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经济责任审计要点及风险防范策略来了论文

经济责任审计要点及风险防范策略来了论文

4

2025-08-20 17:33:2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与评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与评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审计形式不仅聚焦于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还着重评价领导干部在经济决策、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督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是否明确,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影响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


  经济决策审计  经济决策审计主要关注经济决策的科学性与程序性,包括对决策程序的审查、决策执行情况的追踪以及决策效果的评估。具体而言,审计单位需评估领导干部在作出重大投资、融资、项目建设、资产处置等决策时,是否遵循了民主决策原则,是否经过了必要的可行性研究、专家论证、集体讨论等程序,并考察决策后的执行情况。项目完成后,还需运用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对重大经济决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事后评价,以判断决策的质量。

e63c73eec5bb4db027819699d29d8453.png

  财务收支审计  财务收支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账目记录的准确性、收入完整性的核实以及支出合规性的查证,旨在揭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整个经济责任审计提供重要依据。审计单位需仔细核对企业或单位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确保每一笔财务收支都有真实、合法的原始凭证支撑,杜绝虚假记账、涂改账目等现象。同时,还需关注各项收入来源是否全部入账,防止截留、隐匿收入,并检查各项费用支出、采购支出、投资支出等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单位内部规章制度以及预算安排。


  资产管理审计  资产管理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它涵盖资产存在性和完整性、资产质量、资产安全性、资产效益性等方面的审计。这一环节旨在确保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资产管理活动合规、高效,并揭示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和制度执行刚性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着眼点。审计单位需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了涵盖财务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资产管理等全方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各制度间是否协调配套、是否存在漏洞或矛盾之处。同时,还需验证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情况,是否存在有章不循、形同虚设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防范


  强化审计证据收集与管理  第一,审计单位应多渠道收集证据,不能仅仅依赖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供应商与客户、查询公开信息等方式获取外部证据,相互印证,以增强证据的说服力。第二,审计单位应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收集、固定证据,以避免非法证据排除的风险。审计人员在取证时,需规范制作询问笔录、取证单,并注明取证时间、地点、人员等信息,确保证据经得起法律检验。第三,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需随时整理证据和保全证据。按重要性、关联性对证据进行分类归档,对易损毁、灭失的电子证据采取必要的备份和加密等保全措施,以防止后期证据链断裂。同时,对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信息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确保审计证据的安全存储和传输。


  规范审计评价体系  审计单位需结合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行业特点及领导干部的职责等因素,量身定制一套量化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支、重大经济决策等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避免“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同时,审计单位应以审计事实为依据,既不夸大也不缩小领导干部的功绩和过错,准确划分任期责任与前任责任、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确保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理有据。此外,在正式出具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评价报告前,审计单位应召集相关主管人员,针对报告内容展开多轮研讨与审慎修订,充分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意见,认真对待反馈,对合理异议及时核实调整,以确保评价结果公允且易于接受,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e4bd72455a858f4f6147912bbce59fe3.png

  规范审计程序和方法  一方面,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审计单位必须以严谨的态度恪守审计法规和审计规范。从审计项目计划的制定开始,到审计方案的编制、审计通知书的送达、取证、报告撰写、意见征集,直至最终确定审计结论,均需严格遵循法定流程与要求稳步推进。另一方面,审计人员需巧妙运用审计调查、取证及评估方法,将查账与查实有机结合,并灵活应用监盘、观察、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多种手段,以排除表面信息的干扰,精准获取审计证据并作出客观评价。同时,审计人员应全方位审查财务会计资料和相关文件,减少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中,要分清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运行是否有效。一旦发现薄弱环节,务必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并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整改工作。


  加强审计结果运用和公开透明  首先,审计单位应加强与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等的沟通协调,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责任追究、整改落实等结果运用制度,明确各部门在审计结果运用中的职责。例如,组织人事部门可将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成果及整改落实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纪检监察机关则应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违法违纪线索进行深入调查,并依规依纪严肃处理。其次,审计单位应及时通报审计结果,共同研究解决审计结果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每季度可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由审计机关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和典型案例,组织人事部门反馈审计结果在干部管理中的运用情况,纪检监察机关介绍对违法违纪线索的查处进展。再次,审计单位应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有效整改。例如,对审计发现的财务核算不规范问题,应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了账目调整;对内部控制缺陷问题,应查看其是否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执行。最后,审计结果的公开范围不应仅限于领导群体,而应拓展至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如高校师生、企业员工等,引入基层群众的监督。同时,在公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时,所披露的内容不应仅限于最终评价结论,还应细致呈现审计的全过程,以增强公开的全面性和深度。对于重大审计项目或典型案例,审计单位还可通过媒体发布、新闻发布会等形式进行公开,以增强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