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权力对企业 ESG 表现的影响研究论文

2025-05-07 14:23:3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ESG理念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高度吻合,而管理者作为企业发展的掌舵者,对企业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选用2009—2022年A股上市企业的数据,研究了管理层权力对ESG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管理层权力越强,企业ESG表现越差。
摘要:ESG理念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高度吻合,而管理者作为企业发展的掌舵者,对企业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选用2009—2022年A股上市企业的数据,研究了管理层权力对ESG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管理层权力越强,企业ESG表现越差。内部控制能够在管理层权力对企业ESG表现的负面影响中发挥制约作用。通过异质性检验,非国有企业和不经由四大审计的企业,其管理层权力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更为显著。深化ESG的影响因素研究,有利于上市公司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管理层权力;ESG表现;内部控制
引言
随着全球环境、公司治理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加强,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逐渐成为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热点。企业ESG表现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对企业声誉、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探究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因素,尤其是从企业内部治理角度出发,对理解并提升企业ESG表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管理层作为企业战略制定和执行的核心力量,其权力大小和行使方式直接关系到企业决策的质量和效果。管理层权力理论提出,管理层权力越大,其在企业战略选择中的自由裁量权就越大,可能更有机会和能力推动ESG相关工作的落实。然而,另一方面,管理层权力的过度集中也可能导致短视决策、信息不透明等问题的发生,进而损害企业的ESG表现。因此,探讨管理层权力与企业ESG表现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于此,本文选用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管理层权力大小与ESG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说明管理层权力越强,企业ESG表现越差。除此之外,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管理层权力过大对企业ESG表现产生的消极影响。本文进一步开展了稳定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能够为该领域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启示和方法借鉴。
与之前的研究相比,本文的贡献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丰富了内部治理因素对ESG表现影响的相关研究。
现有研究已经表明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1]、董事会结构性权力[2]、董事会非正式层级[3]、管理层能力[4]和高管成员特征[5]等因素对企业ESG表现具有显著影响,本文探讨管理层权力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丰富和拓展了企业ESG表现内部治理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6]。
二是本文探究了内部控制在管理层权力与企业ESG表现关系中的调节效应,并进一步开展了稳定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能够为该领域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借鉴,也可以为企业对于管理层权力与企业ESG表现之间的关系提供进一步的思考启示。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管理层权力与企业ESG表现
ESG是一种实现环境、社会、公司治理共同受益的综合性评价体系,传达了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发展观,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7]。管理者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主要决策者,其特征与ESG表现的各个方面都密切相关。高阶梯队理论表明,管理者在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有关决策时,会受到个人特质的影响,最终作用于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活动及企业价值[8]。而权力是管理者在组织运行中最为重要的需要,可为管理者能力的施展以及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支撑,为管理者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感[9]。但是当管理层权力过大时,为确保自身利益,他们可能会主动迎合相应指标,进而做出短视的决策,加剧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忽视企业长期目标的实现,相应地疏于改善企业ESG表现[10]。由此,提出第一个假设H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权力对企业ESG表现有消极影响。
(二)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治理的重要渠道,能够有效降低代理成本,对管理层自利行为起到明显抑制作用[11]。如果企业的内控有不足之处,管理层权力可能就无法得到有效制约,也可能会导致一些非理性行为的发生,也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高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制衡管理者的自利行为,通过全程介入公司的信息披露活动,制衡其内部权力,规范不当行为,公司信息披露会更接近真实经营情况[12]。此外,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管理层道德风险,降低自利行为的发生概率[13],从而推动企业ESG表现的提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2: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缓解管理层权力对企业ESG表现的负面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用2009—2022年A股上市企业作为样本,剔除金融业、ST、*ST以及数据缺失的企业,共得到了36 884个观测值。另外,为了消除异常影响,对连续变量进行了相关缩尾处理。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企业ESG表现(ESG)。本文借鉴王晓红等(2023)[14]的研究,使用华证ESG评级体系数据来衡量企业ESG表现。依照华证ESG评价体系,对照分数为1—9分,分数越高说明企业ESG表现越好。
2.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为管理层权力(Power)。对于管理层权力的度量国内外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借鉴刘剑民等(2019)[15]对管理层间接度量的方法,选择董事会规模(Board)、两职合一(Dual)、管理层持股比例(Mgshder)、内部董事比例(Insider)和总经理任职年限(Tenure)作为基础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管理层权力综合指标。
3.调节变量
本文选取迪博数据库的内部控制指数除以100来测量内部控制质量(ICQ)。
4.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主要选取董事会规模(Board)、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总资产收益率(Roa)、独立董事比例(Indep)、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年度(Year)和行业(Industry)。
具体变量详见表1。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如表2所示,ESG的标准差为1.053,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1和6,说明上市企业ESG表现之间的差异较大。Power的中位数为0.052,标准差为0.961,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2.417和1.969,表明上市企业之间的管理层权力强度差异较大。其余变量分布均处在合理期间内。
(二)回归结果分析
基础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如列(1)所示,在加入控制变量、行业固定和时间固定效应之后,管理层权力(Power)对ESG的回归系数为-0.12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管理层权力对企业ESG表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本文的假设H1得到验证。对此可能的解释为,一方面,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管理层被认为有潜在的自利行为,他们可能追求个人利益而非股东或企业的最大化利益。当管理层权力较大时,他们更有可能按照个人意愿进行决策,可能会忽视企业长期的发展目标,而专注于实现短期财务绩效和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当管理层权力较大时,他们可能更少地依赖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因为他们有能力控制企业资源并自主决策。这可能导致管理层忽视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和协商,从而减少对ESG问题的关注和投入。此外,管理层可能更倾向于维护现有的资源分配模式,而不是重新分配资源以支持ESG实践,这可能会阻碍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稳定性检验
参照郑珊珊(2019)[16]的做法,本文通过对以下指标进行主成分回归,重新构建管理层权力强度指标(Power)。如表4所示,利用定义新变量重新检验后发现假设依然成立。
(四)调节效应
有效的内部控制是监督管理层行为的重要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管理层做出不当决策的风险。然而,在现实中企业的内部控制往往存在缺陷,导致管理者短视、机会主义行为的进一步蔓延。为探究内部控制在管理层权力与企业ESG表现之间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一问题,本文采用迪博内部控制指数来度量内部控制质量(ICQ)。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内部控制的系数为0.149 8,说明内部控制与企业ESG表现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即内部控制越有效,企业ESG表现也会越好;而内部控制与管理层权力的交互项系数(XZ_c)为-0.012 1,说明内部控制在管理层权力与企业ESG表现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有效的内部控制对管理层权力能够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当企业内部控制完善时,即使管理层权力强度过大,也可能由于内部控制得到有效执行,从而提升企业ESG表现。因此,内部控制对管理层权力与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假设H2得到验证。
(五)异质性分析
1.基于企业产权性质的异质性分析
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在决策的时候往往受到更多的约束。因此,在不同产权性质下,管理层权力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程度可能不一致。因此,本文以产权性质为依据,把上市公司划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并进行回归。如表6所示,在非国有企业中,管理层权力(Power)对ESG表现的回归系数为-0.185,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国有企业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这说明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管理层权力对企业ESG表现的制约作用更为明显。
2.基于是否经由四大审计的异质性分析
四大审计机构往往具有丰富的审计经验,这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估企业所面临的特定挑战和机遇。四大审计机构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审计服务,还可以为管理者提供一些相关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为此,本文以是否经由四大审计为基础,将样本进行划分并重新回归。如表7所示,没有经过四大审计的公司其管理层权力(Power)对ESG表现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经过四大审计的公司其回归系数不显著。表明当公司不经由四大审计时,管理层权力对企业ESG表现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管理层权力强度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越大,企业的ESG表现越差。内部控制能够显著抑制管理层权力对企业ESG表现的负面作用。此外,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非国有企业以及非经由四大审计的企业,其管理层权力对企业ESG表现的约束作用更为明显。
本文的研究启示如下。
第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管理层行为决策。建立健全的管理层监督机制,不仅有助于避免个人意愿对企业造成潜在风险,同时也能够增强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透明度和预测性。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降低管理者做出不当决策的几率,确保管理者在追求短期效益的同时不忘稳健经营和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第二,强化高质量发展理念,重视企业ESG实施。ESG体系已经慢慢成为衡量企业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代表指标,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企业应将ESG视为提升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驱动力,通过不断优化其ESG框架并实施相关最佳实践,以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目标的和谐共进,并实现价值创造与风险缓解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光华,苏露,朱佳立.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与企业ESG表现[J].会计之友,2024(7):89-97.
[2]张春钢.董事会结构性权力与企业ESG表现[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23.
[3]柳学信,曹成梓,孔晓旭.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流通经济,2024,38(3):104-114.
[4]蒋宁宁.管理层能力与企业ESG表现[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24.
[5]黄小莲,白世秀.管理者特性(高管成员特征)与ESG信息披露关系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2(2):177-180.
[6]陈晓珊,刘洪铎.投资者关注影响上市公司ESG表现吗来自网络搜索量的经验证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3(2):15-27.
[7]李季鹏,曹晓婷.管理层股权激励对企业ES G表现的影响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1):88-101.
[8]李倩茹,翟华云.管理者短视主义会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吗?[J].财务研究,2022(4):92-104.
[9]樊耘,阎亮,马贵梅.权力需要、组织承诺与角色外行为的关系研究基于组织文化的调节效应[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1):135-146.
[10]翟晓月,赵公民,武勇杰.管理者短视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24,44(1):227-234.
[11]卢锐,柳建华,许宁.内部控制、产权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J].会计研究,2011(10):42-48+96.
[12]王俊领,刘志远,全晶晶.公司战略激进度对管理层语调操纵的影响研究基于融资需求和股权激励的分析[J].上海金融,2023(1):69-79.
[13]郭婷婷.管理层权力、内部控制质量与年报文本语调操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4,27(2):53-55.
[14]王晓红,栾翔宇,张少鹏.企业研发投入、ESG表现与市场价值企业数字化水平的调节效应[J].科学学研究,2023,41(5):896-904+915.
[15]刘剑民,张莉莉,杨晓璇.政府补助、管理层权力与国有企业高管超额薪酬[J].会计研究,2019(8):64-70.
[16]郑珊珊.管理层权力强度、内外部监督与股价崩盘风险[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9,34(4):72-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