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侧的苏州职业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2025-04-08 13:45:43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在全球经济与旅游业复苏之际,苏州职业院校需要优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以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变化。文章首先深入分析江苏省苏州市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特点,然后分析苏州职业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现状,最后提出基于需求侧的苏州职业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策略,以期增强苏州职业院校旅游人才的综合能力与市场适应性,助力苏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摘要]在全球经济与旅游业复苏之际,苏州职业院校需要优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以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变化。文章首先深入分析江苏省苏州市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特点,然后分析苏州职业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现状,最后提出基于需求侧的苏州职业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策略,以期增强苏州职业院校旅游人才的综合能力与市场适应性,助力苏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旅游人才;需求特点;人才培养;苏州职业院校
0引言
在全球经济持续回暖与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当下,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自2023年起,伴随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我国旅游业展现出了强大的恢复力和强劲的增长态势。旅游商贸的繁荣、文娱活动的丰富、消费潜力的释放及公众出行热情的增强,共同绘制了一幅“供需两旺、稳步回暖”的旅游业复苏画卷。
苏州作为中国国际传播综合影响力先锋城市,正积极利用政策优势,加速推进旅游业的国际化进程,深化与国内外市场的合作与交流,力求在服务业领域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为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还催生了众多新业态,推动了旅游行业转型升级[1]。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专业化的旅游人才需求也愈发迫切。职业院校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关键场所,其教学质量的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动力。因此,本文立足于需求侧,分析苏州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并针对苏州职业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现状,提出旅游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旨在提高旅游人才的综合能力,为苏州乃至全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苏州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特点
为精准把握苏州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与访谈等方法在2024年3—5月对苏州旅游行业进行了全面调研,涵盖18所职业院校及44家企业(含旅行社、电商企业、景区、酒店、民宿等)。调研结果显示,苏州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具体如下。
1.1旅游人才数量需求稳步增长
近年来,苏州致力于在业态创新、产品多元及市场拓展等多个维度上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层次交融,通过出台一系列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不仅激发了旅游消费市场的活力,还加速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此外,旅游行业历经数年的自我革新,市场环境得以显著改善,给旅游产品供应商、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以及酒店集团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旅游市场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凸显了旅游行业对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
1.2旅游岗位类型多元化细分
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旅游市场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细分化的趋势。一方面,消费者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游览,更加注重深度体验。另一方面,不同消费群体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新媒体迅猛发展,媒体融合态势显现,线上旅游产品激增。旅游企业正在调整新媒体人才配置,涵盖短视频、直播、内容策划、创意文案等方面,并构建全方位的新媒体运营体系[2]。在此情况下,旅游岗位进一步细化,新增了产品设计、活动策划、网络营销、新媒体运营及创意文案等岗位。
1.3对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全面提高
苏州旅游行业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岗位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人才不仅需要精通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卓越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具体来说,管理岗要具备全局意识,能够协调、组织业务部门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技术岗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能力,掌握新媒体技术应用技能,实现产品的跨界融合与精准推广;服务岗要转变服务理念,具备一岗多能的能力,包括管理、外语、营销等多方面的知识,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和应变能力,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2苏州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课程体系有待优化
在快速变化的旅游市场中,苏州职业院校旅游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滞后于行业发展。既有的课程体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单向传授,如旅游学概论、酒店管理理论等,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思维的培育。这种“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对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需求。此外,智慧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新兴领域不断兴起,但苏州职业院校旅游相关专业的课程内容未能及时跟进,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这些新兴领域的岗位要求。
2.2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师资力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但目前苏州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虽然拥有较高的学历,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行业洞察力,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和管理理念层出不穷,而部分教师由于知识更新不及时,难以向学生传授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大部分职业院校的企业导师占比很小,且在真实课堂中的参与度不高[3]。总之,苏州职业院校旅游教育的师资力量与人才培养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2.3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是连接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重要桥梁。然而,在苏州职业院校旅游相关专业的校企合作中,仍存在合作形式单一、内容浅显等问题,众多合作主要局限于提供实习岗位与就业机会等,很少涉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优化设置及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等核心领域的深度合作。这一现象不仅削弱了职业院校对市场动态变化的敏锐感知能力,还制约了学生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2.4文化素养培养不足
苏州部分职业院校的旅游类专业课程偏重技能传授,如导游讲解、酒店管理流程,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这种“重技能、轻文化”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面对复杂的文化场景和多样化的游客需求时可能力不从心,无法提供超越基本服务的文化体验。这种局限性不仅限制了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空间,还难以满足旅游市场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人文情怀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3基于需求侧的苏州职业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策略
3.1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苏州职业院校应根据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在保留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引入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的定制化任务模块,加强实践教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精准对接苏州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并根据院校的教学实际,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划分为多个模块,如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服务技能等,每个模块下设紧贴行业前沿需求的子模块或课程单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
(2)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和时长,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旅游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及实训基地的拓展,为学生开辟更多实践途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引入新兴课程和技术: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苏州旅游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引入新兴课程和技术。例如,增设数据分析、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单元;融入前沿科技,开展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3.2增强师资力量,提升教学质量
在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师资力量不仅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更是传承与弘扬苏州旅游文化的重要载体。苏州职业院校应以苏州旅游市场的独特需求为导向,构建一支兼具深厚学术造诣与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
(1)引进优秀人才:积极实施“引才聚智”战略,广泛吸引具有丰富苏州旅游行业工作经验和高超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加入教学团队。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其教学水平和能力[4]。
(2)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参与校企合作项目;邀请企业专家或行业领军人物到学校开展讲座和授课;建立教师与企业人员的互聘互访机制等。通过这些措施,苏州职业院校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3)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力,如设立教学质量奖、优秀教案奖等奖项,将教师的教学成果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挂钩,为优秀教师提供出国深造、学术交流等机会。
3.3推动产教融合,实现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不仅是提升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还是促进苏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苏州职业院校应深化与本地旅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模式、新机制[5]。
(1)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积极寻求与苏州旅游企业的合作机会,并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定期沟通和交流机制,以加强双方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2)开展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堂教学和实训指导;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或者参与企业项目等。这些措施的实施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提高其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3)推动产学研融合:加强学校与企业在科研方面的合作,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学校的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等。这些措施能够推动旅游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3.4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文化素养是旅游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苏州职业院校在培养旅游人才时,需要将文化素养置于核心地位,致力于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构建文化课程体系:系统规划并构建覆盖广泛、层次分明的文化课程体系。除了传统的历史文化、艺术鉴赏等课程,还要增设苏州地方特色文化、国际文化交流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认知与传播能力,同时探索理论学习与实地实践相融合的策略,利用案例分析、现场调研等手段深化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亲身体验与深刻理解。
(2)加强校内外资源整合:积极整合校内外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搭建广阔平台。与苏州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同时,邀请苏州文化名人、行业专家来校开展讲座或授课,通过分享其亲身经历与独到见解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此外,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文化旅游产品,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3)建立文化素养评价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素养评价机制,将文化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通过定期考核、综合评价等方式,评估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和学习成果。将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升学就业的重要依据之一,激励学生重视文化素养的提升。
4结束语
现阶段,苏州职业院校需要深入分析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现状之间的矛盾点,通过采取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卓越教师队伍、深化校企合作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等策略,全方位提升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市场竞争力。未来,伴随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苏州旅游行业的人才素质将大幅提高,从而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马晓芬,戴斌.旅游人才高质量培养的新时代课题[J].旅游学刊,2022(8):10-12.
[2]吴剑豪.教育供给侧视角下旅游类专业“产教融合”的现实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7):30-34.
[3]田磊.江西省中职学校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匹配度[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
[4]杨艳,张洁,王子乐,等.文旅高质量发展视角下职业本科旅游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探索[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4(4):30-35.
[5]张岳军.“互联网+”高职旅游实训基地建设的现实需求、架构体系与应循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6):83-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