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下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的探索论文

2025-02-19 15:20:2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为了能够在物质层面与产业有机结合,要保护传统饮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吸引留住乡村人才,在精神层面与乡村文化有机结合,利用饮食载体宣传特色乡愁,留住乡愁,发挥乡愁的特殊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摘要:为了能够在物质层面与产业有机结合,要保护传统饮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吸引留住乡村人才,在精神层面与乡村文化有机结合,利用饮食载体宣传特色乡愁,留住乡愁,发挥乡愁的特殊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文章通过总结饮食文化视角下乡愁助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研究的缘起及背景,阐述了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政策及具体措施的建议总结了该领域实践探索的重点与方向。
关键词:饮食文化;乡愁;乡村文化产业振兴;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农民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但随着我国不断向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方向迈进的步伐加快,农村资源要素向城市、非农业的转移对农业农村发展也造成了极大冲击。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新“三农”问题制约了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文化服务虚空、文化消费膨胀、文化力量衰弱以及文化意识淡漠”[1]等态势,“乡村文化衰落论、无用论、消亡论”等言论[2],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乡村文化的前进步伐,乡愁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
我国在此背景下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涉及乡村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包括对乡村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只有乡村文化在全面繁荣发展的基础上真正起到思维工具、智力支持乃至凝心聚力等文化功能,乡村振兴方可获得明确的目标指向,从而汇集精神动力,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可以传承的精神宝库。
一、饮食文化视角下乡愁助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研究的缘起及背景
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农村“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3],不仅引发了居民同频的情感共振,也成为党和政府近年来的工作重点,如2023年民盟的“乡愁工程”,以“地方政府规划、专家指导、民盟出力、百姓参与”的模式,助力传统村落、特色村落的村志编纂、村史馆建设工作,探索了乡村文化振兴新途径。
笔者在多年研究饮食文化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从体现乡愁的饮食文化视角去探索乡村文化产业的振兴。当前国内对乡愁的内涵、表现形式到乡愁对乡村振兴的功能影响以及实现路径都进行了“井喷式”的研究,如何定义乡愁[4]、记得乡愁、留住乡愁及乡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塑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5],人们逐渐取得共识:作为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精神家园的文化皈依[6],乡愁通过展现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特征[7],正成为引导乡村振兴发展的助推力。体现在物质载体上有村容村貌、传统建筑、山川河流、历史文化遗迹、街巷民居等;体现在精神载体上有传统风俗、乡土故事、村规民约、乡音方言、家风家训、民间技艺[8]等。然而作为最能体现乡愁安放的载体——饮食文化,尚未查阅到有系统的相关论述。
作家阿城在《思乡与蛋白酶》中总结“所以思乡这个东西,就是思饮食,思饮食的过程,思饮食的气氛。[9]”很多人在异乡想家的最典型例子就是想念家乡的饮食了。饮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已经不是简单的充饥果腹的生物行为,而是早在几千年的文化凝练中上升到了意识形态的高度,将饮食文化提炼成某些物化符号并体现出了无尽的象征意义。因此,探索能够凝聚并体现乡愁的饮食文化在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中起到的独特作用,解析其精神内涵与形式,是一个还有突破空间的研究方向,对进一步探索如何发挥饮食文化在乡愁工程中的巨大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二、饮食文化视角下乡愁助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研究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考
(一)传统与现代饮食方式的矛盾
无论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还是追求时尚一味崇洋,抑或是尊从“满天飞”的伪科学营养理念的指导,西式快餐已成为当代中国人面临较多的种类选择,中国传统的“油条豆浆”早餐模式逐渐被“牛奶面包”代替,年轻人聚餐的地点更多倾向于洋快餐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愿意花费时间在柴米油盐上,而是用快捷的外卖方式解决就餐问题。传统的一日三餐、传统节日的食俗不再受到重视,就连对中国人意义重大的年夜饭,也被年轻人所轻视。浸润其中的乡愁也正在被忽略,思乡已经脱离对故土的牵挂而简单化地演变为对小家庭饮食习惯的怀念。
(二)工业技术与传统技法的矛盾
随着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适应,预制菜异军突起,在众说纷纭的争论中迅速壮大市场。各种冷冻包子、水饺、烧饼与各大菜系的经典菜肴都以包装精美的方式充斥了超市的货架。绝大多数食品专业科技人员在研究新的食品加工贮存技术和设备,对传统技法进行挖掘总结的人越来越少,许多传统的特色食品工艺面临消亡。然而先进的生产力和知识技能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食品工业的共性条件,无法产生、体现出中国食品特色,我们正在逐渐失去在饮食文化方面的优势和话语权。那种全家围坐包饺子,在氤氲的烟火气中安享家庭温馨留下乡愁牵绊的情景已经被快节奏、方便、纯粹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个人解决饮食的生活方式所代替。
(三)物质更新与精神传承的矛盾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饮食习俗,正是我国各族人民饮食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审美角度乃至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最集中的体现,然而当今食物原材料、加工技术及其所蕴含文化的改变,与传统饮食文化中承载的精神传承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如不断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盲信盲从的养生现象。如何既不单纯怀旧、批判当今,又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应当引起乡愁工程和乡村文化振兴研究者的普遍重视与关注。
三、饮食文化视角下的乡村文化产业建设探索的重点与方向
通过饮食文化这个特殊载体挖掘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提炼乡愁的文化基因,不仅能及时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可以通过传承优秀文化基因从而衍生出相应的文化研究乃至文化产业,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振兴及经济振兴。
在新时代,通过饮食文化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开拓饮食人类学在实际问题解决上的应用性,将饮食文化形象纳入国家形象话语体系中,从而形成“中华民族”自身的话语范畴与历史内涵,驳斥西方“民族”话语体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宣传影响。
(一)加强乡土认同感,保护挖掘载体
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不可或缺的灵魂组成,是国运兴、民族强的根本保证[10]。“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11]”其中,饮食文化就是最适宜链接建设乡村文化的一个角度。本国的居民自觉地传承、传播令其拥有自豪感的饮食文化,体现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强大的文化软实力[2]。通过饮食文化抒发、表达的文化乡愁反映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增加人们对乡土的眷恋,可以为结合现代社会的乡村文化发展奠定情感基础,为饮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有效利用提供现实依据,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推动乡村社会全面进步[12]。
注意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传统菜肴、特色饮食器具等乡愁文化元素,重视地方食品制作技艺、节日食俗、人生仪礼食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挖掘具有地方特色原汁原味的乡愁元素,构建饮食博物馆、民俗馆、体验馆等现代空间形态,把带着饮食文化因素的“乡愁”充分融入到乡村的整体规划与开发中,使之成为具有高辨识度的乡村文化新地标,实现文化保护和文旅产业发展双赢。支持饮食乡愁文化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包括饮食乡愁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主题电影、音乐、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推广等,提升凝练着乡愁的饮食文化的内涵,提高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在这方面,《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成功案例,这部纪录片不仅通过美食载体输出了中国形象,激发了全社会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更是吸引了众多海外华人对故乡的文化认同,唤起了广大消费者对家乡、家庭传统价值的反思与回顾,甚至形成了公共话题,影响了经济、社会生活,带动了内需,推动了我国餐饮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消费者的饮食购物。这种将乡愁融入到饮食文化中,将人生哲学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得以升华,以较小的成本促进了产业的大发展。
(二)结合时代特点,培养传承主体
运用饮食乡愁文化的经济价值,鼓励村民就地就业,通过特色烟火气,给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引导村民深度参与传统饮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中,参与到乡村文化产业的建设中,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
改善乡村的生活和就业条件,培养传承主体,吸引有志于家乡发展的青年留下来建设家乡。与高校进行人才流动和合作,加大人才储备力度,为乡村振兴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同时,利用饮食文化乡愁的吸引力鼓励和支持乡贤返乡创业。
开设相关的研究讲座和学术研讨会,培养更多的乡愁文化传承人和研究者。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培训村民通过抖音、微信直播等平台,扩大饮食文化产业。
(三)发挥文化优势,扩大建设平台
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力量,传承千年优秀的饮食文化习俗,搜集传统的食品宝藏和广大群众对饮食需求的信息,打造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与饮食乡愁相关的图片、故事、音乐、电影及衍生产品等,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关心家乡,为开创有乡愁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振兴道路提供依据。
从本地区的饮食习俗出发,结合传统的饮食文化基因,依靠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有特色的地方食品工业,如提倡鼓励乡镇食品企业,充分利用当地物产资源,就地加工,形成特色产品一条龙加工体系,为改变生态资源的制约开创有利条件,通过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激发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关注,感受到乡愁的美好,开创看得见乡愁元素又能展现乡愁魅力的乡村振兴。例如淄博烧烤能够火出圈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淄博人的热情服务,这不仅是淄博市政府对提高公共服务、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注重,也是每个淄博市民对家乡的热爱,是一种荣辱与共的乡愁维系。同样火爆的甘肃天水麻辣烫面对纷至沓来的全国游客,也是全城一心,不仅有游客体验一站式接送服务,很多市民还主动将麻辣烫打包回家吃以便外地游客能够有充足的空座,这些都体现了乡愁饮食文化的巨大优势。
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坚守和创造性的继承就是一个明确安放乡愁载体的过程[13]。综上所述,通过乡愁饮食文化助力振兴乡村文化产业是一个已经实践成功却还尚未有理论总结的新视角,不仅能够增强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敬畏,推动人们对传统文化再认知,而且是能够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途径。
参考文献:
[1]李银兵.文化乡愁与文化乡建:乡村文化的现代性重构[J].中州学刊,2023(8):74-81.
[2]杨碧蓉,周敏,周睿.文化转型视角下农村社区文化治理体系重建的实践逻辑[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8(5):17-20.
[3]习*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J].云岭先锋,2015(2):4-5.
[4]胡海晓.“立体乡愁”的文化理论内涵与当代价值[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6):50-51.
[5]孙翔.《记住乡愁》:文化类节目集体记忆与价值塑型的叙事路径探析[J].电视研究,2023,408(11):57-60.
[6]汤素娥,唐珍.名当代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乡愁的文化哲思及守望[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4):123-129.
[7]曹胜强.《记住乡愁》第八季:跨文化传播中的乡愁情感认同[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5):44-46.
[8]张茜.留住乡愁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与实现路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8):136-139.
[9]阿城.思乡与蛋白酶[J].收获,1997(3):23-25.
[10]习*平.习*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09.
[11]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1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12-613.
[12]周力,孙芬.二十四节气视域下的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传承[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16):195-197.
[13]陶成涛.文化乡愁:文化记忆的情感维度[J].中州学刊,2015(7):157-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