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绿色低碳转型的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论文

2025-02-17 12:00:27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向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传统的对外贸易模式面临着高能耗、高排放等问题,给环境的保护带来了沉重负担。因此,对外贸易的绿色低碳转型不仅关乎国内经济的绿色发展,也将对全球环境治理产生深远影响。在此情况下,如何克服这些制约因素,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对外贸易绿色低碳转型之路,成为当前相关从业者急需思考的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向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传统的对外贸易模式面临着高能耗、高排放等问题,给环境的保护带来了沉重负担。因此,对外贸易的绿色低碳转型不仅关乎国内经济的绿色发展,也将对全球环境治理产生深远影响。在此情况下,如何克服这些制约因素,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对外贸易绿色低碳转型之路,成为当前相关从业者急需思考的问题。
对外贸易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的发展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国际共识,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外贸出口国和碳排放国,面临巨大的内、外部压力,急需推进对外贸易的绿色低碳转型。同时,当前国际多边贸易机制受到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冲击,贸易壁垒和摩擦不断加剧,促使我国必须适应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并以绿色低碳贸易取得竞争优势。因此,我国政府曾明确提出“加速环保低碳转型,构建绿色贸易体系,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宏伟蓝图。这既是对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追求,也是履行国际减排责任的客观要求,展现了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事务的坚定决心。
制约对外贸易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的相关因素
传统能源占比过重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化石燃料仍然占据能源总消费量的80%以上,其中煤炭的消费比重更是高达50%以上。这表明,我国能源消费仍然以高碳能源为主,与绿色低碳转型的总体目标相去甚远。此外,我国能源消耗量总量仍处于平稳增长的阶段,单位GDP能耗虽然有所下降(下降约3.7%),但仍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单位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这种以高碳能源为主的消费结构不仅增加了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也拉升了对外贸易的碳足迹水平。其次,在全球绿色低碳行业大发展的总体趋势下,高碳能源的过度使用将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和市场风险。清华大学相关研究发现,在“双碳”目标的促进作用下,能源、交通、建筑、机械制造等产业将形成总投资规模超170万亿元的绿色低碳转型项目,其中电力交通投资规模将超过100万亿元,但是目前预计资金缺口超过60万亿元,由此可以得出目前以传统能源为主导的行业转型压力巨大。
技术对外依赖性较强目前我国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核心技术或产品核心部件仍大量依赖进口。相关数据显示,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未来至少需要掌握60余项核心技术,但截至目前,共有42种技术尚未掌握,这意味着近70%的绿色低碳转型核心技术需要支付相关的使用费用。由此可见,我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部技术来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这种对核心技术依赖程度较高的情况不仅增加了转型的成本和风险,也限制了我国在绿色低碳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降低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同时,部分国家为了保持技术优势,对低碳技术设置严格的转让条件,这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引进技术的难度和成本。
出口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能耗水平较高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这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口结构有所优化,但高碳排放产品的比重仍然较高。数据显示,贸易进出口自2016年以来保持较高增速,尽管在2020年受多种因素影响有所下降,但2021年已恢复至正常水平。经过测算可以发现,即使考虑到进口贸易会降低国内碳排放量,但在经过抵消计算后碳排放量仍占总碳排放量的10%左右。这种出口结构不仅增加了我国的碳排放总量,也使得我国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更为严苛的低碳贸易壁垒和市场准入限制。
对策建议
加快构建清洁能源体系首先,需要继续对传统能源产业进行改造升级,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改变传统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使其更加高效、环保。同时,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还要调整、完善工业结构和能耗双控的有效衔接,确保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步伐相协调。其次,开展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行动是构建清洁能源体系的关键。为此,应大力发展太阳能、风电等洁净能源,推动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要加强新能源行业的技术集成和创新,引入国际上先进的生产制造设备、环境管理技术和新能源制造技术,以提升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交通运输系统也是构建清洁能源体系的重要一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广节能技术及产品、加强交通运输管理等方式,可以提高社会能源利用效率,并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例如,在产业方面,可以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在交通运输方面,则可以推广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减少私家汽车的使用率,从而降低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打破对外贸易技术壁垒首先,应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的投入力度,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从而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也要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从而提高我国绿色低碳技术的整体发展水平。其次,要建立绿色低碳技术的标准和认证体系,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标准和认证制度,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从而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同时,也要加强与国际标准和认证体系的对接,提升我国绿色低碳技术的国际认可度,从而增强我国绿色低碳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并推动我国绿色低碳技术的“出海”。
此外,还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通过培养一批具备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对外贸易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这可以通过加强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方式来实现。同时,也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迅速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生产经验和技术成果,为我国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塑造绿色贸易发展平台首先,要加强贸易平台的转型工作,推动平台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引入绿色生产技术和设备等方式来推广绿色产品和服务。同时,要引导企业关注环保、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降低平台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将部分低附加值、高排放的行业转移至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进行经营,并通过贸易转移效应缓解碳关税压力,从而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最终促进全球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绿色生产经验和技术,进一步推动国内产业向绿色低碳的方向转型。
此外,要通过举办绿色贸易展览、推广绿色产品和技术等方式,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形象和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绿色产业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并激发公众对绿色贸易的关注度、参与度,最终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绿色贸易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