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基于市场环境下上市券商财务分析与发展建议论文

基于市场环境下上市券商财务分析与发展建议论文

8

2025-02-12 16:41:1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2023年上市券商的财务报告,采用比率分析、趋势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了上市券商财务状况、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和风险控制指标。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2023年上市券商的财务报告,采用比率分析、趋势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了上市券商财务状况、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和风险控制指标。通过分析各业务线的收入情况,评估了上市券商的财务稳定性和成长潜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和行业趋势,为上市券商提出了战略性发展建议,旨在把握新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上市券商,财务分析,资本市场,风险管理

  引言


  2023年,受国内宏观经济波动、美联储加息周期等内外部因素影响,居民投资需求整体偏弱,券商经纪、投行、信用等业务均不同程度下滑,43家上市券商合计实现营收4 970.88亿元,同比增加1.35%;实现净利润1 285.89亿元,同比增加1.05%。在行业竞争格局方面,证券行业正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监管层鼓励资本集约化和专业化,导致IPO和配股难度上升,并购成为扩张途径,在政策倡导培育顶级投行和航母级券商的支持下,行业领头羊通过创新和集团化强化地位,中小券商特色化转型,民营券商向国企背景企业转变,行业竞争日益差异化。


  一、上市券商业绩分析


  (一)盈利能力——自营驱动业绩增长,ROE整体抬升


  2023年,43家上市券商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 970.88亿元,同比增加1.35%;实现净利润1 285.89亿元,同比增加1.05%。其中,红塔证券、中泰证券、东北证券、太平洋证券净利润增速超过150%,分别为711%,205%,189%,155%,增长势头强劲[1]。


  从券商主营业务情况来看,自营业务成为多家上市券商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经纪、投行、信用业务普遍表现不佳,资管业务方面显现较大分化。从收入变动情况来看,2023年,43家上市券商经纪、投行、资管、自营、信用、其他业务同比变化分别为-11.56%,-21.75%,+2.74%,+54.17%,-4.77%,-44.36%。从收入结构来看,43家上市券商经纪、投行、资管、自营、信用、其他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0.24%,9.17%,9.27%,35.56%,19.17%,6.59%。

04376b62d6e998b55c3fac6d6904dae.png

  2023年,43家上市券商平均ROE为4.70%,较2022年上升0.39%;其中信达证券、中信建投、华泰证券、招商证券、中信证券ROE位居前五,分别为8.73%,8.59%,8.12%,7.91%,7.81%。


  (二)资产情况分析——扩表趋势延续,金融投资增长


  2023年,证券行业持续扩表,加大了自营类资产的配比。截至2023年年底,43家上市券商资产总额为11.9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8%。自营类资产、现金类资产、信用类资产、其他类资产分别为6.24万亿元、2.79万亿元、1.79万亿元、1.16万亿元,同比变动分别为+15.13%,-5.71%,+4.78%,+0.60%,自营类资产增长明显。从资产结构来看,上市券商自营类资产为6.24万亿元,在资产总额中占比52.08%,较上年末增加3.86%;现金类资产为2.79万亿元,占比23.30%,较上年末减少3.03%;信用类资产为1.79万亿元、其他类资产为1.16万亿元,分别占比14.94%,9.67%,与上年末基本持平。


  2023年,上市券商自营类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年底,43家上市券商自营类资产总额为6.2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13%。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为4.40万亿元,在自营类资产中占比最高,为70.61%;其他债权投资为1.40万亿元,占比22.52%;其他权益工具投资为0.21万亿元,衍生金融资产为0.12万亿元,债权投资为0.10万亿元,分别占比3.35%,1.96%,1.57%。从资产投向来看,股票资产是头部券商2023年自营类资产扩容的主要投向,或是量化策略产品加码影响,加大衍生品等去方向性投资的力度[2]。


  (三)负债情况分析——行业杠杆小幅提升,头部券商杠杆普遍较高


  截至2023年年末,43家上市券商负债总额为94 321.9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60%;扣除代理客户负债(包括代理买卖证券款和代理承销证券款)后43家上市券商负债总额为73 503.1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83%。资产负债率总体维持稳定,与上年末相比,呈现小幅上升趋势,平均资产负债率(扣除代理客户负债)为68.10%,较上年末上升1.05%。资产负债率排名前三的券商为中金公司、国泰君安、招商证券,分别为80.65%,79.21%,78.89%。43家上市券商平均杠杆倍数(扣除代理客户资金余额)为3.38倍,较上年末的平均杠杆倍数3.29倍增加0.10倍,主要自营类资产扩容驱动。杠杆倍数排名前三的券商为中金公司、国泰君安、招商证券,分别为5.17倍、4.81倍和4.74倍。八家头部场外期权一级交易商杠杆平均为4.66倍,均高于行业均值。部分中小券商如方正证券、国联证券杠杆提升速度较快[3]。


  (四)资本情况及风控指标——净资本稳中趋升,整体满足监管要求


  截至2023年年末,43家上市证券公司净资本合计为15 89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89%。其中,中信证券以1 396亿元的净资本规模位列榜首,从净资本增长金额来看,中国银河增长额最高,达210亿元;从净资本增长幅度来看,信达证券最高,达38%。风险覆盖率距离120%的预警线留有较宽的缓冲垫,共有34家证券公司的风险覆盖率在200%以上。资本杠杆率均符合9.6%的预警水平。其中,太平洋资本杠杆率为65%,其次为红塔证券、中银证券、华林证券的资本杠杆率,均在30%以上。流动性覆盖率均在120%预警线以上,共有14家公司的流动性覆盖率在300%以上。其中,红塔证券以915%的流动性覆盖率位列43家上市证券公司首位。净稳定资金率均在120%预警线以上,与上年末相比整体呈现小幅下降态势。其中,红塔证券以284.54%的净稳定资金率排名首位,中银证券和太平洋位列第二和第三名,净稳定资金率分别为279.75%,235.25%。


  二、上市券商分业务情况


  (一)自营业务——贡献业绩增量,加大做市业务投入


  2023年,上市券商自营规模持续增长,自营业务大幅反弹,成为多家上市券商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43家上市券商自营资产规模总额为6.24万亿元,合计实现自营业务收入1 767.45亿元,同比增长54.17%,在营业收入中占比35.56%,同比增长12.18%。平均自营业务收益率为3.52%,较2022年2.17%有大幅提升,主要源于债市上涨叠加股指跌幅小于上年。中小券商业绩基数较低、自营业务以方向性投资为主,整体业绩弹性高于头部券商,红塔证券、中泰证券、东北证券、西部证券、财达证券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710.57%,204.94%,189.44%,172.32%,100.29%,其自营业务收入分别大幅上涨278.35%,448.18%,319.85%,124.58%,210.21%。截至2023年年末,已有17家券商获批上市证券做市交易业务资格,包括光大证券、西部证券、中泰证券、东方财富证券正在积极申请中。同时,已有18家券商获批股票期权做市业务资格,13家券商获批股指期权做市业务资格,15家券商获批交易所债券做市业务资格。


  (二)经纪业务——整体随市承压,代销内部分化


  受市场下行及新发基金规模下滑影响,券商经纪业务普遍承压。2023年,43家上市券商实现经纪业务净收入1 006.25亿元,同比减少12%,主要是市场交易量同比降低叠加佣金率下降所致。只有财通证券、首创证券以及浙商证券经纪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为正,实现经纪业务净收入11.99亿元、2.23亿元、24.72亿元,同比增长13.4%,0.29%,32.29%。


  头部券商发力零售获客,在财富客群升级、产品保有与配置服务上形成分化,通过基金投顾、企业家办公室、境外财富管理等服务助力代销金融产品收入的提升,代销收入及占比分化发展。券商系公募基金代销保有规模普遍增长,ETF贡献主要增量。2023年,中信证券以16.94亿元的收入,依旧稳居榜首;第二至第五位是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广发证券、国泰君安,分别实现代销金融产品业务收入12.55亿元、8.16亿元、7.90亿元和6.46亿元,保持稳中有增。

f1e52364534174c612aab58484119b1.png

  (三)信用业务——两融规模稳中有增,股质规模继续收缩


  2023年,沪深北交易所进一步优化两融规则,修订《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调降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同时上调融券保证金比例,取消高管出借配售股份,促使年末融资融券余额同比增长[1]。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场两融余额为1.65万亿元,同比增加7%;43家上市券商融出资金规模合计1.35万亿元,同比增加8.15%。从规模来看,中信证券、华泰证券融出资金规模超过1 000亿元;从增速来看,国金证券、财通证券增长幅度超20%。


  股票质押市值明显收缩,年末全市场股票质押股数3 493亿股,同比减少9%,股票质押市值由年初的31 635亿元下降至年末的27 572亿元,降幅达12.84%。43家上市券商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规模合计4 437亿元,同比减少4.29%。从规模来看,国泰君安、中信证券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规模分别为697亿元、622亿元,位列前二。两融利息净收入840.45亿元,较上年下降4.46%。其中,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中国银河、国泰君安、招商证券、广发证券均在50亿元以上;股票质押利息收入为112.61亿元,较上年下降6.95%。其中,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国泰君安均在10亿元以上。


  (四)资管业务——收入韧性较强,公募牌照申请加速


  券商去通道化已经进入尾声,公募化趋势转型明显,资管业务规模总体上保持稳定,定向资管计划规模正在逐年下降[2]。截至2023年年末,券商及子公司私募资管产品规模为5.93万亿元,较上年末下滑13.8%。其中,定向资管、集合资管分别为27 118亿元、25 928亿元,同比分别下滑12.7%,18.5%。2023年,43家上市券商资管业务收入实现460.65亿元,同比上涨2.74%。行业格局较为稳定,收入排名前5家上市券商均控参股头部公募牌照,收入合计达行业比重的38.16%。其中,中信证券和广发证券资管业务净收入位居行业前二,收入金额分别为98.49亿元和77.28亿元,同比分别减少9.98%和13.55%。


  (五)投行业务——投行营收大幅下滑,债承保持良好增长


  证监会2023年8月发布通知,为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阶段性收紧IPO节奏,整体上减缓了IPO发行速度,投行业务收入整体下滑。2023年,IPO承销规模为3 555亿元,同比减少39%,再融资承销规模为7 442亿元,同比减少32%。债券融资增长较快,全年债券承销规模为13.2万亿元,同比增加26%,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债、公司债及金融债发行规模大幅增加。


  43家上市券商投行业务收入实现357.67亿元,同比下滑24.69%。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投行净收入保持上市券商前三,分别为63亿元、48亿元、37亿元,同比下滑27%,19%,37%;中泰证券投行收入为13亿元,逆势同比增加33%。


  三、行业趋势及头部券商发展建议


  2024年4月12日,国*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下一步资本市场改革的总纲领。以新“国九条”为中心的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各项制度,为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活跃资本市场+支持头部券商兼并重组+打造一流投资银行多重叠加,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机构定价权进一步加深,监管要求进一步提高。行业将加速扶优去劣,在进化中谋求自身高质量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引擎”。


  (一)持续强化投研能力


  一是持续强化投研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包括系统优化投研能力、打造差异化工具、定制化解决方案和强化业务风险管控等方面;二是利用数字化手段,革新财富管理展业模式,持续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优化客户投资体验;三是注重客户全投资周期的覆盖,精细化服务机构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长期陪伴投资者成长;四是着力构建专业化的服务体系,持续打造财富管理品牌,并提升品牌辨识度。头部券商还着力完善全球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体系,拓展财富管理海外版图,逐步提升全球财富市场的竞争力。


  (二)发力债权创新和并购重组业务


  更加注重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使命和担当,围绕国家战略和客户需求,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客户提供跨市场、全产品、全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


  一是加强PE业务的联动,北交所从融资端、投资端、交易端迎来一揽子改革创新举措,有利于券商探索更为灵活的投资与保荐业务协同机制。其中,中信证券坚持注重加强央企、金融机构等战略客户以及战略新兴等产业类客户开拓,积极拓展“一带*路”境外客户;持续推进债务融资创新业务,在科创债、绿色债、乡村振兴债等方面加大投入;协同构建Pre-REITs到公募REITs的完整业务生态,服务多层次REITs市场建设。


  二是提升全业务链综合服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严把入口关,加快从注重“可批性”向注重“可投性”转变,遴选推荐真正优质的企业上市。为上市公司提供定制化的咨询顾问服务,并运用并购重组等专业手段,帮助上市公司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业务布局,全面提升其市值管理水平;发力债权创新(如REITs、ABS等资产盘活型工具、面向专精特新企业的科创专属融资)和并购重组业务,加强与政府产业基金等新股性资金联动。


  (三)积极布局公募市场


  持续提升券商资管业务主动管理、资产发现、风险定价和客户服务能力,业务结构持续优化。通过申请设立资管子公司,积极布局公募市场,一方面能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投资工具和产品,满足客户的多元投资需求;另一方面能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增加收入来源,提高在资管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基于高质量发展思路,持续推进投行资管、投资资管和数字化的能力建设和管理进化,以差异化展业构建竞争壁垒、以平台化运营实现硬核突围,推动实现生态协同与业务转型。


  (四)金融科技持续赋能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巩固核心业务能力、升级财富管理平台、创新业务模型,借助平台有效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和业务作业效率,持续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各项业务的能力。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风险管理升级。依托公司的大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平台,利用知识图谱、数据挖掘、大语言模型等技术手段丰富客户画像和舆情识别监测的维度和深度,提升风险管理前瞻性和数据质量,借助分布式、流式计算、中间件等高性能技术实现风险计量性能优化,助力提升管理效率[3]。


  四、结论


  通过分析2023年上市券商年报,发现多数券商表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和稳健的财务结构,但亦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建议券商积极响应监管政策,优化资本结构,通过并购整合提升规模效应;同时,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抵御能力,以保持可持续发展。此外,鼓励业务创新与科技应用,拓展收入来源,中小券商应专注特色化服务,寻求市场细分领域的竞争优势。在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中,券商需灵活调整战略,确保业务多元化与稳健发展相结合,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周尚伃,于宏.融资融券余额创年内新高部分券商融资利率低至5%左右[N].证券日报,2023-11-29(A1).


  [2]刘艺文.资管净收入普遍缩水两家券商显逆袭本色[N].证券时报,2024-04-02(A4).


  [3]李振华,宫海韵,唐伟城.生成式AI在金融行业应用的现状、挑战与建议[J].金融经济,2024(3):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