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高校公共艺术课思政教育的融入与路径略论论文

高校公共艺术课思政教育的融入与路径略论论文

7

2023-03-03 14:14:33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在高校教育发展历程中,公共艺术课程占据着重要的部分,它涵盖了艺术发展的各个方面,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拓宽教育载体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科学化的课程内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能够凝聚教学吸引力,借助艺术化的学习模式,满足广大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在艺术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艺术教学的全面深化,在培育学生深层素质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围绕高校公共艺术课思政教育的实施价值、存在问题以及融入路径进行了分析探讨。

  摘要:在高校教育发展历程中,公共艺术课程占据着重要的部分,它涵盖了艺术发展的各个方面,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拓宽教育载体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科学化的课程内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能够凝聚教学吸引力,借助艺术化的学习模式,满足广大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在艺术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艺术教学的全面深化,在培育学生深层素质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围绕高校公共艺术课思政教育的实施价值、存在问题以及融入路径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课;思政教育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在新媒体等教学模式的带动下,高校公共艺术课思政教育的融入呈现出了新的发展特点。在高校公共艺术发展领域,思政教育的融入对培育创新性、实践性素质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成为了促进大学生人格魅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推助。但是,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实施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课程架构不足、专业人才缺乏、课程改革深化不够等等,成为了影响高校教育体系创新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教学理念,结合公共艺术课程的实施特点进行探究,旨在深化公共艺术课思政教育的融入路径,实现多样化的教学创新。

高校公共艺术课思政教育的融入与路径略论论文

  一、高校公共艺术课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

  2020年12月14日,教育部发布数据显示,在我国有87.6%的高校已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八成以上的大学生对于艺术课、艺术教师的关注度增加,大学美育教育的发展成果加速显现。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包含了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诸多课程,通过适当的融合思政教育,一方面有益于增强学生美学素养的,进一步壮大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实现对学生艺术素养的陶冶;另一方面也能够强化学生的思想品行,帮助学生具备较强的抗挫、抗压能力。同时,开放的公共艺术教育有利于提升国民教育水平,遵循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让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影响和带动。从根本上说,高校公共艺术课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教育性。朱光潜先生曾说过:“美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更健全的人。”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思政教育的融入使艺术教育不只为了提升个人兴趣,更是要以“美育教育”促进“德育教育”,在帮助学生获得终身的艺术爱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借助选修课程、社团活动,形成更为壮大的社团活动,更好地发挥艺术教学的积极作用。树立更为长远的发展目标,推动高校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充分体现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2.价值导向性。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多样化的艺术实践有利于学生在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的过程中,树立在正确的审美观念。引导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在吸收、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文化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积极吸纳中外优秀的艺术成果,提高大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此推动高校大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办学特色性。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的教育个性化需求日益凸显。传统的人才培育理念被改变,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通过强化高校公共艺术课思政思想的重要融入,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具备开阔的视野和胸襟。特别是在艺术教育的关注度塑造上,要以多样化的创新,实现对学生个性修养的提升,以此契合高校现代化的办学理念,在创新教育举措上,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二、当前高校公共艺术课思政教育的融入与路径中存在的瓶颈

  尽管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融入现代教育领域并不少见,但是在推助大学生综合性培育的过程中,其发展形势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困境。尤其是在品德塑造和人格培养上,难以实现和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导致学生个人修养有待提升,高校创新思维培育面临禁锢。结合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逐步克服其教学困境。

  1.高校公共艺术课思政教育的关联性不足。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课程设置,公共艺术课程虽然已经纳入了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并对学生进行细化和考核,但是在具体的学分制的带动下,学生对于艺术限定课程的关注热度有限。从《戏曲鉴赏》《艺术导论》到《影视鉴赏》,高校公共艺术课的开设和教学,依然围绕“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范畴来展开,往往忽略了思政思想的融入。两者相互孤立、相互分离的教学模式,导致学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之间缺乏统筹,课程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均未达到预期成效。再加之部分高校出于对就业率的考量,轻视公共艺术教育,由于学校的认识不到位,对于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够重视,导致教育的显现教学不足,无论是对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还是对于思政教育教学,都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2.缺乏专业的艺术及思政教育教师队伍。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结合相关要求,实现量化的人员分布。为保证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该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的人数应该占到艺术教师总数的50%。然而,部分学校受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影响,对于教师的聘请较为单一,大多为本学校教师为主。在教师的培育上,较为关注教师专业技能,忽视了对教师“思想性”与业务技能的结合。导致高校公共艺术课思政教育的融入缺乏专业的教师团队作为支撑,导致课程的推进主要以教师唱“主角”,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高等教育模式和初级、中级教学有所不同,它更需要以多元化的教学力量,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感官刺激,从而迸发出深刻的创造力和影响力。然而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部分学生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本身就缺乏艺术学习兴趣,加之高校在开办公共艺术教学的过程中,未能塑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路径较为狭窄,学生的艺术潜力难以得到更好的激发。使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入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被注入真实的教学活动和教育案例之中。

  三、高校公共艺术课思政教育的融入路径

  艺术作为人灵感的产物,是思想、价值观念、智慧的多种结合体。因此,将高校公共艺术课思政教育纳入整体教学范畴之中,有利于推进学生的复合型发展思维,以多维度的教学模式,创新高校人才培育体系,使高校学生在有特色、有亮点、有创新的教育方法之中,获得更多的教育良机,为高校大学生未来的成人、成才打好基础。

  1.紧跟时政热点,开放教学理念。大学生作为高水平人才培育体系中的发展核心,要在高校公共艺术课与思政教育的双向结合下,强化全方位的思政教学。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围绕党中央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通过多元化的示范引领,推动本学校教师、专业的全面融合。尤其是要针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知识纳入教育体系之中,通过多样化的思政教育举措,强化“立德树人”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培育优良的大学生。

  第一,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认知,围绕公共艺术课程的发展特性,将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学内容融入其中,通过艺术教育解读党的政策,让大学生能够紧跟时政热点,关心国家大事,自觉担当责任,在从事艺术活动的同时,也能够把具备正能量的教育活动穿插其中,实现艺术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双向协同。

  第二,教师要明确公共艺术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导向,在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信息多元传递的过程中,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既要看到公共艺术设计在启发心智、健全人格、强化责任担当的重要作用,也要体会到思政教育对两者整合与统一,满足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价值。

  第三,要结合办学特色和专业实际,围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的那样,通过开展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及思政指导课程,在艺术教育之中挖掘理想信念教育核心。围绕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帮助学生塑造民族精神,强化道德规范,以全面的公共艺术课程,实现对艺术形式的深化探讨。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学院通过举办“以美育人,培根铸魂——中央美术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展”,展出了中央美术学院14个专业院系的34门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其中有美院学子走向大江南北对传统文化的考察,有对新兴木刻运动的再认识、再创作,有美化乡村的墙绘,有新时代服务城市发展的规划设计,有在精微素描中融入的第一堂党课,形成了深远的课程思政力量,在潜移默化之中感染着学生。在课程中深入凝结着独特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

  2.提高思想认知,强化系统设计。在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下,教师要结合专业、思政的发展局面,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范畴,提升艺术课程和思政教育的多项融合。

  第一,要在教育部分、学院之间,传达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有关要求,讲解思政课程建设对国家、社会、学生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大思政”的发展理念,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投身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思政教育的全面深化。

  第二,学校要增进对思政课程的组织领导,将艺术教育、思政教育同时纳入高校人才培育模式改革之中。汇集教学合力,确保思政教育能够形成更加有力的工作机制。

  第三,加强对公共艺术课思政教育的体系构建。以公共艺术课程中的“音乐鉴赏”课程为例,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教育体系建设,将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汇集在一起,设置完善的“音乐鉴赏”培训方案。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功效,遵循其专业规律和课程规律,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一方面,学校要统筹发展视角,制定导向性明确的艺术类思政教学课程,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将课程思政的业务指导和工作督导纳入其中,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考核之中,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为了推进教师参与专业教育的积极性,要将课程思政建设和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相互融合,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育和奖惩机制,完善公共艺术课程思政的运行,使教师能够将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品格,达到“立德树人”的重要目的。

  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为增加大学生艺术体验的机会,提高艺术素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人文艺术教育中心自2019年开始,在《音乐鉴赏》课堂上率先实施教学改革,除了通过“小器乐进课堂”将黄河泥埙引入《音乐鉴赏》课程以外,还实施“行业大师进课堂”制度,聘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代表性传承人王建为客座教授,走进课堂讲解黄河泥埙的吹奏技巧和制作工艺。紧密结合学校水利特色,精心打造的《中华水文化》课程,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新的境界。

  3.巧用艺术元素,提炼思政内涵。为了在艺术教学中,挖掘适合学生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师要在艺术课程之中,挖掘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因素,通过深入探寻其中孕育的价值,增进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例如,通过鉴赏《义勇军进行曲》《我和我的祖国》等音乐作品,从中汲取丰富的爱国元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能够获取艺术课程中的爱国价值,达到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的全面深化。在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探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课程中,让学生学习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去体会其中包含的处世哲学、人生道理。在艺术史中将中西艺术史及史论进行纵横对比,使大学生从宏观层面了解中西艺术发展历史的差异性及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及民族自豪感。

  再如,在公共艺术课程限定性选修课《影视赏析》中引入热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赏析与评论,在任意性选修课《当代影视评论》中对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进行文化分析与意识形态批评。在潜移默化之中,增进学生对艺术文化中的美学价值、思想价值的全面领悟。在优秀美术作品、乐曲艺术之中,获取心理健康因素,在陶冶情操、舒缓心情等方面发挥天然优势,以深入的文化鉴赏,使学生能够在良好艺术情趣的熏陶下,有效化解学习压力,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带领学生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心理品性。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艺术课思政教育的融入包含多个方面,教师要在艺术课程中,围绕艺术理论知识及相关艺术技能的转化,将思政元素和教学大纲充分结合到一起。把握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现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目标、人才培育目标之中,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普及的实践探索。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相关艺术技能之时,将行为素质和理想信念教育纳入其中,全面深化公共艺术课程和思政教育的多效融合。

  

      参考文献:

  [1]周立斌,王希艳,曹佳琪.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规律、原则与要点探索[J].高教学刊,2020(25):179-182.

  [2]曹慧群.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现方式[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04):124-128.

  [3]谢斯玮.论课程思政的基本价值内涵[J].时代报告,2020(06):174-175.

  [4]李骏,党波涛.公共艺术课程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创新体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01):30-32.

  [5]王鹂.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普及的实践探索—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7(1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