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岗位需求指导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创新育人模式——“新文科”背景下证券投资学课程校企合作教学改革论文

岗位需求指导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创新育人模式——“新文科”背景下证券投资学课程校企合作教学改革论文

20

2024-10-29 14:11:40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新文科建设引导人才培养要从学科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要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从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授课过程出发,挖掘传统教学中面临三大痛点问题。通过剖析痛点问题,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岗位需求指导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创新育人模式”的理念,构建“项目式”教学模式。根据“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国际商学院与东吴证券开展校企合作,教师通过参观东吴证券进行实地调研,根据券商投资顾问的核心工作流程重构教学内容,同时邀请证券交易所从业者开设讲座分享工作案例,组织

   编者按:新文科建设引导人才培养要从学科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要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从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授课过程出发,挖掘传统教学中面临三大痛点问题。通过剖析痛点问题,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岗位需求指导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创新育人模式”的理念,构建“项目式”教学模式。根据“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国际商学院与东吴证券开展校企合作,教师通过参观东吴证券进行实地调研,根据券商投资顾问的核心工作流程重构教学内容,同时邀请证券交易所从业者开设讲座分享工作案例,组织实习观摩,发挥企业与学校各自的优势,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强调学生学以致用,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校企合作;证券投资学;新文科;“四新”建设;两性一度

  一、实施背景

  证券投资是广大投资者进行理财的首选渠道,基于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证券市场也逐步追赶上世界的脚步,证券市场中的金融工具不断变化,投资理念不断更新,对于证券从业者的相关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各大财经高校经管类专业均开设证券投资学课程,希望通过让学生了解证券市场运行规律,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证券投资意识与能力,能够向相关行业输送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证券投资人才。

  证券投资学作为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国际商学院投资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将理论性、实践性与综合性结合起来的学科。授课内容包括公司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证券组合投资管理、量化投资等实践较强的内容。这种以实践性为基本的核心教学,教师授课时必须注重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但目前该课程的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仅局限于教材与课堂,未能满足社会急需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新文科建设鼓励需求导向、学科交叉、主动引领、持续改进,根据“产学结合,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国际商学院与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汉兴东路证券营业部开展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共同探索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和疏通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人才的输送渠道。

  二、传统课程教学三大痛点问题

  (一)痛点1:忽视“教”与“学”的结合

  在证券投资学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中,教师与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强调“教”。教师在设计安排课程内容时,并不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和岗位技能需求,只会照本宣科,选择自己擅长的教材知识点展开教学,忽视了学生对于知识是否感兴趣,是否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授课,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授课,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单向被动地吸收知识,记录笔记,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学习,课堂没能体现出学生“学”的效果,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二)痛点2:缺乏理论与应用的联系

  部分教师缺少投资经验,并不关注证券市场的变化,较少联系证券投资的最新发展趋势。教师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仅按照相关教材安排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实际快速发展的证券市场存在脱节,没有设计增加研究性和综合性的内容,缺乏实践应用教学。学生不能在真实的金融市场与金融产品中进行应用,没有真正掌握如何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投资过程中,知识结构与现实就业市场需求无法契合,忽视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

  (三)痛点3:缺少资源与技术的支撑

  在以往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资料和手段都较为落后,通常仅参考课本上的案例或者搜寻网络上具有滞后性的案例,缺少实时更新的投资案例资源来优化教学作用,难以发挥案例教学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学过程中缺少相应的技术支持,大多数金融机构提供的模拟交易平台有资金或者交易的限制,学生无法通过这些平台及时且自由地将所学的理论内容进行应用与实践,大部分学生进行模拟投资时也仅是模仿教师的操作,缺少自己的投资思路,只做到了纸上谈兵,情景模拟也很难发挥作用。课堂氛围比较枯燥,互动性不足。除此之外,在课程的考核环节,通常仅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侧重于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过程性考核占比较低,难以在学生投资实践能力、投资意识和证券分析能力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三、校企合作创新的主要思路

  本课程基于以上痛点问题,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四新”建设贯彻于教学过程中,结合“两性一度”的建设要求,构建以“岗位需求指导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创新育人模式”的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创新,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一)贯彻“四新”建设于教学过程

  新文科建设引导人才培养要从学科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要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这一点,课程创新不仅要结合学生学情,更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市场需求反向设计并制定课程目标和内容。因此,本课程用岗位需求指导教学内容,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和岗位技能需求完善教学内容,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体现“教”与“学”相结合。

  (二)结合“两性一度”设计教学内容

  本课程结合“两性一度”要求重构教学内容。对应“创新性”,教师要跳出教材,关注证券市场的动态,及时引入热点新闻和案例,打破知识的陈旧化和教学方式的传统化。对应“高阶性”,增加设置真实性、复杂性实践项目,锻炼学生对于证券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解决真实证券市场复杂问题的能力,使知识、能力和素质实现有机融合。对应“挑战度”,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置困难知识,对于重难点知识与实践项目结合进行深入学习,循序渐进,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三)通过校企合作创新育人模式

  本课程通过校企合作创新育人模式,强调学以致用。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国际商学院与东吴证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规章制度,为实施“协同育人模式”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投资学教研室专任教师和东吴证券的公司业务骨干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学资料,共同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与实训指导。通过交替的课堂教学与企业实习,组合双方的优势展开教学,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教师通过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学生通过课堂打好知识基础,东吴证券公司开设专业技术与职业道德讲座,提供实习机会,学生学习接触真实的投资案例,进行真实的投资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image.png


  四、课程改革的具体举措

  (一)采用需求式教学,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本课程强调以岗位需求指导教学内容,结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四新”建设要求,在课前设计调查问卷调研学生的学习需求。结果显示,更多学生想要熟悉证券投资的核心步骤,了解更多真实的投资案例,有更多的模拟投资项目来积累经验,为将来从事相关岗位做准备。基于以上调研需求,校企双方共同设计教学内容,重构教学大纲,调整教学模式。

  同时,在理论授课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主体位置,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保证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在课前,教师提供预习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阶段性投资结果。课后,期末考核不仅通过传统的理论考试来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增加了以模拟盘投资收益排名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激励学生认真完成投资过程,重视学生“学”的效果。

  (二)采用项目式教学,强调学生学以致用

  为培养综合型证券投资人才,课程评价体系应进一步拓展,不仅包括传统的理论知识测验,还应包括考虑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的表现、团队合作能力、具体证券的投资价值分析能力以及对市场的洞察力等方面的评估。本课程重视将理论讲授与课程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创新育人模式,结合“两性一度”设计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第一,分享证券市场热点。学院教师可以利用最近证券市场的热点新闻导入课堂,学生也可以成为分享的主体,通过关注国内外证券市场发展,选择有代表性的热点问题和最新案例,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教师与其他同学一起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共同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及时追踪热点,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体现出课堂内容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项目驱动。新文科背景下,证券投资综合实践的实现需将交叉融合的理念融入实践教学课程中,以实际投资业务流程为主线,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与岗位需要和要求的有效对接。为实现该目标,国际商学院教师通过前往东吴证券进行实地调研,参考证券从业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与东吴证券技术骨干进行讨论商议,按岗位工作实际需要为学生设计贯穿教学过程的各类证券投资项目,项目内容涉及证券投资的整个环节,由浅入深。学生按项目学习相应原理,锻炼技能,每个项目学习结束,学生均需经由校内教师与东吴证券技术骨干组成的考核小组进行考核评分,考核合格则进入下一项目学习,考核不合格的学生需重修相应项目的理论和实训项目,再次完成测试。具体项目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与东吴证券相关岗位的职业标准对接,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标准对接。项目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证券投资过程中需要了解哪些数据,如何获取相关数据,以及如何应用数据做出决策等。

  (三)采用实战式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东吴证券的从业人员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其分享的经验与见解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能更好地助推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国际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课程通过邀请东吴证券在证券投资领域内的实际从业人员,为课程带来最前沿的知识。通过开设专题讲座,与学生分享证券从业人员的实际投资案例,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与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同时,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国际商学院与东吴证券共建就业与实习基地,根据重构的实践教学要求,制订实习计划。通过组织参观实习基地,让学生可以有向该领域专业人士学习的机会,能够更清楚地明白课本上的内容如何应用到实际投资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真实的投资经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升。

image.png


  五、课程创新效果总结

  对于现有课堂资源和技术的匮乏,校企双方结合自身优势共同努力,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终,课程创新效果在以下两方面得以体现。

  (一)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高

  通过课程学习与实战训练,学生对本专业认可度提升。在校内教师与东吴证券技术骨干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不仅对于证券投资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以往有所提升,而且能够根据证券市场的最新动态分析出恰当的投资方向,提升投资决策的正确率,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实现全面提高。

  (二)教师教学能力综合提升

  教师通过实地调研与收集学生反馈,不断重构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方案,解锁了更丰富的教学模式,积累了更多的实战案例,教学能力得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改善。

  六、结语

  文章从证券投资学课程出发,针对课堂忽视教学相结合、重理论轻实践、缺少全方位考核等问题,结合“四新”建设下以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方针,用岗位需求指导教学内容,将课堂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对于实践课程普遍存在的理论脱离应用的现象,通过校企合作创新育人模式,校企双方通过合作重构教学大纲,更新教学资料,调整教学模式,强调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郑树娴,黄可权.基于新文科理念的新投资学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3):105-108+111.

  [2]黄春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0):20-22.

  [3]何松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创新[J].陕西教育(高教),2024(3):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