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包物流领域研究进展与前沿∗—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论文

2024-07-15 11:32:29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文中利用CiteSpace 6.2.R4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与众包物流主题相关的411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获得相关论文的发文量、期刊来源、作者图谱、机构图谱及关键词图谱,以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众包物流发文数量总体呈现曲折式上升,作者以及机构的发文量相对较少,且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较为松散。众包物流、众包模式、众包配送、共享经济、“互联网+”等方面是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将众包模式应用于农村末端配送、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将是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摘要】文中利用CiteSpace 6.2.R4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与众包物流主题相关的411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获得相关论文的发文量、期刊来源、作者图谱、机构图谱及关键词图谱,以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众包物流发文数量总体呈现曲折式上升,作者以及机构的发文量相对较少,且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较为松散。众包物流、众包模式、众包配送、共享经济、“互联网+”等方面是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将众包模式应用于农村末端配送、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将是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众包物流;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研究进展;演进趋势
1引言
Jeff Howe在2006年就对“众包”术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众包”就是把本来应该由专职人员来完成的工作,以自由、自愿的方式让非专业团体来完成[1]。而众包物流是众包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络技术,将原本应该由专业的物流人员来完成的工作,以众包的形式和有偿的方式,外包给社会中闲散大众。
众包物流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在国内的研究相对滞后,其定义、运作方式及监管机制尚不完善。当前,国内关于众包物流的学术论文多集中在定价、人员参与、服务质量及配送方面,并没有对众包物流进行系统的梳理。因此,本文拟利用CiteSpace6.2.R4软件对所搜集的411篇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当前众包物流领域的一些热门话题,以期对众包物流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
本文中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以“众包物流”或者“众包配送”作为检索主题进行高级检索,时间跨度选择2015年至2023年,手动剔除会议、广告、评论及与主题无关的文献,截止于2023年9月30日,共收集到411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
2.2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CiteSpace6.2.R4软件对2015-2023年众包物流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的发文量、期刊来源、核心作者、机构、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3众包物流领域相关文献可视化分析
3.1发文量分析
发文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一定时期内众包物流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趋势。本文通过在中国知网对“众包物流”或“众包配送”进行高级检索,共收集到411篇文献,利用CiteSpace6.2.R4软件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发文量分析,得到2015-2023年发文量折线趋势图(见图1)。
从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近十年国内众包物流领域年度发文量折线图总体呈现曲折式上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5-2017年。2013年中国首家物流众包服务平台“人人快递”正式上线,并于次年通过媒体的报道为大众熟知[2],“O2O模式”“共享经济”等大环境推动了众包物流的兴起[3],众包物流研究亦相应地引起学者的关注,与此相关的研究在日益增多;第二阶段为2018-2020年。这一阶段众包物流受到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出现了众包物流领域的高峰期(66篇)以及次高峰期(63篇);第三阶段为2021-2023年9月。2021年、2022年的论文产量持续保持在40篇以上。
鉴于目前众包物流的相关文献仅截止到2023年9月30日,预计未来众包物流领域的研究将呈现新的发展态势。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对众包物流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程度较低,未来将有更多的创新空间。
3.2期刊来源分析
文献的期刊来源可以展现出研究领域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检索到的411篇文献来源于187种期刊,来源于北大核心期刊的文献有85篇,占总发文量的20.7%;有基金支持的文献共有85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论文位居首位,共有38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篇)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7篇)亦在资助项目论文方面具有巨大的产出,可见众包物流领域的研究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核心区域期刊群期刊总数N=2ln(e0.5772×NMAX),得N=8.27,即核心区域期刊群期刊总数为9种,依次为《物流工程与管理》《物流科技》《中国储运》《物流技术》《中国商论》《中国市场》《运筹与管理》《商业经济研究》《中国物流与采购》,其中《运筹与管理》《商业经济研究》皆为北大核心期刊。表1为众包物流领域发文量前9的期刊统计情况。
3.3作者分析
作者关系图谱可以更好地展示众包物流领域内核心作者以及不同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运行CiteSpace6.2.R4软件,将节点类型设置为“Author”,得到作者关系图谱(见图2)。
在作者关系图谱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位学者,节点大小与作者发文量以及作者与其他作者的相关性有关,节点颜色代表该作者发表论文的年份,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如图2所示,该作者图谱共有232个节点,91条连线,整体密度为0.0034,由此分析得到该领域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合作团队,研究者之间关系不密切,仅有部分学者组成2至4人的合作关系。如宾厚-余子琴-凌慧团队、余海燕-李红梅-王姝翔团队、王文杰-孙中苗-徐琪团队、吕能芳-吴竞鸿团队、孟秀丽-吴一凡团队等。
上述几位学者在众包物流领域研究重点有所不同,余海燕等[4-5]主要研究众包平台即时配送的路径优化和激励机制。在路径优化方面,设计基于滚动时域的远程直配与短程合单策略,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配送距离和配送员的数量对众包配送的影响。在配送激励方面,通过模拟仿真实验,研究固定奖励、打赏奖励、发红包及线性奖励四种不同激励机制的适用情况。宾厚等[6-7]基于乡村振兴,分析归纳众包模式在农村“最后一公里”末端配送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了一系列农村众包物流模式保障措施。吴竞鸿,吕能芳[8]重点分析快递企业末端配送应用众包模式的可行性,并基于此对众包模式的参与方提出关键策略。王文杰等[9-10]基于众包需求的随机性,重点研究在平台激烈竞争的情况下,社会配送服务价格与竞争激烈程度之间的关系。孟秀丽等[11-14]重点研究大数据技术水平、罚金政策、奖惩机制、费用负担、延迟风险等情况对众包物流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其对众包物流服务质量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根据普赖斯理论,核心作者发表论文的数量不得少于M篇,M=0.749∗,其中NMAX表示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根据CiteSpace分析得到作者最大发文量为6篇,通过计算可得M=1.83,即发文量不少于2篇者为众包物流领域的核心作者。经统计,共有43位核心作者,总计发表了107篇文献,占论文总量的26%,上述分析说明国内众包物流领域核心作者群的集群力量还未凸显。
表2显示的是排列在前13位的高产作者,主要有孟秀丽(6篇)、宾厚(6篇)、黎继子(4篇)、刘波(4篇)、吴一凡(3篇)、吕晓永(3篇)、冉安平(3篇)、刘春玲(3篇)、李凤晨(3篇)、吕能芳(3篇)、韩盼盼(3篇)、余海燕(3篇)、史宪睿(3篇),均属于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力量。由表2可以发现,国内研究者在众包物流领域论文产量并不高,最多只有6篇,多数学者均1-2篇,说明众包物流领域的研究者比较分散,并未出现影响力巨大的学者。
3.4机构分析
机构关系图谱可以展示在众包物流领域的各个核心发文机构以及其合作关系。运行CiteSpace 6.2.R4软件,将节点类型设置为“Institution”,得到众包物流领域的研究机构图谱(见图3)。
在机构关系图谱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研究机构,节点的大小与机构的发文量以及机构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关系有关,节点的颜色代表该机构发表论文的年份,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机构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如图3所示,该图谱中共有193个节点、30条连线,整体密度仅有0.0016,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单个节点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少数机构之间存在着学术交流与合作,如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理工大学超网络研究中心、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智能物流网络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服务科学与研究中心等。总体而言,目前高校、企业及研究所之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关系,然而合作范围仅限于本区域内,还没有出现跨区域的合作。由此说明,在国内对众包物流的研究应该在各地区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表3显示的是发文量较高的机构。从研究机构发文量来看,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7篇)位居第一;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物资学院、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均为6篇;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5篇)、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4篇)、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4篇)、南京林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4篇)在该领域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科研成果。综上可见,国内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说明南方地区对众包物流的研究较北方更加深入。从研究机构类型来看,众包物流研究多集中在国内各大高校以及研究实验室,发文量较多的机构均为高等院校,可见高校对于众包物流的研究已有较深的造诣,为众包物流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分析
4.1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的核心思想概括,共现分析可以直观展示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运行CiteSpace6.2.R4软件,将节点类型设置为“Keyword”,得到了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各个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着该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整体密度代表着各个关键词之间的紧密关系。如图4所示,该图谱中共有248个节点,411条连线,整体密度为0.0134,说明在众包物流领域中各个关键词之间有着较强的联系。此外,可以从图4中直观地看到,“众包物流”“众包模式”“众包”“众包配送”“共享经济”“众包平台”等关键词的节点明显突出,说明这些关键词是众包物流领域的研究重点。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统计出频次排列在前二十的关键词(见表4)。其中,频次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次数,中介中心性表示该关键词在众包物流领域的影响力,中心性越大说明该关键词的影响力越大,中心性大于0.1时更重要。由表4可见,“众包物流”一词被提及的频率最高,达到137次,中介中心性高达0.82,为相关研究者主要关注的主题。此外,“众包模式”“众包配送”出现的频次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其中介中心性分别为0.23和0.1,主要是由于“O2O模式”的兴起,许多研究者将众包模式应用于物流领域,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O2O模式所遇到的问题。
4.2关键词聚类分析与时间线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以直观反映众包物流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运行CiteSpace6.2.R4软件,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选择“K(关键词聚类)”,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5)。
聚类图谱中的模块值Q和平均轮廓值S能够衡量聚类图谱的聚类效果。Q值与节点的疏密情况有关,当Q值大于0.3时,说明该图谱的聚类效果好。S值可以衡量聚类的同质性,当S值大于0.7时,说明该图谱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由图5可得,该聚类图谱的模块值Q为0.529(大于0.3),平均轮廓值S为0.826(大于0.5),说明聚类效果显著且合理。经对众包物流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10个聚类,分别为“#0众包物流”“#1电子商务”“#2共享经济”“#3即时配送”“#4智慧物流”“#5大数据”“#6物流”“#7模式创新”“#8京东到家”“#9服务质量”。归纳分析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可以将该领域的研究划分为三大主题:众包物流发展研究、众包物流平台建设、众包物流配送应用。
众包物流发展研究。该主题主要包括众包物流、共享经济、众包模式等关键词。国内对众包物流的研究起步相对来说比较滞后,2014年O2O模式以及2015年共享经济的出现,促使众包物流被公众熟知[15]。刘伯超,许秋茗[16]基于国内众包物流发展现状和困境,提出推行平台认证、加强岗位培训、完善物流体系等有效推动众包物流发展途径。苗洁莹[17]简述分析众包物流服务起源以及发展现状,并剖析众包物流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众包物流平台建设。该主题主要包括定价策略、众包平台、最优控制等关键词。众包物流平台是连接发包方和接包方的重要枢纽,其建设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众包物流体系的正常实施。和杉,马祖军[18]以众包快递平台为研究对象,建立Hotelling模型,分析比较了两个众包快递平台在大平台先定价、小平台先定价及同时定价这三种情况下的定价和收益状况。曾守桢,潘燕[19]提出了基于后悔理论的TODIM组合方法,对众包物流平台的服务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并通过实际案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赵凤[20]以校园众包物流平台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解决方案。黄静静等[21]通过建立众包参与者的效用函数,分析两个竞争平台在不同投资策略下的收益和定价情况,以提高众包物流平台的服务质量。
众包物流配送应用。该主题主要包括众包配送、配送、同城快递、京东到家等关键词。众包物流模式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的有效途径,众多学者对众包配送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慕静等[22]基于众包物流平台视角,建立众包物流运力调度模型,利用带有动态权重的粒子群算法进行分析验证。陈星光等[23]从配送系统服务速度、配送员个人总收益和顾客等待时长三方面对外卖众包模式进行分析优化,以期解决现实外卖配送问题。王爽,陈淮莉[24]设计“众包司机-订单”匹配策略,同时考虑配送范围以及目的地,得到“最后一公里”众包配送方案。张晓雯,盛宇华[25]探讨分析在共享经济背景下众包物流模式解决生鲜电商“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对策。
4.3众包物流领域研究发展趋势分析
关键词突现图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某个关键词突现的时间以及其突现强度和时长,以了解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运行CiteSpace6.2.R4软件,在关键词图谱的基础上,得到关键词突现图谱(见图6)。
如图6所示,可以将近十年众包物流的研究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15-2017年,该阶段众包物流领域的突现词为京东到家、众包模式、城市配送、快递员等。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随着O2O模式和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难以解决用户的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众包模式逐渐成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方法,受到诸多物流领域学者的关注[3]。赵小鹏,宋新[26]提出国内“O2O+众包”模式存在着监管机制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以及服务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周金华等[27-28]将众包物流模式应用到生鲜电商行业,为解决生鲜电商“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出了新思路。
第二阶段为2018-2020年,该阶段的突现词为参与意愿、劳动关系、共享物流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参与众包物流的公众数量不断增加,其接受订单的意愿、行为等问题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比如宾厚等[29]基于接包方视角,建立了影响众包物流接包方持续参与意愿的模型,研究内部嵌入、外部嵌入、信任对接包方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郭捷,王嘉伟[30]应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基于UTAUT理论,研究影响众包物流大众参与行为因素。李玉等[31]基于发货方视角,利用演化博弈分析众包物流配送方努力行为影响因素。
第三阶段为2021年至今,该阶段的突现词有农村物流、乡村振兴、服务质量、智慧物流等。党的十九大以来,发展农村农业,推动乡村振兴成为党的工作重点,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诸多学者提出以众包物流模式来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32]。汪义军等[33]针对当前“互联网+”的大环境,对乡村物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在众包平台上强化认证监管,优化接包方的配送路线,从而破解众包在乡村物流中存在的问题。李周兰等[34]应用SWOT分析法,对农村末端物流众包配送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进而为解决农村末端配送问题提出新思路。袁泉[35]基于农村末端物流现状,从国家政策、人力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目前农村众包物流面临的问题,继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5研究结论与展望
5.1研究结论
本文以CNKI中的411篇众包物流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对该领域的发文量、期刊来源、核心作者、高产机构以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了该领域的演进、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得出以下结论。
①从发文量趋势图来看,国内众包物流领域相关文献整体数量不多,但总发文量呈现出上升趋势,平均每年产出文献数量约为40篇。从发文时间上看,国内众包物流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增长阶段(2015-2017年)、发展阶段(2018-2020年)、探索阶段(2021年-至今)。
②从期刊来源来看,《物流工程与管理》《物流科技》《中国储运》等刊物发表的论文数都超过10篇,但北大核心期刊的论文所占比例较低,仅有五分之一。因此,该领域研究质量有待提高。
③从作者发文量来看,孟秀丽、黎继子、宾厚等学者是众包物流领域的核心作者,核心作者占比小,部分学者之间有所联系,但整体上以独立状态存在。
④从机构发文量来看,众包物流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方各大高校,研究院、实验室等机构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较少,其中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在该领域的发文量位居前列。研究机构分布相对分散,各机构之间没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⑤从关键词共现、聚类以及突现图谱来看,众包物流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众包模式、众包配送、共享经济、参与行为、服务质量等方面。而关键词突现图谱显示,农村物流、乡村振兴以及服务质量等领域是未来需要关注的研究重点。
5.2展望
国内学者对众包物流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未来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科研人员间的合作,推动机构跨区域学术交流。众包物流领域的研究者间亟待加强学术合作,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应该增加科研投入,促进各机构之间的跨地区协作,从而推动该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②加快提升众包物流服务质量。众包物流中的主体为社会闲散大众,其缺乏有效的配送经验和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很高的信誉风险,因而无法保证众包物流的服务质量。因此,众包物流企业必须加强对接包方的培养,提高接包方的职业素养。此外,还要制定相关的认证与监督制度,以提升众包物流的服务质量。
③新时期紧跟国家政策,着力建设走在时代前沿的众包物流体系。物流行业发展极易被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所左右,为此,应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指导下,针对当前国内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发展的现实与困境,探索新的理论与方法。比如,完善农村“最后一公里”配送体系,解决农村配送需求零散、规模小的难题,全面提升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HoweJ.Theriseofcrowdsourcing[J].WiredMagazine,2006,14(6):176-183.
[2]薛亮.浅析国内众包物流发展现状及不足[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42(07):24-26.
[3]冉安平.“互联网+”时代O2O模式下的众包物流发展[J].全国流通经济,2018(19):31-32.
[4]余海燕,王姝翔,李红梅.基于众包平台的跑腿代购即时配送优化研究[J].工业工程,2022,25(04):100-107.
[5]余海燕,李红梅,王姝翔.O2O外卖众包即时配送平台的激励机制适用性[J].系统工程,2022,40(04):89-99.
[6]宾厚,张悦淋,李娇,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物流末端配送众包模式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38(05):8-13.
[7]宾厚,张路行,李娇,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38(03):10-17.
[8]吴竞鸿,吕能芳.基于众包的快递企业末端配送模式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0(02):69-73.
[9]王文杰,孙中苗,徐琪,等.随机需求下考虑服务商竞争的众包物流动态定价策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8,23(02):114-121.
[10]王文杰,陈颖,蒋帅杰.考虑平台竞争的众包物流社会配送服务最优定价策略[J].运筹与管理,2020,29(10):11-20.
[11]孟秀丽,吴一凡,刘波.考虑罚金政策的众包物流服务质量网络均衡模型[J].运筹与管理,2022,31(02):231-239.
[12]孟秀丽,吴一凡,刘波.考虑延误险的多期众包物流服务质量优化[J/OL].中国管理科学:1-15[2023-03-18].
[13]孟秀丽,杨静,吴一凡.考虑奖惩机制和成本互担的众包物流服务质量最优控制[J].中国管理科学,2022,30(11):182-195.
[14]孟秀丽,杨静,刘波.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众包物流服务质量竞争策略[J/OL].中国管理科学:1-13[2023-03-18].
[15]李冰漪.活力与问题交织的众包物流[J].中国储运,2015(12):62-63.
[16]刘伯超,许秋茗.我国众包物流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升级路径[J].对外经贸实务,2017(11):89-92.
[17]苗洁莹.众包物流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1(23):91-93.
[18]和杉,马祖军.众包快递平台的竞争性定价策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2021,26(04):44-51.
[19]曾守桢,潘燕.基于模糊后悔理论-TODIM组合方法的众包物流平台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OL].系统科学与数学:1-22[2023-03-18].
[20]赵凤.校园众包物流平台发展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2,44(03):18-20.
[21]黄静静,陈荔,赵嫄.分享经济下考虑众包物流平台投资建设和竞争定价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22,44(03):299-307.
[22]慕静,杜田玉,刘爽,等.基于即时配送和收益激励的众包物流运力调度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8,27(05):58-65.
[23]陈星光,李心宇,程鲁强.考虑订单偏好的外卖众包配送优化策略研究[J/OL].中国管理科学:1-13[2023-03-18].
[24]王爽,陈淮莉.众包模式参与下“最后一公里”协同配送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22,39(10):315-321.
[25]张晓雯,盛宇华.共享经济背景下生鲜电商“最后一公里”众包配送问题研究[J].价格月刊,2017(10):66-69.
[26]赵小鹏,宋新.“O2O+众包”模式在物流领域的应用[J].物流技术,2016,35(08):36-38.
[27]周金华.众包物流模式下生鲜电商行业发展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6,16(05):33-35+70.
[28]纪汉霖,周金华,张深.生鲜电商行业众包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01):93-95.
[29]宾厚,谢国杰,赵凤,等.组织嵌入、信任与众包物流接包方持续参与意愿[J].软科学,2020,34(02):137-144.
[30]郭捷,王嘉伟.基于UTAUT视角的众包物流大众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7,26(11):1-6.
[31]李玉,吴斌,王超.基于前景理论的众包物流配送方行为决策演化博弈分析———基于发货方视角[J].运筹与管理,2019,28(06):129-135.
[32]赵倩.物流众包模式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J].山西农经,2022(14):172-174.
[33]汪义军,陈思翰,梁沛琪.“互联网+”驱动下农村末端物流众包模式优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2(19):39-41.
[34]李周兰,程红莉,胡司愉,等.农村末端物流“共同配送+众包”的模式及其可行性研究[J].中国储运,2022(05):161-162.
[35]袁泉.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以众包物流配送模式为例[J].商展经济,2021(11):77-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