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深度融合研究*论文

2024-07-12 10:19:50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伴随着新时代创新创业需求的快速增长,传统意义上的高校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融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渐暴露,无法实现协同发展与作用促进。文中以物流管理专业为对象,以“三创”教育为导向,分析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时代社会需要、企业需求,探索其深度融合的路径,提出“三改两增”的改革机制,旨在培养“三创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要】伴随着新时代创新创业需求的快速增长,传统意义上的高校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融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渐暴露,无法实现协同发展与作用促进。文中以物流管理专业为对象,以“三创”教育为导向,分析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时代社会需要、企业需求,探索其深度融合的路径,提出“三改两增”的改革机制,旨在培养“三创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三创”教育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2021年9月,习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要求,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2];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在校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3]。
1深度融合研究背景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格局,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动能,以“创新、创业、创造”为核心内容的“三创”教育体系也在同步构建,相应的政策逐步加强,制度逐步完善,机制愈加灵活。“三创”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下全新的发展理念,注重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时期的人才变化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史和素质教育史的重要一环和新突破口。
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输送人才的社会责任[4],但传统高等教育体系一定程度上存在创新创业兴趣不足、创新灵感激发和创意实现载体不够、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结合不紧密、能力培养与实践训练系统性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融合发展处于萌芽阶段[5]。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加快将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与“三创”教育拧成“一股绳”,提高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核心要素的融合深度,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专业实践支撑。基于此,本文将探索基于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专创融通”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实现师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平衡发展。
2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深度融合研究意义
物流管理专业是服务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核心专业之一,新时代社会需要与企业需求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现实拷问。因此,应实现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融合,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创造思维”的培养,促进专业教育的应用性向纵深发展,实现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三创”人才培养两相促进、两相融合和两相印证,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以满足新时代产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6]。
2.1深层次回答高校人才培养之问
基于应用型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思考,要从国家、社会和企业三个层面出发,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人才的新需求和新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创造思维是“三创”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必须坚持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对传统的教学进行改革和完善,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三创”教育,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破解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难题,以促进物流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2高质量解决新时代社会需要与企业需求
社会经济和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既懂得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又具备实践实操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综合型人才。作为培养新时代物流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要通过“三创”教育与物流专业教育融合的课堂建设,努力破解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两张皮”的困境,激发学生的“三创”活力,为社会培养懂专业、善经营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进而反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
2.3立体化解决“三创”融合的实践难题
高校以“三创”教育为导向,从耦合机制构建的角度,从源头构建全新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与方案,创新物流专业课堂教学,促进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转型升级,多元化丰富实践教学模式,建设专业“金课”,让企业导师“走进来”与高校学生“走出去”相结合,深度解决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难题。
3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深度融合困难点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创造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各大高校在“三创”教育投入的资源越来越多,创新创业教育迅速发展,这对高校专业教育、“三创”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高校“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仍处于萌芽发展阶段,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存在着创新创业与专业教学模式深度融合不足,创新创业创造实现载体不够,专业知识与创业思维的针对性实践训练不强等问题[7],不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3.1顶层设计的培养目标与方案要调整
面向新时代国家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脱节的最深层次原因在于要调整顶层设计的培养目标与方案,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制进行改革,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二者融合发展的核心;要建立一套基于社会实际需求的“三创”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在“两个大局”视阈下将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融合起来,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培养学生的“三创”思维与能力。
3.2现有学分框架下课程内容要调整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学分体系建设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虽然已考虑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但仍然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深度融合的高要求。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要充分加入实践环节与企业实习课程,模拟参与物流流程,增强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前发展形势,强调深度融合的内涵与外延,除了传统课程,还需要大力拓展大数据分析、智能化应用、信息处理等应用方向。
3.3产教融合深度推进的思路要调整
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程度不一,社会需要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同,单纯的物流管理课堂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能力培养,要调整产教深度融合的思路,建立足够的实践锻炼与“三创”氛围环境,在学科学习中导入足够的社会实践,将“三创”意识运用到日常教学中,破解教学效果不及预期的困境。同时,企业导师的筛选与认定标准以及产学研教四位一体融合也是一个难点,只有破解这些难点,才能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双赢。
4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深度融合路径探索及改革机制
4.1深度融合路径探索
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也应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在二者深度融合重要性的基础上,以“PDCA”管理循环模式设立发展路径。首先,从国家未来人才发展战略出发,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顶层设计“三创”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和培养方案;其次,从理论逻辑和实践探索的角度设计分析框架,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三创”教育为导向,结合新时代社会需要、企业需求开展“三改两增”物流人才培养改革机制,将“应用型高校—企业需求—社会需要”作为要素循环,构建“全链式”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践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在运用理论、参与实践、解决物流作业问题和创新创业创造的应用能力;再次,以“三创”教育为理念,通过构建创新教育模式、创业创造生态圈等手段,发挥社会、学校、企业等主体在“三创”教育体系的协同功能作用,对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深度融合的效果进行评估,对“三创”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新一轮改进提出建议,从而形成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路径。
4.2深度融合的改革机制
根据“三创”教育内涵的动态演进特征,准确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成才规律,以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三改两增”物流人才培养改革机制。“三改”是指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过程改革等举措,“两增”是指新增科研训练一体化、教育评价多元化等创新举措,着眼于学生“三创”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新时代社会需要与企业需求,着力解决困扰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在结构、质量和水平上不匹配的问题。
4.2.1“三改”措施
“一改”是改革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对接社会经济需要。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从源头上对高校培养目标与方案进行顶层设计,深化“专创融合”,优化物流专业人才定位。要调研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现代物流产业需求,理清物流专业人才产业需求侧和高校供给侧之间的矛盾,精确定位学校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链和现代物流产业链的位置,引导行业、企业参与制定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将“三创”教育思维、实践教育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中,促进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衔接,实现物流专业“三创”人才培养与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同频共振[8]。
“二改”是改革物流课程体系,强化全链式能力培养。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育中构建“意识培养—兴趣激发—能力提升—灵感激发—创意实践”的全链式教学模式,激发师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兴趣,打造“校内培养—校外实践—创业孵化”一体化教学体系[9]。一是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根据物流管理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开设形式丰富、特色鲜明的“三创”教育课程,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各年级学生特点,实施分层分类的培养模式,实现“三创”教育的个性化与精准化。二是开展实训比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高校与政府、物流企业、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与交流,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为大学生“三创”项目提供实战的机会和平台,积极利用地方政府政策和校友创业孵化基金等创新创业资源,开拓创造平台,为创业团队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实战支持。
“三改”是改革全方位教学实践过程,锤炼“三创”融合能力。以学生专业教学为基本立足点,以“三创”教育为导向,两手抓两手硬,对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创造思维。具体如图1所示。
①在物流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方面。一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点。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点,学生只有掌握基础的教学概念与原理,才能开创发散思维,将课堂知识进行实践应用;二是企业导师进课堂。聘请经验丰富的物流企业家进课堂,让学生与企业家进行知识互动、教学互动,实现物流企业家与学生思维的碰撞与融合;三是开展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是教师根据课程布置课题,学生寻找课题资源、设计方案、成果制作,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形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程教学方式,学生自主设计创造性和引导性较强,有利于学生“三创”能力的提升;四是线上线下课堂有机结合。利用互联网优势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线上教学资源库,进行多元化课堂设计,将线上资源和线下课堂结合,促进“三创”能力培养;五是模拟设计物流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课堂的教学要结合企业的典型任务来开展,不能凭空想象、闭门造车,通过让学生模拟作业任务,将“三创”能力培养融入、贯穿于整个物流课程实践过程中[10]。
②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一是构建一课双师模式。基于市场需求、人才培养需要的角度,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实践,建设一支校企协同、一课双师型的实践教学团队;二是与物流企业进行项目联合作业。在物流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引导下,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方法,通过参与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结题与评价等步骤,将专业知识与生产过程串联起来,帮助学生走出书本框架,使其拥有创新创造空间。三是打通课堂到物流岗位的学习通道。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积极探索物流专业课程与顶岗实践实习学分置换的可行性,鼓励学生走出去,到企业的实际岗位进行现场实习实践[11]。
4.2.2“两增”措施
“一增”是增构科研实训一体化平台。依托物流综合实验室开展行业企业实务与实例的课程教学,举办学术类科技讲座、专业能力提升沙龙等活动,构建“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利申报训练”一体的实践体系,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在当前教学科研基础上,突破物流教师科研联合体的局限,增加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形成师生同创、师生共研的创新氛围,努力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指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专业创新能力。
“二增”是增加完善教育考核体系。一是改革学生考核内容及形式。改革单纯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考核体系,确立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考核与评价标准,增加考核实践性的知识,将学生课堂表现与课外作业、设计作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各类相关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作为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引导学生在校内开展“三创”活动;二是企业导师考核。邀请物流企业导师以专业化评价标准,对学生实践作业和项目进行量化评价,使实践课程达到“三创”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4.3深度融合效果评价
以“三创”教育为理念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需要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全方位的配合和努力,同时运用PDCA管理循环,形成“培养目标设定—教育实施—效果评价—调整改进”的教育闭环,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社会与企业结合“三创”教育理念提出人才培养需求,学校、院系和教研室根据“三创”能力要求对人才培养计划和体系进行规划修改,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和改革,学生在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三创”能力,企业根据发展需求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社会、学校、教师和企业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达成度定期进行反馈和评价,形成“全过程计划—全视角实施—全指标评价—全方位改进”的闭环管理过程,整个实施体系缺一不可,层层相扣,如图2所示。
5结束语
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深度融合发展,需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源头上对培养目标与方案开展顶层设计,要基于社会需要与企业需求建立一套“专创融合”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创造思维,让专业教育培养与“三创”教育无缝链接,培养多层次、复合型、综合性物流管理人才,让多样化主体对培养体系进行评价,实现高校专业教育、社会企业需求、学生素质教育的再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3-5-1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22378.htm.
[2]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EB/OL].(2022-12-15)[2023-5-10].https://www.gov.cn/xinwen/2021-12/15/content_5660938.htm.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B/OL].(2021-09-22)[2023-05-10].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0/12/content_5642037.htm.
[4]宋祥龙,杨亚萍,丁旭,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以就业为导向的“三创”教育模式构建[J].就业与保障,2023(06):124-126.
[5]李擎,崔家瑞,杨旭,等.自动化专业“三创”能力强化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04):171-175.
[6]黄兆信,黄扬杰.复杂系统视角下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J].教育研究,2022,43(08):110-120.
[7]曹志强,叶子瑜.民族地区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创融合教育问题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22,45(13):182-184.
[8]张钱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路径探究———评《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评估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08):141.
[9]周海波,江正瑾,张婷婷,等.基于“三创”融合的全链式人才培养模式[J].药学教育,2021,37(01):23-27.
[10]马小雅,翟立艺,周宛蓉.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2021,44(06):171-173.
[11]陈文兴.跨界与融合:地方高校“三创合一”培养“三创”人才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04):34-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