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基于成果导向的财务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论文

基于成果导向的财务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论文

3

2024-06-26 11:58:33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传统的财务管理基础教学存在方法单一、内容体系固化、学生持续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采用“开发引导、知识内化、创新融合”的教学模式,确立了包括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塑造的三阶段教学目标。通过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反向设计的教学计划、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翻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等在内的课程改革,同时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教材内容进行模块化重构,实现了差异化教学,学生考试平均成绩及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升,教师实现了教学质量与教研水平的全面提升。

  摘要:传统的财务管理基础教学存在方法单一、内容体系固化、学生持续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采用“开发引导、知识内化、创新融合”的教学模式,确立了包括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塑造的三阶段教学目标。通过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反向设计的教学计划、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翻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等在内的课程改革,同时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教材内容进行模块化重构,实现了差异化教学,学生考试平均成绩及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升,教师实现了教学质量与教研水平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财务管理;成果导向;课程改革

  0引言

  财务管理基础是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主要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本课程以企业资金运动为中心内容,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收入和分配为框架,阐述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原则、管理制度等理论问题,以及预测、计划、控制、分析等业务方法。财务管理基础是工商管理类重要专业方向和特色课程之一,也是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财务管理基础课程结合学校“入主流有特色”教学理念,围绕国家“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采取问题导向策略,强调案例教学方法,挖掘农业上市公司、创业农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小农户等主体的财务行为的一般规律,并将其层层分解为课程各知识点,形成教学案例,凸显农林学科特色。

  1课程教学难点与问题

  1.1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到位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财务管理人才需要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大数据分析和决策能力[1],但传统教学内容并未融入相关学科知识,教学内容体系固化,无法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财务管理理论知识抽象,而学生没有实践经历,难以理解与生活认知相差较大的专业理念。

  1.2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融合程度不够

  传统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采用板书加习题的模式,教师为课堂讲授的主体,多数直接以灌输式的方式,“强迫”学生接受相关知识,教学效果不佳,无法实现多学科知识点的融合[2]。财务管理基础属于交叉学科,学生专业基础薄弱,难以建立与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之间的联系,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实现不同课程知识点的融合。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式,学习兴趣不高,目的不明确,同时教学方法未能聚焦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要求,无法全面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1.3教学评价与培养目标匹配度不高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为期中小测试和期末考试,以单纯检验“知识”掌握的程度为标准,评价方法单一,对学习过程缺乏考核,导致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缺乏热情,靠考前突击背诵应对,未理解和消化知识点,甚至短时间内就会遗忘;没有发挥教学评价的应有作用,没有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1.4学生持续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入学后,普遍以通过考试为学习目标,缺乏对学习目标的正确认识;未经历过社会实践,还不具备知识迁移技能及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主动参与学习的意愿较弱,缺乏持续学习和挑战难点的内驱力,难以保持学习热情和创造精神[3]。

  1.5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不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教学改革前,财务管理基础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与专业融合度不高,思政元素与专业课内容形成“两张皮”,甚至出现满堂课“泛思政化”。教学模式主要使用“传授—接受”模式,较少使用“问题—发现”模式,思政建设方面的特色不显著。

  1.6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结合不紧密

  在当前信息化发展背景下,专业信息以一种爆炸式的状态实现高速稳定增长。当代大学生更喜欢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学习,习惯于短视频观看、网络分享、自主获取等方式。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满足当前信息化时代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改革要求,而且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构建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并进行有效的学习评价,是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挑战。

基于成果导向的财务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论文

  2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改革思路与内容

  针对财务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难点与问题,再结合最新修订的本科培养方案,梳理改革思路和内容。首先,根据市场需求反向设计教学内容,利用线上资源优势,按工作任务序化教学内容,将职业意识、职业素质、课程思政、创新意识的培养及企业理财知识的学习融入典型工作任务,运用信息技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形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体系[3]。其次,在线下教学基础上,尝试利用线上平台大量的慕课资源,促进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同时将现实案例嵌入抽象理论,更易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再次,线上线下混合评价模式结合培养目标进行,评价内容既包括应知应会知识,又可通过线上渠道进行实践能力测试,如线上案例讨论、小组项目策划展示等,综合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根据课程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育人目标,深度挖掘和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提升温度,让思政教育润物于无声。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课程组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6个方面对财务管理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创新。

  2.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财务管理基础课程以OBE(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为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结合专业特点,将毕业要求、教学目标、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成绩评价等聚焦于成果,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课程改革中,高校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多维度融合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课程组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科学制定多维度评价体系,确保达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的教学目标。

  2.2设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高校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体,以课本框架为授课的基本大纲,忽视了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于知识的实用性重视不足。因此,课程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了财务管理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塑造3个层次。

  2.2.1知识传授

  通过财务管理基础课程教学,让学生系统掌握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以及财务管理决策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企业运营的基本流程;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

  (1)掌握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风险的概念与种类、终值与现值的计算、风险报酬及其衡量方法。

  (2)掌握财务分析基本方法、各种财务指标分析方法及企业财务综合分析方法。

  (3)掌握财务管理企业筹资的渠道与方式,以及杠杆效应、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决策的计算和分析方法。

  (4)掌握现金流量的估算方法及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的编制、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5)掌握最佳现金持有量的计算、信用政策的制定和经济批量的决策方法。

  (6)掌握利润分配的原则、程序,以及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因素、类型及股利支付形式。

  2.2.2能力提升

  通过财务管理基础课程教学,让学生熟练利用财务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分析、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评价,处理好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财务关系。

  (1)具备运用资金时间价值及风险计量等相关原理与方法对企业财务经济活动中的资金时间价值进行计算的能力,以及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计算、分析与评价的能力。

  (2)具备运用相关财务分析方法对企业偿债、营运、盈利、发展及未来趋势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并能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进行综合评价。

  (3)具备运用筹资相关知识,再结合企业筹资管理特点,分析和评价企业经营风险与财务状况的能力,并能合理地对企业资本结构做出评价。

  (4)具备运用投资决策相关理论对企业备选投资方案进行决策、分析与评价的能力,以及对所投证券进行价值估算和投资收益分析的能力。

  (5)具备运用营运资金管理控制相关理论选择并制定适合企业管理要求的营运资金管理方案的能力。

  (6)具备运用利润分配相关理论确定企业利润分配程序、分析企业股利政策对企业影响的能力。

  2.2.3价值塑造

  通过财务管理基础课程教学,让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情怀,具备团队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良好的科学素养、职业操守。

  2.3建立“开发引导、知识内化、创新融合”的教学模式

  财务管理基础课程以“开发引导、知识内化、创新融合”为教学理念,采用以“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和“启发”“探究”“解读”“应用”“互动”五层次为基本架构的教学模式。“开发引导”是指发掘学生潜能,通过创设条件激发学生内在活力和动力,指导学生正确定位人生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过程;“知识内化”是指在潜能开发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消化、吸收,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从而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过程;“创新融合”是指在知识内化的基础上,启迪智慧、激发灵感,形成新的观念、知识、方法、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教”为手段,通过开发与引导激发学生潜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知识内化,通过自主学习促进创新融合,最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框架见图1。

基于成果导向的财务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论文

  2.4重构课程内容

  针对财务管理基础课程理论抽象、实践性较强、学生数量多且差异化明显的特点,课程组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既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呈现,又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知识和能力双提升,解决了师生缺乏双向交流、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弊端。同时,课程组结合授课课时及学情,线下授课内容包括财务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及重点、难点,同时融入时事与案例分析、课程思政等;线上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基于以上设计思路,财务管理基础课程以生产及流通企业经济业务活动过程为主体,进行项目设计和任务分解,从财务人员对财务管理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出发,将10章内容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阶段,并对各部分内容的讲授重点做了调整,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课程有机融合。

  除了理论教学内容的调整,还应注重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企业破产、兼并、重组及集团企业、跨国企业等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需要新的财务管理理论作为指导[4]。同时,新技术、新理念的出现也要求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与时俱进,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改变财务管理预测决策的方法,财务共享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因此,财务管理内容不能仅限于传统的筹资、投资、运用、收入和分配等管理内容,还要结合专业前沿及交叉学科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2.5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法创新

  2.5.1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财务管理基础课程将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调整为“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法,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由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创设情境并发布任务,主要以案例分析及时事新闻解析为主,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教师仅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些资料、资料从哪里来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5.2课堂翻转,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的“先教后学”忽略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而财务管理基础的知识梯度比较大,除课堂教学之外,更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课程组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与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兼顾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宽度;让教师的教学目的从“教会”变为“会教”,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成学习主体及主动学习者,让学生忙起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课程组还通过仿真场景设计、案例分析、互动参与、章节练习、模块测试和综合实践训练等模式,提升学生财务管理价值理念水平和投融资业务的实践操作能力。

  2.6构建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贯通的教学环境

  2.6.1反向设计教学流程

  财务管理基础课程以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为标准,以学生学习成效为目标,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反向设计。第一,教师通过设计融入思政元素的线上网络课程资源库和学习流程,建立混合讨论环境与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综合体系,实现分组任务设计与分配,确保线上线下学习过程同步展开;第二,学生通过教学平台定期汇报分组研究进度与成果,教师通过线上查看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和问题。这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基于成果导向的财务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论文

  2.6.2多维度融合教学资源

  课程资源库建设主要是通过分层自主学习资源整合与设计,不断更新和补充课程拓展资源。具体来说,通过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管理与学习支持服务站,借助雨课堂、学习通、微信群、QQ群搭建教学资源库并进行有序管理,教学资料包括课件、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视频、电子习题库、课程案例库、思政案例库、拓展性阅读资源等。教师可通过线上线下随时布置课前小测试、课堂测验、课后练习等,实现多种形式、多个角度的课程内容重构,提升教学效果。

  课程资源库通过为学生制定线上线下共享资源的个性化“学习包”,推出体现个性化需求的“学习资源推荐菜单”。学生可随时随地登录网站学习课程,使用微信、QQ等平台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可随时查看交流记录。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中,柔性完成课程任务,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改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知识水平。财务管理基础将课程内容设计与案例分析贯通,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结合学校“入主流有特色”教学理念,财务管理基础课程围绕国家“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采取问题导向策略,加强案例教学,充分挖掘农业上市公司、创业农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小农户等主体的财务行为的一般规律,并将其层层分解为课程各知识点,形成教学案例,凸显农林学科特色[5]。

  2.7建立知识能力并重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多年来,传统的财务管理基础课程以期末闭卷考核为主,试卷成绩占总成绩的70%~80%,平时成绩占20%~30%,且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课堂小测试成绩构成,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对于过程的评价较少。为打破单一的考试评价方法,财务管理基础课程考核与评价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元方法,重视教学过程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等,鼓励学生创新实践。结果显示,这种方式不仅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全面,而且能让学生改变“应试”学习方式,从“学会”变为“会学”。近年来,通过对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逐渐多样化及教学手段的创新应用,课程评价标准的侧重点逐渐由学习结果向学习过程转移[6]。改革后,总成绩仍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50%~60%,期末成绩占40%~50%。课程成绩构成见表1,过程考核环节评分标准见表2。

基于成果导向的财务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论文

基于成果导向的财务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论文

  3结语

  通过教学改革,结合信息化内容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财务管理基础课程将教材内容和课堂时间进行有效延伸,实现了差异化教学,使学生学习效果得到全面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实现了“专创”深度融合。根据启发式教学、情境式教学需求,财务管理基础课程组建了“专创融合”案例库,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结合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通过研究型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并进行成果展示,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了“价值引领”。财务管理基础课程把财务管理专业理论与学校农业特色相结合,以研促学,以学促教,提升了课堂教学的高阶性和前沿性,培养了学生的知农爱农情怀,实现了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许志勇,杨青伟,贾银芳,等.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基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视角[J].财会通讯,2022(15):156⁃159,165.

  [2]廖新来,张洋.大数据时代高校财务管理优化路径研究:评《新时代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理念与实践探索》[J].国际经济合作,2022(4):2.

  [3]佟玲,田华.乡村振兴战略下财务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2022(6):116⁃117.

  [4]蒋占华,吕良玉.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思考与展望[J].财务与会计,2022(11):14⁃18.

  [5]张玲,韩璐,周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2(4):2⁃3.

  [6]张玲.《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基于“一流课程”建设的视角[J].中国农业会计,2021(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