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生招生质量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

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生招生质量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

4

2023-01-23 10:55:58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文章以黑龙江省某“211工程”高校为例,分析黑龙江省招生考试院2017—2019年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结构和生源质量现状,提出影响该校研究生招生质量的现实因素,为以该校为代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招生院校稳步提升招生质量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摘要:文章以黑龙江省某“211工程”高校为例,分析黑龙江省招生考试院2017—2019年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结构和生源质量现状,提出影响该校研究生招生质量的现实因素,为以该校为代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招生院校稳步提升招生质量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生招生;质量提升对策

  一、引言

  自1949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走过了探索与发展的70年,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快速发展的过程,分别经历了初始探索期(1949—1977年)、恢复发展期(1978—1988年)、稳步发展期(1989—1998年)、快速发展期(1999—2009年)和内涵发展期(2010—至今)。自2017年起在职研究生纳入统考后,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一直在高位上保持高增长趋势。从2017年研究生报考人数首破200万人大关到2021年达到377万人,5年间报考人数翻了近一番,研究生招生规模急剧扩张。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边陲经济欠发达地区,因受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就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报考黑龙江本省高校的考生人数增长却相对缓慢。尤其一些省属高校和冷门专业一志愿上线人数较少,主要靠校外调剂完成专业计划。招生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学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关键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本文以黑龙江省某“211工程”高校为例,通过对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省招生考试院2017—2019年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结构和生源质量分析研究,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招生院校优化各学科招生规模分配和生源结构、确保充足的生源数量、稳步提升招生质量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

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生招生质量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

  二、研究生招生质量现状分析

  (一)招生规模与结构现状分析

  2017—2019年我校招生计划数分别为1920、1860和2060人,实际录取人数分别为1593、1738和1906人,计划完成率分别为83.0%、93.4%和92.5。其中2019年硕士研究生录取规模较往年增长较快,增长了168人,增长比例为9.7%。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录取比例为0.93∶1。全校录取硕士研究生中,“211工程”以上高校生源比例占33.8%,比2018年下降了3.1%。从2017—2019年全校研究生报考录取人数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全国报考我校人数逐年攀升。

  (二)研究生生源质量现状分析

  1.一志愿生源报名情况分析。自2017年开始全国报考我校人数呈现显著增长。2019年全国一志愿报考我校人数3563人,比2018年增长了834人,涨幅为30.6%。由于受就业压力陡增、在职人员积极提升学历、“在职人员攻读硕士研究生”并入全国统考等因素影响,一志愿报考我校人数呈现激增趋势。

  2018年我校报录比为1.64,相比2017年的1.72略有降低,但2019年该值上升至1.95,上升幅度较大。2019年全国平均水平为4.03,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211工程”高校甚至达到6以上,相比这些高校还有较大差距。报录比是反映学校生源质量的重要指标,集中体现学校是否具有生源质量优先选择权。报录比较高时,提供给学校选择的生源较多,复试阶段学院有更充足选择空间择优录取,更好地促进学校学科发展,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2.录取研究生生源院校类型情况分析。我校2017—2019年录取新生中,非“211工程”高校学生比例均超过50%。我校对非“211工程”高校生源有一定吸引力,已录取新生中“211工程”生源多为本校生源,外校“211工程”院校生源较集中在东北农业大学。“985工程”高校生源来源有限,其半数以上为调剂录取,其中2017—2019年调剂人数分别为13、11和18人。2017—2019年全校录取总数中本校生源所占比例分别为30.9%,27.3%和25.9%,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校生源质量总体情况不容乐观,生源结构有待优化,生源质量需进一步提高。如何吸引更多“211工程”及以上高校和本校生源推免、报考、调剂本校是我校招生生源质量提升的主要途径。

  3.录取研究生生源地情况分析。2018—2019年我校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以本省生源为主,外省生源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辽宁等地域临近省份和山东、河南等人口大省,经济发达省份生源占比较少。由于我校地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地理位置与沿海省份高校相比不具有优势,尤其是气候、饮食等因素使得一些南方考生不适应,因此影响了报考我校的总体人数。如何大地域范围、改变生源结构,吸引更多的经济发达省份“双一流”大学和“双一流”学科的本科毕业生报考成为提高我校生源质量的关键。

  三、研究生招生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地域影响因素较大

  因我校地处边疆且经济欠发达,面临的招生形势更加严峻。其它地区的“双一流”高水平大学考生大多不会选择报考我校。一志愿报录比相比东南部省份高水平大学有较大差距。与和我校处于同等层次的发达省份“211工程”高校相比,也仍有一定差距。高质量生源主要依赖调剂。有些考生甚至为了留在经济发达省份不惜降低调剂学校的档次,选择一些非“211工程”高校。地域因素的影响使得我校生源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二)生源规模结构不合理

  从研究生生源质量现状分析发现,我校考生来源单一,生源结构梯度不明显,欠缺学科特色,调剂比例偏高。所有学院均需要靠调剂才能完成招生计划的情况成为一个常见现象,甚至一些文科、理科、非应用型专业,经过多轮调剂才能完成招生计划。为了保证一定的研究生招生规模,生源选拔机制不够成熟,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研究生生源质量明显有所下滑。通过对研究生生源院校类型的统计也可以看出,我校生源质量不容乐观,录取研究生主体为非“211工程”院校。录取的“211工程”院校生源中本校生源占主要部分,“985工程”高校所占比例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三)高质量生源流失严重

  由于国家全面推进“双一流”大学和“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高水平大学正在逐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部分高校硕士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招生数。高质量生源向高水平大学流动的趋势愈发明显。我校推免生严重流失,本校生源录取比例下降明显。根据中国教育在线提供的数据显示,在部分高水平大学中,推免生的比例已经超过本单位研究生招生计划的50%。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寻求提升生源质量的举措和途径,生源质量下滑将愈加明显。这将给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带来一系列后续影响。

  四、研究生招生质量的提升举措

  (一)优化配置人才培养结构

  科学发展和动态调配已经成为研究生招生规模调整的发展趋势。通过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存量安排和增量调整,主动对接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在招生计划上向学校特色优势学科、重大创新平台和科研项目、高水平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倾斜,以高水平学术研究支撑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根据新增院系、学科适当增加申报计划,优化研究生计划配置,稳定学术学位规模,完善专业学位结构。优化各学科招生规模分配,实现各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细化招生指标下达,增量招生计划优先配置给优势学科、基础学科、前沿学科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学科,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以及高水平师资。充分调动学科活力,激发学科发展潜能。

  (二)拓展扩宽招生宣传渠道

  积极吸引优秀生源,举办“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基层学院、学科、系、实验室、研究团队和课题组等针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招生宣讲,开展“导师与学生面对面”活动,让大三的本科生有机会与教师面对面交流,让教师有机会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研究方向,加强师生沟通,用感情留人,用科研留人。

  为提升学校招生数量与质量,组织各学院参加全国研究生招生咨询会。各学院招生宣传工作到位,充分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以“双一流学科”为基点,以点带面,明确主体,拓宽渠道,实现招生宣传多元化、信息化和常态化。全方位扩大学校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三)建立健全改革招生机制

  优化研究生招生培养结构,适应国家战略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在一些专业研究生规模偏小,供小于求的情况下,通过存量调整、增量牵引,合理配置研究生资源。积极扩大学术型招生规模,在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同时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规模发展不能以质量下降为代价,质量提升不以数量的减少为手段,适应生源提质要求,改革招生选拔运行模式。

  同时,加大研究生招生投入,在奖助体系设置基础上提出优化、完善方案,学校拿出增量资金,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奖助水平,给予最好的学生最好的待遇。加大新生奖学金投入力度,扩大奖学金覆盖面并分设获奖等级,增设推免研究生奖学金,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提升生源质量。尽可能发现考生的科研潜质,让真正有科研兴趣、具备科研潜质的学生有机会进入他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学习、深造。

  (四)推进长学制招生培养机制

  持续推进实行长学制招生培养机制。实行“本研一体化”、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等长学制招生培养模式,打通本硕博课程体系,实施培养环节一体化设计,将其打造成学校高层次人才“贯通式”培养的示范区。长学制招生培养既解决了我校优秀本科生外流的现实问题,又保持了我校各学式使学生领悟到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并且合理认知当前行业大环境,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创业价值观。

  3.积极参与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教学应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才能得到较大提升。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植物细胞工程”中设有“到社会中去”部分,鼓励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制作“手指植物”。教师可以在基础上,将学生以兴趣特长的差异分为培养组、宣传组和售卖组。宣传组进行市场调查,并借助传单、多媒体网络等途径进行宣传;培养组进一步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制作“手指植物”成品;售卖组则进入超市商店进行“手指植物”销售,也可以开网店等等。进行创业实践目的不是营利,而是使学生在应用生物学知识的同时磨练创业技能,积累创业经验。

  4.设计生物创业项目,形成创业模式。由于学生在实际情况下难以进行生物创业项目的实践,但是生物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创业情景,进行模拟创业实践活动,这是使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模式化的重要途径。例如,在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中第一章第一节“发酵技术的应用”中设置“到社会中去”的部分,让学生查阅果酒和果醋工业化生产的工艺流程,思考小规模手工制作转化为大规模规范化生产需要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创设“如何促使以苹果种植为单一经济来源的村庄进行转型”作为创业背景,引导学生完成一份完整的创业项目计划书,最终进行学生互评和教师总评。此举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创新地运用于创业过程,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开创升级校企合作模式

  通过企业代表到学校举行创新创业讲座,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和实践,以及企业与学校联合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共同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例如,在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中设置“课外实践”部分,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沼气工程”,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邀请当地沼气能源有限公司的讲解人,通过视屏录制或者线下讲座的方式,介绍沼气工程是对改善农村卫生、促进畜禽粪便处理方面的有效途径,在为农民增收、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生态绿色发展。在这些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大力促进教师教研技能提升

  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生物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较高水平的教学研究技能,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需要提高生物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只有教师具有创新创业知识,这样才能将其融入到生物教学中,并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其次,应重视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课题研讨、生物教学研究技能培训和竞赛等多种方式,磨炼并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最后,需要从全局出发,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激励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也为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之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中生物课程之中虽然目前存在一定的阻碍,但融入的趋势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在教育改革浪潮中,提升和完善学生的创业思维也成为高中阶段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应与时俱进地采用多种教学措施,在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同时不断引导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创业经历,为学生将来的创新创业筑稳基础,为推动祖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Z].2010-5-5.

  [2]高志民.探寻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创业教育的支撑点[J].考试周刊,2020,6(2):128.

  [3]吴孟宇,陈俊英,郑友强.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路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27(5):18-19.

  [4]陈禹汀.基于新媒体视觉的高中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探析[J].传媒文化,2019,13(2):76-77.

  [5]王颖,韩继明,王乙.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创业教育思想的时机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9(7):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