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深度融合下推进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论文

2023-01-18 13:44:13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校企深度融合为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带来了诸多机遇,实现了财会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但是因为受到传统思想观念、融合深度不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高职财会专业教学中依然面临一些问题。文章从校企深度融合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现有高职财会专业发展的状况,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完善的措施。
摘要:校企深度融合为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带来了诸多机遇,实现了财会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但是因为受到传统思想观念、融合深度不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高职财会专业教学中依然面临一些问题。文章从校企深度融合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现有高职财会专业发展的状况,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完善的措施。
关键词:校企深度融合;财会专业;教学改革;机遇
一、引言
职业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担负着为国家输送先进人才的重任,但以往状况下,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工作相脱离,导致所培养的人才理论素养较高、实践技能欠缺,难以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也成为职业院校育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院校与企业的深度结合,助推教学过程的完善,能够为国家培养理论与实践双重素养较高的人才。不过我们在看到校企融合优势的同时也要关注其过程的完善,要通过对专业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等多种途径真正将校企双方的作用发挥出来,将高职院校财会专业课堂打造为学习、探讨、实践、交流于一体的立体化课程。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还面临诸多困难,需要多方人员的共同努力,本文就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分析。
二、校企深度融合下深化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校企深度融合的内涵解读
我国政府对校企融合十分重视,要求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与企业进行有效对接。为了落实这一理念,职业院校也做出了改革,例如,部分院校开始与企业合作构建实训基地,或者签署就业协议等,使学生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之后到企业中参与实践活动。但传统的校企融合缺乏“边界感”和“约束感”,因为处于探索期,双方之间缺乏系统的合作规划,导致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处于较浅的层次中。校企深度融合则指的是在原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企业与院校之间的合作,通过构建科学的合作体系、规范等,对双方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使校企合作更具有规范性和边界感,这能够实现两者的紧密联系、相互支持,共同向一个方向和目标努力。
校企深度融合有两个较为显著的特点:一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利益相互一致。高职院校和企业都是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双方在不同的行业中运行,都会受到利益关系的约束,为了促进两者的有机融合,要确保双方利益一致。在校企深度融合下,高职院校的利益点是可以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促进自身知名度和办学质量的提升;企业则可以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为自身储备人才做好保障,解决人才短缺的困境。二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资源相互渗透。校企深度融合,要求双方在育人理念、育人模式、育人方式等多方面都要实现一致,而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的是先导作用,所以要确保资源的互通。高职院校的资源主要为教师资源、教学技能资源等,企业的资源则是专业化技术资源、实践技能资源等。
(二)校企深度融合下深化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行业对人才需求质量的提升倒逼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当前的时代是智能化、互联网时代,无论是财会行业还是销售行业都需要更为高端的人才,传统的只懂得记账、汇总的人才已经不再新鲜,只有即掌握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又懂得跨专业、跨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会受到企业的青睐,因此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要紧跟市场步伐,对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校企融合下,院校原有的财会教学模式被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得到均衡,且企业中的一些先进技术被引入到院校中,学生能够学习高端技术,这是育人工作所迎来的机遇。但传统校企融合的深度不够,学生能够从企业中获得的技术知识有限,与市场快速发展的趋势和企业高端人才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
二是高校与企业双重利益驱动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加大,国家领导对职业院校的重视度更高,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所面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如何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很多院校领导所关注的问题,这使得其对校企深度融合的需求和课程教学改革的迫切性更高。而从企业角度来看,在当前知识时代背景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很多企业开始争夺人才,这加剧了其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意愿,同时也使之产生了更高的育人模式改革、创新需求。因此,在两者双重利益的驱动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校企融合背景下我国高职财会专业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实用性课程建设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校企融合往往将内容局限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上,这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关注学生实践技能的过程中,往往将企业与学校相互割裂,学校为学生传授的实践技能与企业所培养的实践技能不能同频共振,导致学生的思维被扰乱,实践技能的掌握不够深入。例如,学校为学生传输的实践技能内容以教材为主,而企业在对学生培养实践技能的过程中则将自身的运行场景作为基础,双方之间缺乏衔接与融合。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没有从校企融合的视角对财会专业课程进行重新设置。现有情况下,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都沿用的是传统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较为笼统,没有对各个岗位对应的课程内容进行细化分类,且与企业的合作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例如,财会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财经法规、基础会计、经济法、会计实务等,没有划分具体的岗位,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出纳等。这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得不对财会知识进行“大整合”,学生学起来没有重点。
(二)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不紧密
校企融合下,学生既具备学生的身份,同时也具备了企业职工的身份,其需要在两种不同的场景中转换,并及时对学习内容进行吸收和消化。这也要求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兼顾两方的具体情况,做到协调与统一。但实践中,这两者之间的衔接却不够紧密,学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习惯运用理论灌输的方式,对实践性知识仅仅是“一提而过”,整个课堂是枯燥乏味的;企业师傅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又过于关注实践知识,缺乏对理论知识的渗透,这导致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缺乏理论知识做支撑,也影响了最终的学习效果。总体来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就每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分析,且无法对各自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均衡,导致学生面临着较大的空间转换困境。
(三)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内容片面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中评价体系是否完善,也会影响到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结果。在校企融合背景下,院校在对学生开展评价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内容的全面,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还要评价学生实践技能的具体情况,并鼓励企业师傅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使评价内容更为全面、评价方式更为合理。但根据笔者所了解到的实践情况来看,很多职业院校却并没有达到这一目标。在对学生开展评价的过程中,大都是院校教师作为主体,企业师傅很少会参与进来,且所设置的评价内容大都是理论性的,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与评价,缺乏实践技能的考察,导致很多学生为了提升考核评价结果,在实际学习中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论层面,对实践学习较为忽视。还有一些院校在对学生开展评价的过程中,采用传统试卷的方式,仅根据学生试卷的成绩做出最终评价,不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锻炼,无法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效果,也不利于评价的准确与完整。
四、校企深度融合下深化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校企深度融合下,要对高职财会专业教学工作进行系统改革,真正将学校与企业协调起来,使两者在育人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并划分好职责,加强联系,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
课程是育人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的先导,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是否能够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在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应当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在其中加入实践性课程,使学生从基础课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均衡学习。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财会专业领导与企业领导相互之间进行深入沟通,就课程建设交流意见、交换观点,例如学校在对原有课程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每一门课程的优缺点,分析其在人才技能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对课程适当进行整合;企业则根据自身真实的运行情况、对人才需求情况等对专业化技能进行梳理、分类,使学校领导能够在综合考量与研究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具体而言,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应当涵盖财会行业各个细化专业的内容,包括《基础会计》《财经法规》《税法》《会计实务》,还可以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加入一些单项的《管理会计》《税务实务》等科目,也可以将这些科目细化分为出纳、管理会计、税务筹划等模块,并由院校与企业合作对课程内容进行开发、设置,使学生分类、分项展开学习,培养更高的专业化技能。此外,由于当前很多企业都开始实现业财融合,财务工作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庞大,已经开始渗透到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所以在育人过程中,也可以设置一些管理学、营销学等有关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向跨领域方向发展,更好地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
(二)转变教学方式
校企深度融合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融合,要突破原有的局限,在育人的各个环节中进行融合,真正发挥企业与院校的共同优势,培育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面对原有教学方式的局限,需要校企双方加强沟通与联系,结合双方共同的需要,在充分分析大学生特征的基础上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从学校教师层面来看,在财务会计教学中要多运用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法,并适当将企业的真实场景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在立体化、交互性的课堂中更为深入地学习知识。这需要教师与企业师傅进行沟通,及时将发生于企业中的真实案例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站在企业的角度对知识进行运用和理解。同时,还需要教师不断提升互联网技能,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场景,使传统的课堂成为立体化课堂,学生在各种场景中对知识进行体会、运用、内化和吸收。从企业师傅层面来看,实践中很多企业师傅虽然实践技能较为丰富,但是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其应当积极与学校教师进行联系,探讨教学的经验、方法等,从而在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多为学生提供指导,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理论分析了解每一个实践步骤的产生原理。通过双方的合作与衔接,可以将原有的“割裂式”课程教学转变为互助式、一体化课程,学习效果自然能够得到提升。
(三)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校企深度融合下,教学评价体系也需要得到完善和创新。这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交流和探讨,在总结双方共同需求的同时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接受评价,并通过评价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明确今后学学习和努力的方向。为了提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要从职业需求出发,通过多种方式的并用,使整体评价更为全面,如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以试卷考核与过程汇总的方式,在对实践知识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则要采用现场观察或操作演示的考核方式。具体来看,就是在理论教学中教师每周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做一次小总结,并以一两句话的方式记录下来,放在每一位学生的“评价袋”中,期末则通过试卷对学生进行集中检验,最终对各周的评价结果进行汇总,与试卷结果进行融合,做出评价。在实践教学中,企业师傅则要对学生每次实践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在期末安排每一位学生开展一次完整的项目操作,根据以往记录的汇总和期末操作情况进行评价。这种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够使之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热情,并使校企深度融合换发新的活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一体化的,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应当共同参与到这些评价中,不能割裂开来。
五、结束语
校企深度融合下,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单靠某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领导与企业师傅共同做出努力,只有双方都加强合作,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才能够真正使教学改革取得理想成果。本文的研究内容可能并不全面,尽可能为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做出更为系统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陶红,胡瑛琳.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财会+”多元人才培养探究[J].商业会计,2020(12):124-127.
[2]叶少颖.基于校企深度融合下深化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2):280-281.
[3]熊晨超,齐思廉.基于创新驱动战略的高职产教融合的问题与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2):12-18.
[4]王翠.基于校企深度融合下深化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06):171-172.
[5]吴显嵘.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机理及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9):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