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供应链风险研究综述与展望论文

2024-06-13 09:47:07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由国有军工企业与民参军企业构成的军民融合供应链是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实施载体,确保军民融合供应链安全稳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军民深度融合的迫切需求。文中以2011-2022年间中国知网军民融合供应链核心文献为研究样本,围绕系统特征、风险因素、风险控制的研究成果探究发现:军民融合供应链复杂的系统特征造成了军民企业二元分离与协同创新不足,极易放大风险因素对于军民融合供应链的负面影响,致使供应链安全稳定面临严峻挑战;受限于国防科技工业安全保密性,军民融合供应链运作情况鲜有披露,学术界对军民融合战略实施载体认
【摘要】由国有军工企业与民参军企业构成的军民融合供应链是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实施载体,确保军民融合供应链安全稳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军民深度融合的迫切需求。文中以2011-2022年间中国知网军民融合供应链核心文献为研究样本,围绕系统特征、风险因素、风险控制的研究成果探究发现:军民融合供应链复杂的系统特征造成了军民企业二元分离与协同创新不足,极易放大风险因素对于军民融合供应链的负面影响,致使供应链安全稳定面临严峻挑战;受限于国防科技工业安全保密性,军民融合供应链运作情况鲜有披露,学术界对军民融合战略实施载体认识不足,给后续研究造成了困扰。未来该领域研究应坚持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创新驱动军民企业突破合作壁垒,增强军民融合供应链安全性与竞争力;立足中国特色的管理实践,加强军民融合供应链案例研究,丰富实践素材与理论基础,为我国军民融合供应链研究提供有效支持。
【关键词】军民融合供应链;系统特征;风险因素;风险控制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与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应对外部环境,实现军民企业优势资源共享,促进技术协同创新,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与战略地位的有效途径[1]。诸多民营企业积极响应战略号召,“参军”开展军工零部件及配套产品生产、试验、维修和服务工作,与国有军工企业共同构成了军民融合供应链,是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实施载体[2]。
我国在中央政治局会议(2020)中明确指出“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1)中提出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在《政府工作报告》(2022)中进一步强调了要“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军民融合供应链安全稳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保障军民深度融合的前提[3],还是国防建设的基石,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4]。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军民融合供应链的风险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以及良好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通过回顾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军民融合供应链相关文献,从军民融合供应链系统特征、风险因素、风险控制三个方面评述军民融合供应链风险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以期为学术界加深对军民融合供应链了解以支撑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1文献收集与筛选
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库2011-2022年间的文献作为样本,按照关键词“军民融合”“民参军”“供应链”“风险”检索中文文献。为确保研究样本的权威性,仅选择SCI、EI、北大核心、CSSCI来源的研究型文献,并根据研究范围剔除弱相关文献,同时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补充强相关参考文献,最终筛选获取有效文献22篇。
2军民融合供应链系统特征
军民融合供应链系统是国有军工企业探索开放式创新的产物[5],其独特的系统特征构成了供应链复杂的运行机理及风险细节。因此,针对军民融合供应链的后续研究,首先要深入研究目标供应链的系统特征[6]。
①需求兼顾性。
军民融合供应链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需求[7],即在传统垄断军工模式中引入社会资源与市场竞争,通过开放式创新增强军工生产市场活力与应变能力,确保国防科技工业经济效益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兼顾国有军工企业追求军事价值与民参军企业追求经济价值的最终价值目标。
②安全保密性。
为提升国防科技工业安全,确保军工生产竞争力与军事价值,跨军民企业的军民融合供应链具有更加严格的安全保密要求,面临复杂的资质认证与审查、信息定密与传输、供应商准入与退出、军民科技成果转化等安全保密管理需求[8]。
③成员复杂性。
军民融合供应链是由国有军工企业与民参军企业围绕军工生产,经由政府和军方监管,直至将用装单位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复杂集合。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背景、资质、最终价值目标存在较大差异[9],其中,民参军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因此,国有军工企业作为军民融合供应链核心企业具有绝对话语权。
④专业壁垒性。
因国防科技工业安全保密与国家安全战略需要,我国军事军工研制已形成封闭状态的保密防范体制,军用技术长期以来与民用技术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创新体系,具有明显的专业壁垒与垄断特征,叠加军用与民用技术采用不同标准的影响,致使军民技术形成割裂现状[10]。
⑤资源融合性。
军民融合供应链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充分利用社会优势资源为国防科技工业服务,实现军民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加强军工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其中,涉及军民企业间人员、技术、产品等相关资源的高效融合互用[11]。
3军民融合供应链风险因素
我国军民融合供应链在复杂的系统特征背景下,面临着各类不确定性困扰与突发事件扰动的双重挑战,严重影响供应链安全稳定。如何确保我国军民融合供应链安全稳定高质量发展成为了重点关注问题。现阶段军民融合供应链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①民参军企业嵌入风险。
民参军企业主要服务客户为国有军工企业,主要产品研制也围绕国有军工企业的军事装备,单一的客户结构与产品结构使得民参军企业营业收入集中度较高,对国有军工企业具有极强的依赖性[12]。同时,随着民参军企业嵌入军工生产比例升高,军民融合供应链正向着军民企业高度一体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国有军工企业对民参军企业服务需求的依赖性也逐步提高[13]。在上述背景下,军民融合供应链一旦面临破坏性扰动导致不利变化时,破坏性扰动将会立即通过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高度依赖性,逐级传导并放大不利变化,致使军民融合供应链存在较大的中断风险[14]。
②军民企业伙伴关系风险。
我国军民融合供应链当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军民企业具有不同的最终价值目标,这一因素致使双方长期存在利益矛盾与分歧,严重影响了军民融合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民参军企业的最终价值目标是经济价值最大化,叠加现阶段民参军企业安全防范意识较弱,存在逐利性道德缺失导致军事成果泄密丧失原有军事价值的风险[15]。在此背景下,主导军民融合供应链建设的国有军工企业对民参军企业缺乏信任,设置了较多的民营企业“参军”约束,致使民参军企业面临不对等的合作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极大限制了其发挥市场灵活性与创新能力,挫伤了民参军企业及潜在民营企业的“参军”积极性[16],叠加军民企业间缺乏对话机制影响,更加剧了军民企业间不信任关系致使二元分离[17],阻碍了双方协同创新发展[18]。如何在复杂系统特征背景下提升军民企业伙伴关系与协同创新能力建设成为了军民融合供应链重点研究问题之一[19]。
③军民企业信息风险。
传统数字化手段无法满足安全保密环境下的军民融合供应链信息管理需求,当前低效的信息传递方式致使供应链各环节缺乏统筹,形成壁垒,进而面临僵化,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下降,遭受信息逐级放大引致扭曲的风险[20],迫使军民融合供应链上许多人员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从事*传递、确认、协调的重复劳动,负面影响了关键性业务活动的运行质量,导致供应链整体效率低下[21]。
4军民融合供应链风险控制
针对军民融合供应链上述三个主要风险因素,现有研究提出了以下控制方法。
①加快供应链管理优化。
军民融合供应链迫切需要创新改革军品研制分工与合作体系,打造敏捷高效的军民融合供应链体系,引领军民融合供应链整体从下游传统生产型向上游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将军民融合供应链从国有军工企业“一家独大”的中心依附型向军民企业优势互补的联合型转变,增强供应链核心竞争力。针对过于依赖单一来源供应商的情形,军民融合供应链要提高供应商识别能力,增强同技术领先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交流[22],积极探索“民为军用”,为国防科技工业专业化生产提供重要补充力量[23];要加快培养和开发现有民参军企业军品制造能力,打造多元化、专业化的民参军领军企业,实现军民技术通用化发展与优势互补[24],从而适度平衡对原有供应商的依赖性,提高军民融合供应链韧性与自主可控能力,有效避免供应中断与供应链僵化风险。
②加快军民技术融合。
军民融合供应链要加快完善军民企业间的对话机制与合作模式,坚持平等合作与利益均衡分配[25],积极引领民参军企业提高安全保密与强军报国意识,聚焦一流军队与一流供应链建设,持续加强军民企业战略伙伴关系建设。同时,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点企业为主导,加大核心技术与创新资源投入,加快军民技术融合[26],不仅可以增强军民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减少军用与民用两个相对独立技术创新体系的重复研发浪费,确保军民融合供应链可持续发展,还能大幅提升军民融合供应链自主创新能力,激发科技创新动能,提升供应链整体联结效率[27]。
③加快军民信息融合。
军民融合供应链必须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进而重塑军民融合供应链现有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更新军民企业间的协作方式,其中,最为紧迫的是构建跨军民企业信息协同共享平台,从而打通军民企业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军民信息融合[28]。军民融合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面临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等诸多困难,其中安全保密性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然而数字化转型仍是实现军民融合供应链管理统筹协调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29],也是增强供应链危机应变能力,应对供应链风险的有效措施。同时,信息协同共享平台还能打通“端到端”的价值链,将军队需求与军民融合供应链紧密*,使供应链能够快速响应军队需求,为国防装备现代化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尤其是在战时有利于迅速响应国防科技工业动员,集中军民融合供应链优势资源为军队提供装备与技术支持,进一步提升供应链敏捷性和稳健性。
5结论与展望
通过梳理以往研究发现:①有关军民融合供应链风险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民参军”企业生产业务层面,缺乏从国有军工企业视角与供应链系统的整体高度进行探索,具有一定局限性;②军民企业在利益分配、技术共享、信息传递等方面存在不平等不对称,导致双方二元分离与协同创新不足,严重阻碍了军民深度融合发展;③随着军民融合的发展,民参军、军转民等新概念涌现,由于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时间较短,诸多新概念尚未统一定义,导致存在歧义;④系统特征的复杂性导致军民融合供应链研究存在一定难度,现有研究往往“浅尝即止”,叠加军事军工的涉密性和敏感性影响,军民融合供应链运作情况鲜有披露,学术界对军民融合战略实施载体认识不足,给后续针对军民融合供应链的研究造成了困扰。
针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①精准把握我国与国外军民融合发展差异,立足我国国情,围绕军民企业伙伴关系进一步梳理军民融合供应链建设过程中双方存在的矛盾、分歧与风险,以创新驱动军民企业突破合作壁垒;②深入军民企业一体化、民参军企业能力提升和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案例研究,多视角精准把握军民融合战略实施载体的实际发展情况,丰富军民融合供应链实践素材与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有效支持;③针对不同产业背景开展军民融合供应链管理研究,为不同产业的军民融合供应链安全稳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学术建议。
[参考文献]
[1]马骥.浅谈军民融合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9(05):7-8.
[2]方炜,赵健健,李正锋.航空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研究综述[J].航空工程进展,2020,11(01):27-36.
[3]李雯轩,李文军.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政策建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02):96-99+200.
[4]何黎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与现代化[J].供应链管理,2021,2(01):7-12.
[5]彭中文,刘韬,张双杰.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国际比较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1):102-107.
[6]盛昭瀚,王海燕,胡志华.供应链韧性:适应复杂性—基于复杂系统管理视角[J].中国管理科学,2022,30(11):1-7.
[7]古贞,谭清美.军民融合供应链集成化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1):226-235.
[8]杨锐,何玉梅,程璇.四川省航空产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对策—基于国际经验及省内企业的调查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4):124-130.
[9]李翔龙,王庆金,王焕良,等.军民融合社会关系网络对军民融合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16):125-134.
[10]曹霞,杨笑君,张路蓬.技术融合壁垒视角下我国军民技术融合模式及演化分析[J].管理评论,2021,33(03):96-106.
[11]黄朝峰,曾立.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涵与推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01):92-95.
[12]蔡建峰,张芳.参军民企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及内部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21,42(02):30-39.
[13]王育晓,张明亲,邵亚虹.嵌入性视角下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负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09):123-130.
[14]黄鑫,陈洪转,何益欣.完全供应中断的复杂装备军民协同创新的供应商风险策略研究[J/OL].中国管理科学:1-12[2022-09-16].
[15]郭睿,段炼,李怡,等.军民融合视角下国防知识产权市场化的障碍及政策应对[J].科学管理研究,2022,40(04):42-47.
[16]谭清美,武翠,ZhaoliSong.军民深度融合中民企“参军”的路径优化—基于交易费用经济学视阈[J].科学管理研究,2019,37(03):97-102.
[17]罗永光.践行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路径选择[J].人民论坛,2017(18):40-41.
[18]游光荣,闫宏,赵旭.军民融合发展政策制度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7(01):150-156.
[19]张勇,骆付婷,贾芳.知识创造视角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技术融合模式及选择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4):111-117.
[20]吴少华,焦沈祥.“民参军”中基于三方主体的信息共享机制博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5):146-152.
[21]冯亮.航空制造供应链管理模式与升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S2):10-14.
[22]马浚洋,黄朝峰,汤薪玉.军民融合“隐形冠军”企业创新:动因、形式与组织[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07):1-6.
[23]邵妍.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8,36(03):9-12.
[24]王超,李家杰,程子明.军民融合企业供应链管理探索[J].电子质量,2018(05):35-39.
[25]方炜,王婵,李正锋.演化博弈视角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合作稳定性分析[J].运筹与管理,2019,28(09):15-26.
[26]方炜,校利敏,杨步,等.民参军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9,37(04):664-678.
[27]幸炜.军民双向发力突破“民参军”困境的路径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02):196-197.
[28]李绍斌,姜大立,付高阳,等.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下军事供应链风险管控[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9,21(08):53-57.
[29]郭永辉,夏冬秋.军民科技信息共享的价值共创系统及运行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45(01):63-70+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