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研究分析论文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研究分析论文

12

2024-06-04 11:07:09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多重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包括资产负债期限匹配、业务扩张策略、 公司治理与风险控制能力以及管理层重视程度等。外部环境方面,宏观经济周期变动、金融市场波动和客户信用风险增加都 会对银行的流动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完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 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流动性风险管 理,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构建多层次的流动性储备。二是优化资产结构配置,合理 配置流动性资产投资组合,关注贷款资产期限结构与质量,发展交易性金融资产等。三

  摘要: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多重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包括资产负债期限匹配、业务扩张策略、公司治理与风险控制能力以及管理层重视程度等。外部环境方面,宏观经济周期变动、金融市场波动和客户信用风险增加都会对银行的流动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完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构建多层次的流动性储备。二是优化资产结构配置,合理配置流动性资产投资组合,关注贷款资产期限结构与质量,发展交易性金融资产等。三是扩大负债来源,发行金融债券,进行银行贷款、同业拆借,调整存款结构等多元化融资方式。四是建立科学的流动性评估体系,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进行多层次预警,并对其进行持续优化。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防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流动性;流动性风险;内外部影响因素

  最近几年,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越来越受到全球监管机构的重视。资产负债流动性风险已经成为影响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营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此,开展有关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的研究,对于指导银行业开展风险管理并改善自身的经营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当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流动性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剖析影响流动性管理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管理对策和建议,希望能为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资产负债流动性风险、确保自身的持续稳定运营提供一些参考。当然,流动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并持续优化完善。本文分析可能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但仍就流动性管理这一重要议题提供一些初步视角,以期引起业界更多关注和讨论。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

  第一,要保证商业银行的偿债能力,就必须进行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管理。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吸纳存款和贷款[1],如果银行不能按时偿还大额存款,就会对社会的信心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出现挤兑现象。足够的流动性资产能保证银行可以及时、足额地支付各种应付的款项,满足资金清算和支付交割的需求,使银行在面临任何支付压力时,都能顺利地运行,不至于出现断崖式的流动性亏空。近几年来,世界各国多次发生大规模的银行流动性危机,这说明在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时,银行就很容易陷入困境。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不但会影响银行个体的存亡,而且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第二,要实现银行资本的平稳运行,必须加强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管理。由于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存在错配,如负债期限较短而资产期限较长,因此银行需要通过流动性管理来平衡资金的流入和流出,以保证各期限段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若缺乏良好的流动性管理,则会造成资产与债务期限的错配,进而造成银行资金链的断裂。同时,合理地分配流动资金也能为银行业的迅速创新和合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本支撑。

  第三,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进行流动性管理是一项与其总体价值、长期经营密切相关的工作。如果银行在较长时间内处于流动性紧张状态,将导致其资产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从而导致其融资成本上升,利润下降。流动性赤字过大也会引起不良消息的扩散,进而对银行的市场信誉造成不利影响。而充足的流动资金则能有效降低银行的融资成本,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为银行的稳健增值创造条件[2]。充裕的流动资金亦可令银行赢得投资人及顾客的信赖,维持其不断成长的动力。

  第四,要进行有效的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管理,以防范银行的运营风险。各种风险事件的出现不仅使银行的资金需求增加,而且使其资金来源减少。设定合适的流动性缓冲要求,缩短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的时间,对于控制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其他运营风险有很大的帮助。我国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金融机构。

  总而言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与银行的支付能力、资金运作、经营效率、发展前景以及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有所联系。科学合理地开展流动性管理不仅是银行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监管部门和存款人对银行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开展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

0070NSSfgy1hovi0qo8vlj30w50tpdhz.jpg

  二、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一)内部因素

  首先,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受到资产负债期限匹配情况的影响。银行负债期限通常较短,如活期存款、协议存款等的负债期限大多在1年以内。在资产方面,各类贷款和投资的期限通常为中长期。这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错配[3]会明显地增加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如果银行没有针对期限错配问题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在大量短期负债同时到期时,其就会面临巨大的现金流出压力。而此时如果可供支配的短期资产不足以应对这种流出,银行就很有可能会陷入流动性危机。近年来,不少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事件都与期限错配管理不善有关。因此,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增加中短期资产、减持长期低效资产、逐步改善期限匹配是银行管理流动性风险的重要举措。这需要从战略高度上来规划资产负债期限配置,使之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基础上,保持相对合理的匹配程度。

  其次,商业银行的业务扩张策略也会影响流动性。如果银行业务扩张过快,超过自身的资金实力范围,就会对流动性造成较大压力。对于任何业务的创新与拓展都需要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特别要审慎评估其对流动性的影响,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具体来说,如果银行大量增发信用卡或推出新型消费金融业务,就会明显增加资金需求;或者许多新客户需要额外的营销资金支持,这都会加重流动性压力。另外,业务规模增长过快也会增加银行的运营成本,进一步挤占流动性。因此,业务发展必须建立在对流动性影响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与流动性管理相匹配的业务扩张策略。扩张速度要与流动性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不同业务要按优先级来配置资金支持。

  另外,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水平也是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重要内部因素。如果内部控制存在漏洞,操作风险事件频发,如员工舞弊、程序失误导致交易错误等问题屡禁不止,就会严重打击市场对银行的信任度,客户也可能会出现恐慌,提高资金撤离的可能性,从而对银行的流动性构成很大的压力。近年来,多起银行流动性危机事件都与公司治理缺失、风险管理不力有关。因此,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政策,建立科学、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保证银行流动性的稳定至关重要。这就需要银行建立权责分明的治理结构,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成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形成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政策,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杜绝违规行为;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实现全员风险管理。只有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和全面风险管理,商业银行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操作失误等风险事件,维护自身的市场信任度,有效降低流动性需求压力[4]。

  最后,管理层对流动性管理的重视程度也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流动性配置与风险控制。如果管理层对流动性风险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前瞻性和远见,一旦遇到经济下行周期,银行就很可能会因为准备不足而出现流动性枯竭。近年某些银行出现的流动性危机都与管理层重视不足、监管不力有关。具体来说,管理层的重视不足可能导致以下问题:缺乏建立科学流动性评估和监测体系的投入;流动性规划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处置问题资产和应对负债风险的行动迟缓;缺乏高效的流动性应变机制等。这些都可能导致银行在市场突发变化时应对失当,出现流动性紧缩。因此,管理层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是保证银行流动性稳定的重要前提。这需要管理层明确流动性管理的战略地位,投入充足的资源来建立专业的流动性管理团队;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来应对流动性风险,防患于未然。只有管理层对流动性管理足够重视,银行才能持续优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确保流动性的充裕。

  (二)外部因素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具体来看,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市场变化以及客户信用风险等外部因素都会对银行的流动性产生影响。

  首先,宏观经济周期对银行的流动性有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处于扩张阶段时,企业经营情况较好,各行各业都在扩张,贷款违约率较低,银行的存贷款业务需求旺盛,企业和个人的交易活跃导致账户流水增加,银行的各项业务收入和资产均有较快增长。这种情况下,银行的流动资金供给充裕,不良率低,流动性压力较小。但是,在经济步入衰退乃至出现危机时,市场需求缩减,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大量以前发放的贷款无法按期足额偿还,产生大量呆账,同时企业和个人的交易活动也明显减少,使银行的核心存款出现明显缩水。在贷款违约导致资产质量恶化及存款规模缩水的双重压力下,银行的流动性会极为紧张。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各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供需收缩,各国银行普遍面临着流动性压力增加的情况。

  其次,金融市场的变化也会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造成重要影响。例如,银行间市场的短期利率如果出现大幅波动,将直接影响银行的短期融资成本。如果银行间市场利率突然大幅上升,将使银行的短期融资成本增加,从而对其流动性造成压力。同时,汇率的大幅波动也会影响银行外币资产负债的匹配。如果本国货币大幅贬值,银行的外币负债转为本币时需要更多本币现金对冲,否则就会存在汇率风险。此外,股市的大起大落也会对银行的流动性产生影响。股市下跌会直接缩小银行股权融资的渠道。近年来,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的影响下,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大,传统的流动性来源变得不那么稳定可靠。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调整自身的资金管理策略,开拓多种渠道来积累流动性储备。

  最后,客户信用风险增加也是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重要外部风险因素。在宏观经济步入衰退或出现危机时,企业经营困难、现金流问题明显增加,其偿债能力下降,违约风险大幅提升。大量企业贷款无法按期偿还将严重恶化银行资产的质量,需要大量资金冲销呆账准备金,这势必会严重消耗银行的流动性。近年来,全球经济放缓,多个新兴市场国家出现企业违约潮,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大量增加,流动性承压。此外,其他一些外部冲击也会增加企业的信用风险,继而影响银行流动性。例如,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出口型企业的订单减少,收入下滑,偿债压力加大,从而增加贷款违约风险。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来积极应对和防范外部环境导致的客户信用风险增加,提高自身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加强对重点行业、重要客户的信用风险监测,严格授信审批,积极处置已有的不良资产;加大流动性储备力度;调整负债结构,拉长负债期限等。

  综上所述,外部环境变化是商业银行必须重点防控的流动性风险因素。银行应对经济周期与市场变化进行预警监测,防患于未然;同时,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保持资产质量。只有做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商业银行才能保证自身资产负债流动性的稳定。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具有前瞻性的流动性管理策略与弹性调控能力,从而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保持流动性的充足。

0070NSSfgy1hp3y8c5goij30ow0owgoa.jpg

  三、完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一,完善流动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商业银行要选择能够全面反映其流动性状况的关键风险指标,如流动性覆盖率、贷存比率、大额存款比例等,建立系统的预警指标体系。要针对不同的指标设置科学合理的预警阈值,一旦接近或触及阈值,能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示银行采取相应的监测或应对措施,从而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同时,银行还需要定期检视并优化预警指标体系,剔除一些不再适应新的经营情况或监管要求的过时指标,增加其他更能反映流动性变化的新指标,使预警体系能更好地为流动性风险管理提供支持。

  第二,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商业银行要建立规范系统的流动性压力测试机制,通过设定可能发生的异常极端场景,如突发性大额存款提现、批量贷款违约、市场流动性突变等,模拟这些极端场景下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变化情况,评估自身应对这些极端流动性风险事件的抵御能力。同时,银行还需要不断丰富完善压力测试的情景设计,提高情景设置的前瞻性和全面性,使之更贴近实际;还要及时总结压力测试结果,找出银行流动性管理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改进。

  (二)优化资产结构配置

  第一,合理配置流动性资产投资组合是确保流动性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可以在高信用级别的短期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以及高流动性的银行间债券等货币市场工具中配置一定比例的资产投资,这部分资产的期限应集中在一年以内,以便可以快速转化为现金,应对流动性需求。还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市场情况、经营模式和规模变化,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流动性资产投资组合规模与期限结构,以保证其流动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第二,密切关注贷款资产的期限结构与质量。商业银行要合理控制长期贷款占比,适当配备一定比例的中短期贷款,避免贷款资产期限过长而导致的流动性压力。要严格执行审慎的授信放贷标准,以防止长期贷款质量发生恶化。不良贷款比率过高会大量消耗银行的流动性资源,因此,银行必须加强对已发放贷款的跟踪监测与管理,及早识别问题贷款并采取应对措施。

  (三)扩大负债来源

  商业银行要想防控流动性风险,就必须优化负债结构,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降低对单一负债来源的依赖。首先,发行金融债券可以增加银行负债期限的可选性,满足不同期限段的资金需求,适度发行金融债可以为其提供稳定的中长期负债来源。其次,银行可以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发展银团贷款和委托贷款等中长期银行间借款业务,这也是其获取额外中长期资金的重要手段之一。再次,同业拆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成为银行应对短期资金需求的有效方式,但要防止对这一方式的过度依赖。另外,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存款产品结构、开发定期存款证等方式来创新存款品种,引导核心存款从活期向中长期转化,以延长负债期限,稳定负债来源。最后,银行也可以积极开发委托贷款、理财等创新业务,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定制化理财需求,并带来额外的负债来源。在拓展负债渠道的同时,商业银行还必须重点防范负债集中风险。商业银行要根据客户、产品、市场等多种维度对负债进行分类管理,避免自身对某一客户集团、存款产品或市场的依赖度过高,防止单一来源所造成的流动性冲击。综上所述,构建多元化的负债组合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持续稳定的流动性来源,这就要求银行要灵活应用各类融资工具,科学优化负债结构,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实现流动性来源的多样化。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日益成为其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充足的流动性是确保银行安全运营的基础,而流动性管理不善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影响流动性的内部因素包括期限错配、业务扩张、风险管理等;外部因素有经济周期、市场变化、客户风险等。完善流动性管理需要从风险监测、资产优化、负债扩展、评估体系等方面入手;具体措施有建立预警指标、进行压力测试、控制长期资产、发行金融债、构建科学评估模型等。可以看出,流动性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进行持续优化和提升。只有做到前瞻性地识别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内外部影响,商业银行才能确保资产负债流动性的稳定,保障自身的安全运营。

  参考文献:

  [1]王海嵘.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影响分析[J].中国市场,2022(4):29-30.

  [2]路晨钟.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配置比较分析——基于流动性匹配率视角[J].金融会计,2020(1):48-58.

  [3]丁萍.浅谈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流动性新规影响[J].商讯,2019(25):165+167.

  [4]赵慧敏,苏雪艳.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影响分析[J].经济论坛,2018(4):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