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鉴定的损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诊断与评估论文

2024-03-01 09:45:53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损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法医学鉴定,需要具体了解损伤原因、伤情严重程度、伤情所致不良后果,进而为司法鉴定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基于此,本研究围绕着损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法医学鉴定展开讨论,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在具体了解案情、病史的基础上,进行法医学鉴定,得出鉴定意见。
摘要:损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法医学鉴定,需要具体了解损伤原因、伤情严重程度、伤情所致不良后果,进而为司法鉴定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基于此,本研究围绕着损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法医学鉴定展开讨论,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在具体了解案情、病史的基础上,进行法医学鉴定,得出鉴定意见。
关键词: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法医学鉴定
在诉讼活动中,涉及死亡原因、伤害程度等问题的鉴别与判断,需要进行法医学鉴定。在案件事实分析中,法医学鉴定结果可以作为可靠、准确的证据,进而判断案件性质,给出尊重事实的司法鉴定意见[1]。在法医学鉴定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临床医学诊断的相关技术、方法。但是在思维方式、关注重点、目的等方面,法医学鉴定与临床医学诊断存在显著的差异,前者更加侧重于获取线索和证据,后者则是将疾病的治疗、康复放在首位[2]。伤者遭受骨折、挤压伤等损伤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加剧受伤部位的疼痛、肿胀感,伴随有感觉异常、麻木等症状,重症患者存在肌肉坏死、感染的发生风险,甚至会产生截肢的不良后果。损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法医学鉴定结论,影响着司法审判的结果[3]。在损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法医学鉴定中,调查了解受伤原因(创伤性、运动、药物、手术及其他),分析损伤对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影响,判断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时间与损伤的关联性,确认有无诊疗的延误或失误,评估骨筋膜室综合征引发的不良后果以及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4]。通过法医学鉴定,为司法鉴定提供客观、可靠的证据,具体了解损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原因、严重程度及危害性,进而给出合理的司法鉴定意见,做出公平、公正的司法判决。本研究结合损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法医学鉴定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
(一)案情
1.案例1(胫腓骨干双骨折)
谭某,男性,29岁,因交通事故导致右下肢骨折,于某年9月16日入院接受治疗。该患者受伤后,右下肢无法行走、承重。入院接受检查,右下肢疼痛,肿胀,受伤一侧下肢缩短、畸形,无开放性伤口。经X线检查,确诊为胫腓骨干双骨折。实施手术治疗,进行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术后第2天,患者右下肢出现疼痛症状加剧的情况,同时表现为麻木、皮温低、无脉搏,诊断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经筋膜切开减压术治疗后,患者发生缺血性肌挛缩。患者以医院的诊断和治疗延误为由,提起诉讼。在该诉讼的司法鉴定中,进行法医学鉴定。
2.案例2(肱骨干中段螺旋形骨折)
梁某,女性,59岁,因跌倒导致左上臂损伤,于某年3月12日入院接受治疗。该患者受伤后,左上臂产生疼痛、肿胀感觉明显,无法做抬臂、旋转等动作。入院接受检查,无明显畸形,指压骨折部位,疼痛感明显,患肢活动受限,无开放性伤口。经X线检查,确诊为肱骨干中段螺旋形骨折,无明显移位,无关节内损伤、神经血管损伤。患者接受闭合复位交叉双平面外固定支架治疗。术后第2天,患者左上臂出现剧烈疼痛、发凉、麻木等症状,诊断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经筋膜切开减压术治疗后,患者发生缺血性肌挛缩。出院时,该患者的左臂存在轻度的功能障碍,认为与诊断和治疗中的失误、差错有关,进而提起诉讼。在该诉讼的司法鉴定中,进行法医学鉴定。
(二)病史
1.案例1
患者因右下肢受伤入院,经专科检查,右下肢疼痛、肿胀、畸形,胫侧皮肤青紫,下肢活动受限,足背伸肌无力、足背感觉减退。通过X线检查,X线片显示胫腓骨两根长管骨断裂,骨折线呈斜形,骨折断端有重叠,骨皮质不连续,确诊为胫腓骨干双骨折。胫腓骨干双骨折患者接受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表现、体征状态。术后,患肢出现主动屈曲疼痛、麻木、肌肉僵硬等症状,骨筋膜压力检查结果提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行筋膜切开减压术治疗。经筋膜切开减压术治疗后,患者右下肢存在麻木、肌肉萎缩等症状,形成下肢功能障碍,确诊为缺血性肌挛缩。
2.案例2
患者因左上臂受伤入院,检查其受伤部位,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通过X线检查,X线片显示肱骨干断裂,骨折线呈螺旋形,确诊为肱骨干骨折。肱骨干骨折患者闭合复位交叉双平面外固定支架治疗,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表现、体征状态。术后,患肢出现右上臂肌肉紧绷、皮肤苍白、有麻刺感等症状,通过骨筋膜压力检查、触诊及被动牵拉试验,确诊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实施筋膜切开减压术,患者术后出现左上臂存在麻木、肌肉萎缩等症状,诊断为缺血性肌挛缩。
(三)法医学鉴定
当事人在申请鉴定时,提供相关材料(身份证明,医疗记录,影像学资料等)。符合条件的损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接受法医学鉴定。在法医学鉴定中,进行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的受伤部位,观察伤口、畸形,检查肢体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通过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结合影像学资料,确认损伤类型及其严重程度,分析其发生原因。以骨筋膜压力检查结果为参考,判断有无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在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中,分析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影响因素,评估其后果(功能障碍、残疾等),进而评估损伤程度、伤残等级。经过法医学鉴定,案例1患者存在轻度的下肢活动功能障碍,案例2患者存在轻度的上肢活动功能障碍。
(四)鉴定意见
结合法医学鉴定结果,给出鉴定意见,案例1患者因踝关节功能障碍评定为十级伤残。案例2患者因腕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评定为十级伤残。
二、讨论
肢体遭受撞击、挤压的情况下受到损伤,受伤部位会产生强烈的疼痛感,多伴随有肿胀、出血,肢体活动受限。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则会引发患肢感觉异常,表现为麻木、皮肤苍白冰冷、无脉搏,导致疼痛症状的加重,增加患者的痛苦,延缓其病情恢复,部分患者会形成后遗症,长期影响其日常生活[5]。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与损伤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有关。在骨筋膜室内压力升高。微循环受累的情况下,患者患肢出现充血、血肿,会影响正常的静脉回流和动脉供血,出现静脉回流受阻、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在持续的缺氧、缺血状态下,肌肉组织发生坏死、感染,存在致残的风险[6]。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会导致患者病情的加重,增加疾病的危害性。受到临床诊疗操作、失误的影响,肢体损伤患者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属于医疗损害,患者有权追究相关医护人员的责任,并得到相应的赔偿。通过法医学鉴定,一方面是对伤情以及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则是判断医疗操作失误对于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的影响,确认医护人员是否在诊疗过程中存在过失,进而为司法鉴定、司法审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7]。
在损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初步进行伤情评估。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辅助检查,对病情进行确诊[8]。参考疾病的诊断结果,结合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各项检查报告,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在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重点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以促进患者病情快速、良好康复为目标[9]。在涉及损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诉讼活动中,需要通过法医学鉴定,对于损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原因、伤害程度进行判断,将法医学鉴定结果作为案情分析、事实确认的重要证据。在法医学鉴定中,需要运用逆向思维,结合损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现状,结合已发生的事实,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其引发的不良后果,从中获得真实、准确的证据,将案件事实、性质的判断作为目标。结合法医学客观检查结果,进而给出司法鉴定的意见[10]。在法医学鉴定中,需要充分利用临床医学诊断技术、方法的优势,准确进行伤情的评估,具体了解患者的伤残等级。根据司法鉴定的实际需要,在法医学鉴定结果中寻找证据。与此同时,法医学鉴定结果还可以作为判断其他证据真实性的重要依据。在司法鉴定中,法医学鉴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11]。
损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法医学鉴定过程中,当事人发起诉讼,并向司法机构申请法医学鉴定时,需要提供法医学鉴定所需的相关资料。法医学鉴定申请被成功受理后,对患者进行法医学鉴定。法医学检查的方法、步骤与临床医学诊断基本一致,均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验,以检查结果为参考,判断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分析疾病的原因,鉴别伤情的性质,评估其严重程度及不良后果[12]。该过程中,可以具体了解影响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的相关因素,判断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是否与医疗损害有关,评估骨筋膜室综合征所致伤残等级,判断相关医护人员是否需要承担责任[13]。出具司法鉴定意见时,需要对患者的伤情进行详尽描述,说明损伤程度、伤残等级[14]。在法医学鉴定中,为了获得客观、可靠的证据,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范,由专业的法医负责鉴定,充分运用其专业技术,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对法医学鉴定过程中的监督,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及时予以改进,提高鉴定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充分保障司法审判的公平、公正[15]。
三、结论
法医学鉴定是常用的司法鉴定手段,通过对当事人伤情的评估、诊断,了解其受伤原因、损伤程度、不良后果,进而得出客观、可靠的司法鉴定结果,以充分保障司法审判的公平公正,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损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法医学鉴定中,诊断的步骤、方法基本一致,但是在思维方式、目的、关注重点等方面存在差异性。法医学鉴定是针对已发生事实的回顾性分析,以查明案件事实为目的,进行伤情严重程度、伤残等级的评估,给出司法鉴定结论,进而明确责任人需要承担的责任,给予当事人合理的赔偿。
参考文献
[1]任小波,李振洲,黄嘉维,等.超声诊断急性肢体骨筋膜室综合征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23,39(2):299-302.
[2]靳兆惠,谢增如.令人闻之色变的骨筋膜室综合征[J].创伤外科杂志,2022,24(4):319-321.
[3]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伤感染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创伤专家工作委员会.中国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版)[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0,22(8):645-654.
[4]李宝宝,郑静,蔡灏,等.主动脉夹层并发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应用血液灌流1例[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22,28(2):177-179.
[5]王丽.胫腓骨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观察与护理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1,38(6):664.
[6]朱海霞.胫腓骨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观察与急救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3):63-64.
[7]杜建航,康展荣,黄利彪,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及诊断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21,23(3):231-234.
[8]席武,陆小洋.儿童和青少年胫骨骨折后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21,23(3):188-192.
[9]冯康虎,杨东春,申建军,等.骨筋膜室综合征诊断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3):118-121.
[10]解杰,杨帆,陈驾君,等.损伤控制技术诊断急性肢体骨筋膜室综合征[J].骨科,2019,10(5):434-439,456.
[11]王鑫贵,张瑞鹏,侯志勇,等.关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初步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8,39(10):1231-1234.
[12]李俊锋,黄钊,程洪,等.广西南宁市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截肢危险因素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22,39(3):488-493.
[13]关蕊,王奕威,刘超,等.支架外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效果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19(2):215-217.
[14]刘百奇,丁秀娟,车德馨,等.延迟治疗的胫骨骨折并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后深间室压力与功能预后的关系[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0,35(6):635-637.
[15]尹双利,侯安山.四肢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医疗损害鉴定2例[J].法医学杂志,2021,37(4):582-584,5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