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法律论文 当下我国民间借贷突出法律问题及相关完善建议的思考论文

当下我国民间借贷突出法律问题及相关完善建议的思考论文

7

2024-02-24 10:38:56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民间借贷在我国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并且已经逐步深入到了普通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普通人民群众中的热点问题。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较快,整体金融环境变动较大,但针对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却并未及时跟进金融行业的发展脚步,导致在民间借款方面未能实现对相关风险的有效防范。民间借贷在我国当前社会环境下已经较为普遍,不仅涉及普通人民群众,还包括了企业和其他组织,民间借贷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因此需要做好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本文就当前我国民间借贷突出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推进我国民间借贷活动的有效规范,维

  摘要:民间借贷在我国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并且已经逐步深入到了普通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普通人民群众中的热点问题。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较快,整体金融环境变动较大,但针对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却并未及时跟进金融行业的发展脚步,导致在民间借款方面未能实现对相关风险的有效防范。民间借贷在我国当前社会环境下已经较为普遍,不仅涉及普通人民群众,还包括了企业和其他组织,民间借贷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因此需要做好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本文就当前我国民间借贷突出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推进我国民间借贷活动的有效规范,维护民间借贷活动中各个主体的利益,减少由于民间借贷问题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关键词:民间借贷;法律问题;社会信用

  民间借贷是基于自愿原则,出于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目的,按照借贷双方事前约定开展资金借出和贷入活动。其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的规范性相对不足,缺少系统化的监督管理,且在我国法律法规中,针对民间借款方面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也较为分散,导致民间借贷活动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氛围变化的影响下,大量中小企业、自然人开始接触民间借贷,因此,需要尽快解决当前在民间借贷中存在的突出法律问题。

  一、民间借贷概述

  (一)民间借贷概念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属于民间借贷的范围。

  (二)民间借贷主体

  民间借贷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三)民间借贷的特点与作用

  1.特点

  (1)便捷性。与传统的金融借贷不同,民间借贷活动的借款程序较为简单,不需要对借款人进行资质、资金用途、贷款条件等各个方面信息进行详细审查,借款人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到贷款资金。

  (2)灵活性。民间借贷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利率上,在我国当前市场环境下,民间借贷活动更多地发生在双方相对熟悉的情况下,因此出借方会考虑到双方的关系,采用的利率会相对较低。民间借贷的灵活性还表现在归还期限上,可以通过双方协调的方式,调整归还期限,缓解借款人的借款压力。

  (3)非强制性。借贷主体自主决定借贷协议的形式。以往我国民间借贷活动中,书面借条、口头约定等形式的借贷协议较多,但随着民间借贷相关问题出现频率的提升、中小企业对民间借贷的关注和利用,当前民间借贷的借贷协议形式已经出现了变化,主要采用正规的书面借条或者借贷合同。

  (4)高风险性。当前我国社会环境下民间借贷纠纷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民间借贷的高风险性。由于民间借贷主体的扩张,借贷双方都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在借款方的角度来看,其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承担较大的财务负担,以中小企业为例,一旦生产经营活动出现问题,极有可能无法偿还借贷资金。在出借方的角度来看,借款方无法偿还借贷资金,会导致出借方的风险增加,出借方想要拿回借贷资金也有较高的难度[1]。

  2.作用

  民间借贷的借贷程序相对简便,能够更好地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资金需求,帮助人民群众做好对突发状况的处理,这也是当前民间借贷活动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加上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普通大众的关注度相对不足,以及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资质等方面信息的要求,导致广大人民群众在急需资金时,在第一时间并不会想到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反而会将希望寄托在民间借贷上。由此可以看出,民间借贷有效弥补了当前我国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中资金借贷业务的空白[2]。

image.png

  二、我国民间借贷现状

  (一)民间借贷监管主体不明确

  在我国当前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并未针对民间借贷中资金来源和流向做好规范,民间借贷监管主体不明确。加上民间借贷活动中,并未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有效评估,对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还款方式的了解程度不足。导致有部分人群利用民间借贷在监管方面存在的疏漏来获取个人利益,使民间借贷负面影响不断扩大,对我国当前民间借贷市场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二)民间借贷法律实际操作问题

  国家已经看到了民间借贷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部分民间借贷相关法律法规,但并未实现对民间借贷内容的全覆盖,导致在适用该部分法律法规的过程中,仍存在操作难度较大、落实效果不佳等问题。加上当前国家对民间借贷活动的认可度较低等因素,导致在我国对民间借贷活动的规范性不足。目前,我国民间借贷涉及的法律条款较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等,导致民间借贷活动法律问题的具体规则并未得到有效统一。

  (三)民间借贷利率合理性不足

  虽然《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对于民间借贷行为有一定的调整,“双方约定的利率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但依旧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部分出借人看到了民间借贷活动中的借贷利率的灵活性,往往会利用借款人对资金的迫切需求,跟借款人约定远超《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要求的最高借贷利率,且借款期限届满存在以高额利息转化为本金再次出借的情形,导致当前我国部分民间借贷活动中,借贷利率合理性不足。

  三、当前我国民间借贷突出的法律问题

  (一)缺乏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制度

  虽然我国当前民间借贷活动较为普遍,但依旧缺乏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制度。在对民间借贷活动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过程中,依旧按照分散在多个法律体系中的法律条款来进行。由于专门性法律法规制度的缺乏,导致在民间借贷活动中,其规范性很难得到有效保障,并且多个法律体系中民间借贷活动相关法律条款由于考虑问题角度的差异,导致部分条款可能存在冲突,进而影响到民间借贷活动相关法律问题的处理效率[3]。

  (二)民间借贷在经济法中的问题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下,并未对非法集资、高利贷与合法的民间借贷活动给出具体的划分标准。导致在对民间借贷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过程中,很难做好对民间借贷活动的把握,出现混淆非法集资、高利贷、民间借贷等三项活动的情况。面对当前民间借贷中存在的问题,想要凭借现行法律体系来进行处理具有较高的难度,必须做好对相关法律的补充完善,做好对合法民间借贷活动的标准划分,确保民间借贷相关法律问题的有效处理。

  (三)民间借贷在刑法方面的问题

  民间借贷在刑法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对直接融资的相关刑法规制范围过于狭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用于合法经营性质判定不明确、对民间借贷没有建立均衡有序的刑罚梯度。导致在民间借贷活动中,借贷双方的利益很难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部分出借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极有可能出现采用过激行为追回借贷资金的情况,影响我国社会环境的稳定。

  (四)民间借贷在审批实践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民间借款方面已经有了较高的关注度,并在多项法律规范中都给出了相应的规范要求,例如2021年《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不仅如此,各省高级人民法院还针对民间借贷相关问题给出了指导、通知和意见。但是对于民间借贷问题的处理能够产生的积极意义有限。由于当前我国民间借贷监管主体尚未得到有效明确,导致在民间借贷活动中,不同地区的管理部门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采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虽然民间借贷活动有法可依,但要真正做到审批、实践的规范化,依旧操作困难。

image.png

  四、完善当前我国民间借贷突出法律问题的策略

  (一)健全民间借贷基础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在处理民间借贷活动法律问题的过程中,缺少专门的民间借贷法律法规,导致民间借贷活动法律问题处理过程的规范性很难得到保障。民间借贷本身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是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由于生产、生活方面对资金的迫切需求而产生,其性质较为模糊[4]。加上没有专门法律法规的规范,导致在我国当前社会环境下,有部分人群对民间借贷存在偏见,该部分人群在产生资金需求时,不会选择民间借贷这种方式来解决,导致这部分人群解决资金方面问题的能力受到影响,因此国家需要尽快健全民间借贷基础法律法规。

  (二)设立及完善“个人破产法”等法律法规

  我国民间借贷法律问题中,不仅需要做好对借款方权益的保障,也要做好对出借方权益的保障。在部分民间借贷活动中,由于企业经营不当,借款方失去还款能力的情况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出借方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出借的资金追回的难度较高。还有部分出借方为了追回出借资金,极有可能采取极端手段,激化借贷双方的矛盾,进而对我国社会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为做好对民间借贷法律问题的有效处理,需要对“个人破产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立法与完善,确保在借款方不具备偿还能力时,出借方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降低借贷双方矛盾激化的概率。

  (三)构建优化民间借贷监管体系

  在构建优化民间借贷监管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国家政府部门需要对民间借贷监管主体进行明确。做好对监管主体的权责划分,保证监管主体在对民间借贷活动监管的过程中,顺利开展工作,减少工作过程中可能受到的阻碍,加大监管力度[5]。其次,在民间借贷活动中,不仅包括自然人、法人,还有非法人组织参与到其中,因此国家需要重点规范这部分组织,明确民间借贷机构的成立条件、资质等准入条件,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参与到民间借贷中的民间借贷机构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保证民间借贷活动的规范性。对这部分民间借贷机构做好资质的审查,并定期调查机构民间借贷活动的规范性和相关放贷记录,提升民间借贷机构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对相关工作规范性的重视。

  (四)审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在对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必须做到对《民法典》、最高人民法院最新司法解释及其他法律法规民间借贷相关条款的充分考虑,保证案件审理过程的规范性和审理结果的合理性。尽量保证民间借贷双方均能在相关法律法规下,做好对各自权益的保障,充分还原民间借贷活动的整个流程,做好对民间借贷活动中借贷双方各项行为的全面了解。针对民间借贷纠纷的根源进行追溯,做好对民间借贷问题根源的把握,提升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核心问题的处理效率。

  (五)加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力度

  在民间借贷活动中,要尽量保证借贷双方的利益,就需要做好对双方社会信用的考虑,保证借贷双方均具备良好的社会信用和还款能力。为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加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力度,通过社会信用体系来对当前社会、个人在各个领域中的信用数据进行充分调查、收集、整合。保证在民间借贷过程中,能够依据社会信用体系,做好对借贷双方社会信用的明确,做好借贷风险的合理控制。重点落实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和守信行为的鼓励,重视宣传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通过多种宣传渠道了解到当前我国社会环境下失信人员的生活变化,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自身社会信用的重视程度。

  (六)落实民间借贷自律、刑事监管

  民间借贷活动主要基于自愿原则,因此要实现对民间借贷法律问题的合理化处理,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民间借贷各方面内容的了解,确保在民间借贷活动中,借贷双方能够按照自身对民间借贷相关知识、规范要求的掌握程度,实现民间借贷自律,提升民间借贷活动的规范性[6]。为更好地保障民间借贷活动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的合理合法,还需要做好对刑事监管工作的有效落实,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借贷双方对民间借贷活动中各个方面内容规范性的重视程度。

  五、结语

  由于我国民间借贷活动长期存在,其中相关法律问题的出现时间也相对较早,但在当前民间借贷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这部分法律问题可能给我国经济环境中各个经济主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正在不断加大。因此必须尽快解决民间借贷相关法律问题,实现民间借贷活动的规范化,做好对民间借贷活动中,各个方面漏洞、风险的有效处理,推动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好对广大人民群众相关利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赖敏.我国民间借贷市场法律规制问题研究[J].市场周刊,2020(1):162-163.

  [2]张春瑜.关于农村民间借贷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9(24):132.

  [3]陈海军.我国民间借贷法律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法制博览,2019(22):264.

  [4]古琳君.关于我国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9(3):58-59.

  [5]韩晓艳.民间借贷问题初探[J].财经界,2019(3):67.

  [6]谢玲.论民间借贷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经济,2018(8):142-14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