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投稿经验 > 论文写作

sci论文写作思维逻辑如何培养(提高SCI论文写作思维逻辑指导)

113

2024.05.22 15:01:38  来源: 编辑:gaojie

  我们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电视剧上面的很多作家编辑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会遇到才思穷缺的时候,对于正在写的东西缺少灵感,不知道怎么继续写下去,同样的SCI论文的写作也有时面临这种情况。SCI论文是学术科研性文章,不仅文章专业性要求高再加上SCI论文是用英文撰写,对于母语不是英文的学者来讲,其难度更上一层楼。那么如何突破这种情况,提高我们的SCI论文写作思维逻辑,激发更多的写作思维呢?在这里,学刊吧小编浅谈几点,希望对你SCI论文写作有一定帮助指导意义。

sci论文写作思维逻辑如何培养(提高SCI论文写作思维逻辑指导).jpeg

  1.深入了解你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和实验方法至关重要。对于实验结果,我们必须保持尊重,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在撰写论文之前,建议多查阅相关文献,尤其是国外近期的研究成果。我坚信,只要是基于正确实验得出的真实结果,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也值得我们去发表。

  2.对于初次撰写论文的作者来说,借鉴或“抄写”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但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进行“抄写”。同类研究文章的撰写格式往往相似,因此格式可以参照已有文献。常用句型也可灵活借鉴。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抄写”和总结描述性、结论性的句子,这就是所谓的“妙抄”。但请注意,千万不要直接照搬未理解透彻的原句。

  3.在写作时,尽量使用你熟悉的词汇。避免刻意使用过于华丽、不常用或罕见的词汇。这是我导师给我的建议——他多次将我的“applied,employed,utilized,adapted”等词汇修改为更简单的“used”。

  4.撰写论文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不要吝啬于这两者的投入。

  5.论文完成后,务必请导师、上司、共同作者或同事审阅,以获取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在SCI英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往往难以立即察觉其中的疏忽之处,因此,在论文初稿完成后,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润色显得尤为重要。那么,面对英文论文的修改,我们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呢?

  1.基础错误的纠正

  英文论文中的错误首先涉及基础层面,如语法错误、词汇拼写错误和标点符号错误等。这些错误虽然看似简单,但因其广泛分散和数量众多,手动检查十分耗时且容易遗漏。此时,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的电脑软件,它们如同编程软件的纠错系统,能够自动标出拼写、语法和标点错误,从而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

  2.写作结构或格式的完善

  写作结构或格式错误在英文论文中同样常见。不同文体,如书信、托福写作和学术论文,都有其特定的格式要求。特别是在学术论文中,格式的不合格可能导致论文被直接退回。遵循特定格式不仅能体现作者的严谨性,也有助于读者的阅读体验。

  3.逻辑性的强化

  英文论文修改的高级阶段在于逻辑性的强化。对于学术性论文来说,逻辑性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许多作者的英文水平有限,写出的句子可能较为简短或结构混乱,从而影响论文的整体逻辑。特别是SCI论文,对逻辑性的要求极高。要提高文章的逻辑水平,除了修改者的英文水平外,还需具备良好的逻辑意识和语言组织能力。对写作内容的深入理解,加上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将有助于提高文章的逻辑层次。

sci论文写作思维逻辑如何培养(提高SCI论文写作思维逻辑指导).jpg

  尽管我们掌握了SCI英文论文的撰写方法,并且深知初稿完成后需要进行细致的修改,但在SCI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仍会遭遇一些挑战,这些挑战可能阻碍我们的写作进度,甚至让我们产生放弃的念头。那么,有哪些问题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呢?

  1.正确看待阴性结果

  在现代科研中,阴性结果并非毫无价值。例如,PLoS ONE等杂志设有专门栏目用于发表阴性结果,而科研人员自由分享平台figshare也鼓励发布阴性数据和图表。这些都表明,阴性结果同样有其科学价值和发表渠道。

  2.审慎引用参考文献

  虽然参考文献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参考文献可能意味着该领域的研究已经相当充分,这时你的文章可能只是众多研究中的一篇,难以脱颖而出。此外,如果一句话后面添加了过多的参考文献,可能会让读者产生疑惑:既然这么多文章都提到了这一点,那么它是否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还需要额外引用吗?

  实际上,越难找到相关资料的领域,往往越可能是新发现的源头。因此,在引用参考文献时,我们应避免盲目追求数量,而应注重其质量和相关性。对于常识性的内容,如果无需额外引用就能表达清楚,那么尽量不要添加参考文献。而对于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是那些需要重要佐证和支撑的部分,则必须引用相关文献。这样既能保证文章的质量,又能避免非相关文献的干扰,符合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

  3、在文章修改过程中,对审稿意见应保持既不傲慢也不卑微的态度

  首先,我们必须尊重审稿人。SCI的审稿过程通常是无偿的,他们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来仔细阅读和评估我们的论文,这种付出本身就值得我们深深的敬意。可以说,在文章发表之前甚至之后,鲜少有人能像审稿人那样对你的作品进行如此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因此,我们首先要怀有感激之情,并认真对待审稿人提出的每一条建议,哪怕是那些看似苛刻的意见。这是“不亢”的体现。在修改和回应审稿人的问题时,我们应以同行或专家间讨论问题的姿态进行,而非下属对上司的唯命是从。保持自信是关键!在感激之余,与审稿人进行平和而理性的交流,这是我们面对审稿意见时应持有的态度。

  4、追求创新

  特别是对于源头创新,它对于大多数科研人员来说,往往是一种渴望但难以触及的境界。我们似乎总是陷入模仿和跟风的困境,难以预见到创新的到来。然而,通过阅读上周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我有了新的领悟:虽然创新的核心在于新颖性,但构建新思想的元素可能正潜藏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旧知识之中。

  因此,将非传统知识与传统认知相结合,并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或许是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发现往往建立在传统知识的非典型组合之上,这样的论文往往能获得高度的引用。然而,简单地将旧有工作进行新的组合并不足以实现创新。相比之下,团队作者更容易将新的组合融入熟悉的知识领域,从而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因此,团队是推动组合创新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