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古筝艺术中的社会美学及当代价值意蕴探赜论文

古筝艺术中的社会美学及当代价值意蕴探赜论文

0

2024-04-23 10:16:18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种类 , 古筝艺术依托其宽广的音域与视听属性 , 不仅寄托着作曲者与演奏者的情感意图 ,还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审美气韵与人文内涵 。 当前,对古筝艺术的研究多从创作维度 、演奏维度 、鉴赏维度 、审美维度 、文化维度等方面展开 , 较少关注古筝艺术的社会美学维度 。

  【摘  要】 古筝艺术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审美气韵 ,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聚焦古筝艺 术的社会美学 ,从社会美学的定义与特征出发 ,梳理了古筝艺术内蕴的社会美学元素及其蕴含的美学精神, 并从跨艺术融合价值、审美引领价值、文化传承价值方面探究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 古筝艺术,社会美学,艺术功能,当代价值

  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种类 , 古筝艺术依托其宽广 的  音域与视听属性 , 不仅寄托着作曲者与演奏者的情感意  图 ,还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审美气韵与人文  内涵 。 当前 ,对古筝艺术的研究多从创作维度 、演奏维  度 、鉴赏维度 、审美维度 、文化维度等方面展开 , 较少  关注古筝艺术的社会美学维度 。 当然 , 基于审美维度与  文化维度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美学意义 。例如 , 有 的学者指 出 , 古筝艺术蕴含浓厚的传统文化与审美情 趣 , 具有陶冶情操 、传承文化的价值 。从文化传承角度  讲 , 古筝艺术既需要延续经典 , 也 需要紧追 时代步伐。 还有的学者指出 , 古筝艺术的多元文化属性 , 如 悲文 化 、喜文化 、逸文化 , 分别代表着儒家 、 民俗 、道家 的  文化 内涵 。 因此 , 从审美与文化维度研究古筝艺术在一  定程度上也能丰富其社会美学的内涵 。本文聚焦古筝艺 术中的社会美学维度 , 从社会美学的概念与特征出发, 梳理了古筝艺术内蕴的社会美学元素及其蕴含的社会美学精神 , 并从跨艺术融合 、审美倾 向引领 、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其当代价值。

  一、社会美学的概念及其特征

  ( 一)社会美学的概念

  现实美与艺术美是美的两种形态 。而社会美与自然 美是组成现实美的两个部分 。其 中 , 社会美 的研究对象 是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陶冶情操的社会事物 , 而 自 然美的研究对象则是自然风光与自然事物 。 因此 , 自然 美 、社会美 、艺术美是美的三种基本样态 。关于社会美 的概念 , 最早由美学家蔡仪于 20 世纪 40 年代提 出 , 并 随着学术界李泽厚 、叶 朗 、邹华等美学家的阐述逐渐强 化 。例如 , 蔡仪认为除自然事物外 , 社会事物也是客观 存在的事物 , 因此必须承认自然美之外的社会美。可见, 古筝艺术作为一种与人类精神生活 、情感表达密切相关的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 , 自然带有社会美学的基本属性。

image.png

  (二) 社会美学的特征

  基于社会美学 的 “ 社会实践 ”属性 , 社会美具有鲜 明的时代性 、地域性 、实践性 。其中 , 时代性是指社会美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表现形态 。一方面 , 不 同时代 的生产力程度不 同 , 所产生的生产关系与实践活动自然不 同 ; 另一方面 , 不同时代下公众的生活方式 、 审美 习 惯 、生活风俗也各具特色 , 如古代与现代对 “ 美 ” 的不 同界定。例如 ,唐代提倡“ 以胖为美”, 如周昉在《簪花 仕女 图》 中描摹的圆润仕女 , 集中体现了唐王朝上至宫 廷下至社会的审美趋向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公众 的审美 习惯与审美标准也发生变化 ,如“ 以瘦为美”、 关注“ 身 体质量指数 ”等是现代的审美标准 。地域性是指基于地 理位置与文化风俗的差异化而产生的审美倾 向 。例如, 我国南北方因地理位置 、气候 因素 、历史文化等原 因有 不同的审美标准。这体现在南北方在饮食文化 、语言特 色 、戏 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 实践性是指社会美存在 于具体的社会 实 践 中 , 与社会公众的实践活动 、社会 关系密不可分 。 从 “ 美 ” 的起源角度讲 , 实践性符合 历史 唯物主义 下 的 “ 实 践 说 ” 标准 , 即实践是产生美 的根本源泉 。例如 , 中 国传统的端午节、七夕节、 中秋 节 、重 阳节 、春节等节 日 , 分别具有不同的实践活动与文化内涵。

  二、古筝艺术中的社会美学

  从社会美学角度讲 , 人物美与环境美构成了古筝艺  术 的社会美 。人物美 , 又可细分为性格美 、行为美 、形  象美 ; 环境美 , 则包括现实的古筝演奏环境与作品 自身  的 艺术环境 。作为 一 门表演类艺术 , 古筝艺术中的旋 律 、调性 、节奏 、 曲式 、和声 、复调 、肢体语言等元素  需要借助舞台表现与观众产生情感沟通以及情感共振。 当然 , 这种沟通包括三个向度的艺术创作 , 即作 曲家 的  一次创作与演奏者 、观众的二次创作 。无论如何 , 古筝  作品中的情感意图与人文内涵是三者沟通的关键 。从这 个角度讲 , 无论是 一 次创作还是二次创作 , 均 与 艺术家 、鉴赏者的艺术修养有直接关系,均需要对社会美具有高度敏锐的感知力 , 这也是衡量艺术作品是否成功 的关键。

  ( 一)古筝艺术中的人物性格美

  性格美是人物美的核心 , 行为美则是性格美的具体  呈现 。在古筝艺术 中 , 人物的性格美具有双重意指 , 既  有曲目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美 , 也有作为 “ 二次创作者 ” 的演奏者自身的性格美 , 两者共同服务于古筝艺术 的社  会美学价值 。 曲目中的人物性格美 , 主要通过作 曲家 的  “ 一次创作 ”呈现 ,其或是铮铮铁骨的汉子形象 ,或是天  真烂漫的浣女形象 , 或是传承文化的代言人形象 , 旨在  以性格美影响社会公众的审美情趣 。作为演奏者的性格  美而言 ,在 “ 二次创作 ” 中能够亲身体验曲目 中传达 的  人物性格 , 并在其影响下主动涵养自身 的性格 。可见, 经典的古筝作品能在潜移默化中涵养演奏者的性格 , 尤  其是助力演奏者与鉴赏者达成情感共振 ,进而 引领社会  美学的正确方向 。例如 , 《临安遗恨》 中 , 通过激 昂 的  旋律表达了岳飞在面临困境时不屈不挠 、勇往直前 的精  神 , 展现了岳飞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精神 。在长期 的文  化熏陶下 , 演奏者会以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作为自己 的人  格榜样 。这是曲目中的人物形象对演奏者性格的塑造价  值。再如 ,弹奏古筝的要求是“放松”, 身体上要做到双  肩放平、姿态端正、力沉指尖 ; 心理上要做到淡定从容、 情绪饱满 , 然后才能演绎出古筝作品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与思想主 旨 。这是古筝曲目影响演奏者性格的另一个主  要 因素 。显然 , 这对于演奏者的 “ 做人做事 ”有重要影响 ,如脚踏实地、大国工匠精神 ,等等。

  (二) 古筝艺术中的人物行为美

  曲 目中的人物性格美与行为美是一对有机统一体。 例如 , 《草原英雄小姐妹》 中的龙梅和玉荣虽是两个年  幼 的孩子 ,但是在暴风雪中她们没有选择保全自己 , 而  是拼命保护集体的财产不受损失 。虽然受到了严重 的冻伤,但她们并没有放弃。她们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责任感 , 这是其性格美 的体现。 这种性格美定然会引领人物做出高尚的行为 , 即 行 为 美 。 当然 , 演奏者同样能够切身体会到曲目中人物 的行  为美 , 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演奏行为 。这种行为具有正 向  的价值观引导意义 , 即引领社会大众学习曲目中的人物  性格与行为 , 从而体现古筝艺术蕴含的社会美学价值。 例如 ,在新时代背景下 , 社会公众要增强文化自信 , 而  通过曲目中的人物行为美与演奏者的演奏行为美 , 公众 能够自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识 ,进而体现 古筝艺术的社会美学价值 。 以传播中华传统民乐文化为  例 , 部分古筝演奏者受作品中人物行为美的影响 , 往往  会身穿旗袍或汉服在国外街头弹奏 《 牧 羊 曲》《 龙 的传  人》《卷珠帘》《水调歌头》《我和我 的祖 国》 等具有传统文  化特色 的乐 曲 , 不仅掀起了国外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追逐  热潮 , 也向全世界宣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 。再如,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 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组建的公益民乐  团 , 用音乐缓解患者的焦虑 , 增强患者 自信 , 而这正是古筝艺术中的人物行为美赋予社会的正面价值。

  (三) 古筝艺术中的人物形象美

  形象美是演奏者与鉴赏者达成情感共鸣 的直观性 因 素 , 如坐姿 、仪态 、服饰 。在坐姿方面 , 演奏者要坐于 琴凳前二分之一 , 放平肩膀 , 腰背坐直且不能过分挺 胸 ,双腿自然分开 ,微微低头 ,手臂放松。在仪态方面, 演奏者需通过指尖 、小臂 、大臂 、肩膀 、呼吸等动作表 达作 品情感 , 要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 、视觉美与听觉美 的结合 。 当然 , 面对不同情感主题的作品 , 演奏者 需根 据作品灵活变换仪态 , 如手臂抬起的幅度 、身体前倾与 后移 的角度 、呼吸 的力度 , 等等 。例如 , 演奏 《井 冈 山 上太阳红》 时 , 节奏要紧密 , 旋律要欢快 , 要以采茶姑 娘载歌载舞的形态风貌来歌颂祖国山河的秀丽与毛主席 的伟大 。对此 , 演奏者要强化手臂力度 ,挺直腰背 , 传达作 品激 昂 自信的情绪与爱 国主义情怀 。 再 如 , 演奏《渔舟唱晚》 时 ,为了传达出“ 落霞与孤鹜齐飞 ” 的唯美  意境 , 演奏者需要放松身心 、放慢弹速 , 再配合优美 的  肢体语 言 。在服饰方面 , 既要体现演奏者的艺术风格, 也要为乐曲配置合适的服饰。其中 ,旗袍、汉服、晚礼服  等都可以作为古筝演奏的服饰 。例如 ,旗袍既能彰显传  统文化元素 , 也能映衬古筝艺术的传统美。 以《出水莲》 为例 , 这首曲子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清新的风格深受人们  喜爱 。为了更好地体现这首曲子的特点 , 演奏者可 以穿  着中式服装来演奏 , 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古筝的典雅气  质 。而《行者》 这首曲目则展现了千年古丝绸之路 以及  追寻沙漠中消失了千年的绿洲古国—— 龟兹 的历程 , 因  此 , 演奏者在选择服装时可以考虑一些具有光泽感 的面  料 ,如丝绸、麻纱等。为了体现曲目的历史感和神秘感, 演奏者可以选择深色调为主的服装 , 如深红 、深蓝 、墨  绿等 , 以增强舞台形象 。 同时 , 可 以适当添加饰 品 , 如  头饰 、腰饰等 , 以增加整体的华丽感 。从这个角度讲,人物的形象美在一定程度上是公众审美的风向标。

  (四) 古筝艺术中的物理环境美

  在物理演奏环境方面 , 中小剧 院 、茶社 、旅游景点  等均适合演奏古筝艺术 。作为演奏者 , 要主动适应并融  入不同的物理演奏环境 , 并根据环境的特点为观众提供  良好 的视听体验 。例如 ,在茶社中演奏古筝 , 需身着古  装 , 并选择《渔舟唱晚》《高山流水》 等温情婉转的曲目, 与周围环境、观众共同营造一幅兼具炉香、茗茶、古筝、 花香等为一体的唯美意境 。 除此之外 , 景 区也是演奏古  筝 的绝佳场所 。通过与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的融通 , 古  筝的音色能够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 , 既有助于增强游客  的视 听旅游体验 , 也能提高景区的 品牌影 响力 。例如, 在国庆长假期间 ,选择在 “ 非遗 ”文化景 区演奏 《我和  我 的祖 国》, 既能净化游客的心灵 , 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 , 也能为景区增添“ 高附加值”。

  (五) 古筝艺术中的艺术环境美

  所谓艺术环境美 , 即古筝艺术中蕴含 的意境美 。意  境美是评价一 首筝曲是否成功的关键 。 例 如 , 在 《 袁  莎—— 我 的 前世今生·筝 与诗 的千 年 轮 回 》 中 , 演 奏 、 朗诵 、戏 曲 、舞美 、灯光 、背景和服饰等元素被巧妙地  利用 , 为观众 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和审美体验 。 因 此 , 古筝作品中的艺术环境美才能陶冶演奏者与鉴赏者  的情操 ,进而提高其 “ 二次创作 ” 的意愿 。其中 , 演奏  者以演奏体现古筝作品的意境美 , 而鉴赏者则以审美想  象体会作品的意境美 。但无论如何 , 这是古筝作 品涵养社会公众审美情趣的美学价值所在。

  三、古筝艺术中的社会美学精神

  儒家倡导 的 “ 中庸之道 ”是社会美学的基本内容, 契合了古筝艺术中人物的性格美与行为美等元素 ; “生 命灵动性 ”是古筝艺术的本质体现 , 符合了古筝艺术在 净化观众心灵上的社会美学价值 ; “虚实相生 ”是古筝 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 , 体现了古筝艺术在提升公众精神境界上的社会美学价值。

  ( 一)古筝艺术中的“ 中庸之道 ”

  中和是儒家的美学主张 , 即 “ 乐而 不 淫 , 哀 而 不 伤 ”, 强调音乐的和谐美 。古筝艺术要求 中正平和 , 体 现含蓄隽永的艺术特点 。其 中 , “中 ”要求演奏者把握 好情感起伏的“度”; “和 ”则强调对立中的统一 , 强调 古筝表现元素的和谐 。《渔舟唱晚》 属于一首体现 中和 之美 的作 品 , 演奏者可以与鉴赏主体共同在空灵的乐声 中净化心灵 。此外 , 演奏家的左右手需要遵循 中和美, 即左右手要保持动态平衡 ,在一简一繁 、一快一慢 中实 现和谐 ; 演奏者的肢体表达也要贴合乐曲情感 , 以 自然 的肢体语言塑造形象并传达情感 ,切忌哗众取宠 。这就 要求演奏者 的 “ 二次创作 ”要深入揣摩作曲者在 “ 一次创作 ” 中赋予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 , 通过正确传达乐曲情感给予观众一种中和美。

  (二) 古筝艺术中的生命灵动性

  古筝艺术也是一 门充满生命灵动性 的艺术 。这种生 命灵动主要体现在演奏者的演奏技巧上 。例如 , 演奏者 的左手需要娴熟驾驭吟 、揉 、按 、颤等技巧 , 以抓住古 筝艺术的 “ 灵魂 ”。 在运用 “ 颤音 ” 时 , 演奏者通过上 下颤动琴弦 , 赋予音色以幽静的 “ 韵 ”, 从而增强 了 听 众 的情感体验 。 同 时 , 演奏者的右手需要弹奏出流畅 的 “ 声 ”, 以达到韵味与声音的动态平衡 , 最终实现演 奏者与鉴赏者之 间 的情感共鸣 。 由此可见 , 古筝艺术的 生命灵动性是通过灵巧的演奏技艺来激发鉴赏者的情感体验的。

  (三) 古筝艺术中的“ 虚实相生 ”

  “ 大音希声 ”是音乐艺术境界的最高阐述 ,这与古诗 词中 的 “ 意境 ” 以及戏曲艺术的程式化动作有异 曲 同工  之妙 。古筝艺术不仅是一 门视听艺术 , 更是一种 “ 言有 尽而意无穷 ” 的虚实相生的艺术 , 这也是宗白华所言 的 “ 化实为虚 ” 的艺术境界 。在作曲家眼中 , 由于生活经 历、创作风格不同 ,在意象选择、素材撷取、创作意图、 意境呈现上自然不同 ; 在演奏者眼 中 , “实 ” 的是耳朵 听见 的乐音 , “虚 ” 的则是乐音背后的情感意蕴与思想 主题 ; 在鉴 赏者 眼 中 , 只有积极参与作品的二次创作, 尤其是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才能达到 “ 神游 ” 的艺 术鉴赏效果 。例如 , 通过 “ 神游 ”古筝乐音背后的深层 意蕴 , 观众可以感受独特的地域文化与人文风俗 , 进而体味其中反映的生活状态。

  四、古筝艺术社会美学的当代价值探究

  从古筝艺术的历史存在形态来看 , 从宫廷宴乐到文 人雅集再到民间娱乐活动 , 都有古筝艺术的参与 , 这 已然成为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风景 。在现代信息技术助推下 , 快餐文化 、工业化产品等正蚕食着公众的精神生 活 。 因此 , 从社会美学理论角度梳理古筝艺术的当代价 值显得顺理成章 。对此 , 下文拟从跨艺术融合价值 、审 美 引领价值 、文化传承价值等方面审视古筝艺术在当代的价值意蕴。

  ( 一)古筝艺术的跨艺术融合价值

  第一 , 作为乐器的古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重要 载体 ,在创新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下 , 古筝艺术同样面 临 着 “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的 问题 。其 中 , 古筝与 其他乐器的融通正是创新发展古筝艺术的积极尝试 。例 如 ,在《大漠行》 作品中可嵌入手鼓 , 借助手鼓 的磅礴 之势营造跌宕起伏的旋律 , 既能赋予乐曲 以异域风情, 也能为观众营造真实的丝绸场景 ,进而实现两种艺术风 格 的融通 。可见 , 古筝艺术可凭借自身的 “ 弹性 ”与其 他乐器进行跨界融通 , 而融通的背后则是对观众审美能 力 的影响 , 而这种影响则是体现古筝社会美学价值的基础与前提。

  第二 , 古筝艺术可与其他艺术门类共存 , 并拓展艺 术作品的表现空间 , 如与诗歌 、绘画 、戏 曲 、舞蹈等艺 术门类有机融通 。2021 年 4 月 ,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剧场 首演的音画音乐会 《情爱江南》, 不仅融合 了古筝 、大 提琴 、小提琴 、竹笛 、琵琶等多种乐器 , 而且将音乐艺 术 、诗词艺术 、现代银幕技术融为一体 , 以 “ 音乐+文 字+画面 ” 的形式向观众讲述了不同时代的爱情故事及 其背后的时代风貌 。在这种综合性的艺术体验中 , 观众 仿佛置 身于汉唐胜 景 , 直面体验宫廷乐舞的魅力 。 可 见 ,在当代艺术景观中 , 古筝艺术正不断尝试新的呈现 形态 , 目的就是将筝乐的社会美学价值迁移至当代社会生活中 ,进而为观众呈现古典与现代叠合的审美体验。

image.png

  (二) 古筝艺术的审美教育价值

  第一 , 美育不仅是大 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大众审美习惯的有效载体 , 有助于提高公众体验美 、认识美 、创造美 的能力 。这种基于审美 引领 的社  会美学价值 , 集中体现了古筝艺术的本质 。例如 , 学 习  古筝演奏技巧之余 , 演奏者还要能够独立鉴赏古筝乐  曲 , 尤其是理解作曲者的创作意图 , 品味作品中的意  象 、意境 、艺术形象等 。例如 , 协奏曲《西楚霸王》 便  融合了古筝与钢琴两种乐器 , 兼具古筝的凄凉与钢琴 的  悲壮 ,勾勒出一个“ 力拔山兮气盖世 ” 的西楚霸王形象。 其中 , 除了遥指与点指等演奏技巧外 , 演奏者还要 了解  楚汉之争的时代背景以及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故事 。一方  面 , 为体验古筝作品的美学意义 , 公众会主动 了解 、 阅  读 、积累筝曲中所表现的历史人文故事与历史知识 ; 另  一方面 ,在感受历史人文故事的基础上 , 公众更容 易进  入筝曲中人物的生活环境 , 并在与作 品人物 的 “ 对话 ” 中强化审美感知力 。可见 , 这种融合古筝与钢琴 的协奏  曲 , 体现 了 “ 民族音乐现代化 ” 的艺术创新趋 向 , 有助于古筝艺术的现代化发展。

  第二 , 古筝艺术的审美教育元素能够成就一个人的  优秀品质 , 如人物形象 、意境美等 , 这是其社会美学价  值 的重要体现 。例如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小提琴与  铜管乐情有独钟 ; 爱因斯坦对小提琴与钢琴同样信手拈  来 。 因此 , 练习乐器的过程也是培养健全人格 、磨炼 良  好 品行 的过程 。古筝演奏者通过学习古筝 , 既能拓展艺  术表达形式 , 也能在精神洗礼中明晰人生价值 。正 因如  此 , 部分中小学也尝试引入古筝艺术教学 ; 部分高校也  尝试设置古筝艺术选修课程 。部分学校组建了民乐团, 并安排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古筝 、琵琶 、横笛 、箫、 二 胡等 乐器 。这种艺术实践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认  知 , 而且能在不断反思中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可  见 , 古筝对于学习者的价值是终身的 。这也正是古筝艺术的审美教育价值对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助力作用。

  (三) 古筝艺术的文化传承价值

  古筝艺术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 。在强调 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视域下 , 每一 门艺术都要发挥其独特 的文化育人价值 。古筝同样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 会责任 , 如不同的筝派往往通过运用按音技巧来传达鲜 明 的地域文化 。 同时 , 随着筝乐的抒情旋律与对称结构 的展开 , 无论是作 曲者 、演奏者还是鉴赏者 , 都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风俗文化与人文内涵。

  首先 , 古筝传承文化的显性与隐性之别 。在显性方 面 ,往往是一部古筝乐曲讲述一段历史风情或一个文化 故事 。例如 ,在演奏筝曲《陆游与唐婉》 时 , 为表现南 宋文人陆游和他的妻子唐婉的爱情故事 , 演奏者需运用 古筝的多种演奏技巧 , 如摇指 、轮指等 , 营造 出一种凄 美 、感人 的氛 围 , 让听众感受到陆游和唐婉内心的痛苦 和离别之痛 。在隐性方面 , 古筝艺术侧重表达乐曲传达 的人文内涵与文化主题 , 如《渔舟唱晚》 中所展现 的人 与人之 间 、人与大 自然之间 的和谐共生 。其 中 , 筝 曲 中 持续增强的快板部分赋予鉴赏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 如渔 民的悠然自得、欢呼雀跃以及背后蕴含的盛世图景 ,而这 正是作曲者所要传达的意图 。 因此 , 倾听《渔舟唱晚》, 有助于观众跟随音乐思绪一睹美好的画面 , 而这正是古筝艺术文化传承的隐性价值。

  其次 , 古筝艺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正如古筝 的不同筝派与存在形态所展现的 , 古筝艺术不仅仅局限 于乐理知识与演奏技巧 , 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与发展 。绘画 、戏曲 、舞蹈 、诗歌 , 以及地域风情 、文 化风俗 、人文地理等 , 都可以通过古筝艺术进行传承并 进行跨文化交流 。例如 , 筝 曲《银河碧波》 就讲述 了 中 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故事 , 即牛郎织女在七夕之夜于鹊桥 相会 的场景 。对于西方观众而言 , 需要先为其讲述七夕 节的由来及其背后感人的爱情故事 , 然后通过演奏者运 用摇指 、刮奏等技巧引领其置身于音乐意境中 , 从而增 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感知力和探究兴趣 。这也是古筝艺术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上的有效尝试。

  最后 , 除了这种艺术实践外 ,还可以通过综艺类节 目拓展古筝艺术的影响力 , 如综艺节 目《国乐大典》 就 为民族器乐选手提供了大展身手的专业化平台 , 有助于 全面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更重要 的是 , 这种 以往只在音乐厅或大剧院呈现的艺术作品 , 借助综艺类 节目实现了雅俗共赏 , 这无疑激发了观众们对传统文化 的 自豪感 。无论如何 , 这是古筝艺术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有益尝试。

  五、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 , 与其他传统艺术一样 , 古筝艺术 同样面临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问题 。从社会美 学视角探究古筝艺术当代价值 , 既是增强民族自信与文 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 也是实现古筝艺术创新性发展 的有 利契机 。文章梳理了古筝艺术中的社会美 , 并从跨界组 合 、审美教育 、文化传承等角度探讨了其当代价值 , 彰显了古筝艺术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

  [1]周璐.古筝艺术 中“气韵 ”体现出的审美意识[J].参花(下),2020(10):140-141.

  [2]朱嘉文.刍议古筝艺术中的美感[J].北方音乐,2020(16):60-61.   [3]周梅娴.浅谈古筝艺术中的音乐表现力—— 评《当代古筝名作教学与演奏详解》[J].中国油脂,2023(05):169.

  [4]郭泽华. 漫谈在古筝艺术中的音乐表现 力[J].戏剧之家,2023(05):94-96.

  [5]陈夏雯.古筝艺术中的美感追求[J].智库时代,2019(10):237-238.   [6]刘梦恬. 浅谈古筝艺术中的审美表 现[J].黄河 之 声,2020(17):120-121.

  [7]胡菁. 古筝艺术中的诗词底蕴探析[J].决策探索(下),2019(0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