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翻译探析——以葛浩文译《生死疲劳》为例论文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翻译探析——以葛浩文译《生死疲劳》为例论文

1

2024-04-30 15:14:08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 中国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特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而在中 国文化“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进程中, 民俗文化的翻译是一大难点

  [摘 要] 中国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特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而在中 国文化“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进程中, 民俗文化的翻译是一大难点。作为中国乡土文 学的代表,莫言的《生死疲劳》蕴含了大量的民俗文化描写。本文运用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 论, 以葛浩文译《生死疲劳》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所涉及的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探析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中国民俗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以期为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研究贡献绵薄 之力。

  [关键词] 文本类型理论;民俗文化翻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中国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 特性,反映了中国老百姓思想的历史变迁,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莫言的作品《生死 疲劳》对中国高密东北乡的农村生活进行了史 诗般的叙述,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半个世纪的中 国农村史,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画卷中 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怎样才 能使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冲破 语言和文字的壁垒,走出国门,成为众多翻 译工作者孜孜以求的问题。本文以彼得 · 纽 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为视角,以《生 死疲劳》葛浩文译本为研究对象,探析中国 民俗文化翻译。

  1 彼得 ·纽马克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英国著名翻译家彼得 · 纽马克( Peter Newmark)在其著作《翻译问题探讨》中提 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此外还提出 了文本类型理论 —— 文本可划分为三种类 型: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呼唤型文本 (Newmark,2001:42 )。

  语义翻译是指“在目标语言的语义和语 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 的语境意义”(Newmark ,2001 :39),译文 要最大限度地贴近原文,保留原文的原汁原 味。语义翻译通常运用于表达型文本中,这类 文本包括文学作品、书信、自传体等。

  交际翻译是指“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 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 果,并且译者应试图译出原文确切的语境意 义,使译文的内容和语言都容易为读者接受理 解”(Newmark ,2001 )。交际翻译侧重信息 的传递和交际效果,适用于信息型文本(如报 纸杂志文章、科技论文等)和呼唤型文本(如 新闻报道、通知公告等)。

  所有文本都是这三种文本功能的混合 体,只是一种功能比较明显,处于主要地位, 而另外两种功能居次要地位。这也就决定了译 者在翻译时不可能只采用单一的翻译策略(杨 东英 等,2014)。

  2 《生死疲劳》作品概述及葛浩文简介

  《生死疲劳》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地主西门闹的六次生 死轮回为主线,揭示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农民 与土地的关系,就像叶与根。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葛浩文 (Howard Goldblatt)潜心钻研中国的历史背 景和文化语境,凭借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翻译功 底,为外国读者重现了莫言构建的饱含风土人 情的“高密王国”。

73811FD2-9332-42eb-852F-2BA553A83015.png

  3 《生死疲劳》中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 总称,它与民众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 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 时代特性。

  小说《生死疲劳》以高密东北乡西门屯 为背景,以被冤杀的地主西门闹的六次生死轮 回为主线。首先,《生死疲劳》富含民间神话 和宗教元素,“六道轮回”这一故事设定为 小说增添了民间志怪小说的神秘色彩。莫言曾 称佛教是东方的魔幻资源,而“六道轮回”则 是中国的魔幻资源(王瑾,2015)。《心地观 经》有言:“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 终。”人就像滚轮里的仓鼠一样在六道中循环 不止。其次,莫言在该小说中对高密东北乡的 丧葬礼仪习俗、嫁娶习俗、农事生产习俗和风 水忌讳等进行了纪实描写。最后,语言是文化 的载体,《生死疲劳》的语言丰富多彩,不仅 有方言,还有俚语、歇后语、成语和谚语等。 小说的历史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后期 的中国,因此小说包含很多时代特色词汇,如 “合作社”“样板戏”等。

  4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下的《生死疲劳》 民俗文化译例分析

      在翻译民俗文化时,译者既要将源语的 文化意象体现在目标语中,充分保留民俗文化 特征,保护文化差异,又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辩证地对文化缺省的部分进行补 偿,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误会和曲解,继而实 现文化交流。本文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 对《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进行译例分析,探 析中国民俗文化翻译。

  4.1 民间神话元素

  《生死疲劳》这部小说富含中国民间神 话元素。佛教认为人只有成佛才能彻底摆脱轮 回的折磨,达到大彻大悟的理想境界。该小说 以地主西门闹的六次轮回为叙事主线,其中不 乏带有神话元素的词汇,如“阎王”“牛头马 面”“土地庙”等,而这些文化负载词在目标 语中并没有完全对等的词汇,翻译不是简单的 文字替换游戏,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需充分考虑 文化语境,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合适的翻译 手段。

  例 1 :土地庙,关帝庙 … …( 莫言, 2017 :36 )

  译文:The Earth God Temple, the God of War Temple...(Goldblatt,2008:42 )

  分析:“土地庙”指的是中国民间供奉 土地神的庙宇,而“关帝庙”是为供奉三国 时期的蜀国大将关羽而兴建的,人们因为关 羽的忠义骁勇而敬仰他并逐渐将其神化。译 文对原文信息进行了补充说明,强调“神” 的形象(汪笑纯, 2022 )。译者采用语义翻 译加交际翻译的策略,充分考虑文化语境, 交代二者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所代表的形象, 以免读者产生疑惑或误解,同时也使外国读 者对中国的神话人物有了粗略了解,有利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3E2333F3-1FA4-4c70-95D6-1E1579A60FAD.png

  4.2 传统礼仪和习俗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区域文化异 彩纷呈,而传统礼仪和习俗最能体现一个地 区文化的独特特征。莫言运用众多笔墨描写 传统礼仪和习俗,展现了高密东北乡独特的 民俗风情。

  例2 :……俗话说就是“冲喜”,以喜冲 邪。(莫言, 2017:270 )

      译文: ...what people call a “health and happiness” wedding, to drive away evil spirits. (Goldblatt,2008:235)

  分析 : “ 冲喜 ”是一种封建迷信的说 法,如果有人身患重病,家人通常会办喜事以 求化解凶煞。“冲”即“驱除、冲刷”,译者 采用交际翻译策略,以读者为中心,没有直接 译“冲”,而是解释“冲喜”这一习俗的目的 是祈求康乐愉逸,以此弥补了文化缺省部分, 使译文简明易懂,有效实现跨文化交际。在交 际翻译中,译者可以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 缚,调整原文的逻辑关系,解释术语,使译文 流畅地道、简明易懂(Newmark ,2001 )。简 言之,译者不必拘泥原文,须做到“脱壳”, 即脱离原来的框架后,再根据目标语习惯特点 恰当地调整或重组语言。

  例3:三月扶犁,四月播种,五月割麦, 六月栽瓜 … …(莫言, 2017 :10 )

       译文:In the third month, I plowed the fields; in the fourth I planted seeds; in the fifth I bought in the wheat and in the sixth I planted melons...(Goldblatt,2008 :16)

       分析:例3中,莫言用排比对仗的四字格 形式,仅寥寥数语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中 国传统农耕图。月份与农事习俗一一对应,蕴 含了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农民辛 勤劳作,呵护土地;土地也馈以瓜果蔬菜,滋 养农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二者如同叶与根 那般休戚与共。葛浩文采用语义翻译策略,极 力构造对等形式,保留了原文排比修辞的句 式。“in...I (did something)...” 的句式不仅准确 传达了原文信息,还有助于读者体会原文的 对仗美,体会农事生产习俗的周而复始、生 生不息。

  4.3 乡土语言

  乡土语言是具有地方特征、口口相传、 通俗精炼,并流传于民间的语言表达形式,包 括两大部分:方言和熟语(周玲顺,2016)。 乡土语言是汉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载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 民族语言异彩纷呈。乡土语言是世界认识了解 中国的一个特殊窗口,因此乡土语言的英译在 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进程中举足轻重。

  4.3.1 方言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具有地域性。《生 死疲劳》中的山东高密方言俯拾即是,如“干 甚”的意思是干什么,“腚”指臀部,“磨 牙”在山东方言中指闲聊。再如“炕”“一挑 子”“当家的”等等,这些词汇都具有浓郁的 地方色彩,是翻译的一大难点。

  例4 :但他们用这样的方法,像熬大鹰 一 样熬我。(莫言, 2017 :100 )

  译文:But the way they’re stewing me like I was a bird of prey.(Goldblatt,2008 :99)

  分析:“熬大鹰”是老北京话,是训练 猎鹰的方式之一。鹰习性凶猛,人们捉回来后 不让鹰睡觉,一连几天,鹰的野性被消磨。该 小说中蓝脸被铺天盖地的劝他“入社”的声音 淹没,如同猎鹰一般饱受精神摧残。译文将语 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进行了有机结合,既译出了 原文的字面含义,又译出了原文作者意图传达 的“煎熬”之意,有效弥补文化缺省,提高信 息传达效率,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理想效果。

  例5 : “小兔崽子,你还我的牛胯骨!” (莫言, 2017:457 )

  译文:“Give me back my ox bone, you son of a bitch!”(Goldblatt,2008 :363)

  分析:“小兔崽子”指“顽皮、讨人厌 的孩子”,是一个带有辱骂性质的用语。但随 着社会发展,现如今一些父母用其来称呼自己 贪玩调皮但无伤大雅的孩子,通常还带有一点 宠溺的意味。结合上下文来看,例5这句话是 洪泰岳被蓝解放激怒时的大声叫嚷,此处取贬 义。译者采取交际翻译策略,采用了口语中常 用的贬义用语,且son与“崽子”在文化语境 中有异曲同工之处。

  4.3.2 熟语

  根据《大辞海 ·语言学卷》,熟语指语言中固定的词组或句子。人们在使用时一般不 能任意改变其组织,且要以其整体来理解语 义,其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 语等。熟语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积淀,承载了一 方独特的地域文化。该小说中的熟语不胜枚 举,莫言对熟语的巧妙运用为该小说增添了一 份诙谐幽默,也体现了深厚的乡土底蕴。目标 语读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部分熟语对他们 来说难以理解,译者不必拘泥于原文,可以充 分发挥译者主体性,传递核心信息。

  例6:我们两家人也是那种鸡毛拌韭菜乱 七八糟的关系。(莫言, 2017 :159 )

  译文: Since relations between our two families were messy, to say at least.(Goldblatt, 2008 :153)

  分析 :在中文文化语境里 ,人们常常 把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事情比作鸡毛。例6 中“乱七八糟的关系”直接体现了“鸡毛” 这一文化意象的内涵,译者如果仅翻译“鸡 毛”和“韭菜”的字面意思,由于目标语中 没有此文化意象,读者很可能产生疑惑,不 理解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葛浩文采用交际 翻译策略,将原句处理为messy ,巧妙解决了 这个问题。

  例7 :最后他画蛇添足般地端碗敬祝合作 与解放幸福圆满 … …(莫言, 2017:281 )

  译文: …finally and perhaps unnecessarily, (he) held out his glass to Hezuo and Jiefang, wishing them happiness...(Goldblatt,2008:241 ) 

       分析:“画蛇添足”是中国成语典故, 讲述的是在战国时期,一个楚国贵族把一壶祭 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约定,先画完 蛇的人可以获得美酒。最先画完的人本想表现 一番,在蛇身上添了脚,结果不仅与美酒失之 交臂还遭到了嘲笑。葛浩文凭借对中国文化的 深厚见解,采用交际翻译策略,在此处取其比 喻义,仅用unnecessarily就完美转述“画蛇添 足”的内涵意义,使译文简洁精炼,利于目标 语读者理解,达到了交际目的。

  5 结语

  民俗文化是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是 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做好民俗文化翻译有 利于推动中国文化传播。在文学作品中,民 俗文化往往体现了译者的文化自觉和审美取 向,但译者在处理这类文本时,还要考虑到 译语读者的特殊需求,要尽可能地让译文产 生实际效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风 格。译者灵活运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策略, 有助于提高译文可读性,减少目标语读者的 阅读障碍,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为中 国本土优秀文学作品“走出去”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MO Y.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M] . GOLDBLATT H ,trans .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Inc.,2008.

  [2] 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 葛浩文. 葛浩文随笔[M]. 北京:现代出版社,2014.

  [5] 莫言. 生死疲劳[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7.

  [6] 王瑾. 论莫言对《生死疲劳》的中国式魔幻现实主 义创作[D]. 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5.

  [7] 汪笑纯. 关联理论指导下《生死疲劳》中的民族特 色文化英译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 6(26):46-49.

  [8] 杨东英,郭惠敏.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下文化 现象的处理——以《劳伦斯传》为例[J]. 河北联合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3):127- 130.

  [9] 周领顺. “乡土语言”翻译及其批评研究[J]. 外语研 究,2016.33(4):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