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白亚仁《第七天》英译本研究论文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白亚仁《第七天》英译本研究论文

10

2024-04-12 15:11:18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文章借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从翻译内外两个角度考察了白亚仁《 第七天》英译本中的译者行为 。通过翻译外的考 察,分析发现译者个人、读者意识、翻译选材

  摘 要:文章借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从翻译内外两个角度考察了白亚仁《 第七天》英译本中的译者行为 。通过翻译外的考 察,分析发现译者个人、读者意识、翻译选材等方面凸显了很强的服务于社会和读者的务实性;通过翻译内的考察,结合对译本的 分析,发现译者采用多种翻译方法再现原文的语言艺术,展现求真与务实兼顾的语言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特点 。通过审视翻译内 外,分析得出译者白亚仁坚持“求真务实”的翻译准则,这种翻译行为对推动文化典籍的国际传播以及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都具 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译者行为批评;《第七天》英译本;白亚仁

  A Study of Allen H Barr's English Version of The Seventh Da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

  Wei Ranxu , Xu Weiai

  [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YUCT) , Shenyang, Liaoning, 110020]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 , this paper examines Allen H. Barr's English version of The Seventh Da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oth extra-translation and intra-translation.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the two aspects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lator Allen H. Barr's behavior rule of being realistic and pragmatic , which has a positive enlightenment on promoting the transla⁃ 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cultural classics as well as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to the outside world.

  Key words: 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Seventh Day; Allen H. Barr

  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第七天》 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遇到的离奇故事,以七天的 见闻再现当代复杂的社会问题 。随后汉学家白亚仁 ( Allen H. Barr) 对其进行了翻译,也是目前唯一 的 英译 本,2015 年 该 书 由 美 国 兰 登 书 屋 ( Random House) 旗下的万神殿图书公司( Pantheon B ooks ) 出 版 [1] , 推出后受到西方读者的广泛好评,但是目前 对《第七天》英译版的研究仍有欠缺 。在中国知网 平台上,以“《第七天》英译”为主题词,检索到的论 文大多是静态的文本分析,缺乏将翻译内外视域结 合起来的综合动态研究 。因此,文章借用“译者行 为批评”理论,从“ 翻译内”和“ 翻译外”两个角度考 察翻译过程中的译者行为,改变过去只关注文本的 片面做法,将内部与外部因素结合起来考察,为中国 文学作品外译和文化传播提供启示和有益借鉴。

  一、译者行为批评理论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是基于“变译理论”和“生态 翻译学”,由中国学者周领顺提出的一种独创理论 体系,是翻译批评性研究的进一步细化[2] 。该理论 主要关注译者与译文的关系评价,结合了译者主体、 社会视域译和译文质量评价,将译者行为批评和文 本批评结合从而进行规律特征研究 。这种方法有助 于提高翻译的可操作性,使翻译评价更加综合全面。 翻译的实用性与现实性共同构成了译文的合理性, 对译文的效果和译者的行为进行评价时,可以从 “ 翻译内”和“ 翻译外”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 翻译 内”是指对翻译过程的内部分析,侧重于文本的“ 忠 实”性,体现在词汇选择和风格等方面;“ 翻译外”则 是指对译文品质的外部分析,关注文本的“ 实用 ” 性,包括文本接受程度和社会环境等方面 。这要求我们在进行翻译实践时既要“求真”也要“务实”,并 尽可能达到二者的平衡[3]。因此,译者需要准确传 达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并且同时满足社会的需求,以 确保译文达到预期要求。

D4700A2F-C17D-4e00-862C-A0FF702D9285.png

  二、翻译外的考察:社会性行为

  从考察译者行为的角度来看,翻译的外部因素 主要涉及译者的社会行为,包括宏观的文化语境以 及微观的文本因素、译者个人因素等 。根据对译者 本身及《第七天》英译本的研究,其社会性行为包涵 了很强的务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译者身份

  白亚仁是著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学者、汉学家、 翻译家,专注于明清文学与历史研究,是极少数能以 中文撰写中国文学研究文章的汉学家之一 。早期专 注于《聊斋志异》的文学研究,接触到余华小说时, 被小说展示的故事内容所吸引,之后决定将当代文 学作品翻译给西方读者,拓展了一个全新的翻译活 动领域,这是译者个人研究方向的转变 。白亚仁在 翻译过程中尤其注重保持原文简洁的风格,之后用 大量时间对原稿进行润色、微调都是为了能够译出 高质量的译作 。在翻译余华作品时,他给自己定下 了“简洁、精确、优美、流畅、生动”的目标,达到重现 原文生动活泼的叙事风格,这体现出译者在翻译活 动中主要遵循的实用原则。

  ( 二)读者意识

  白亚仁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始终注重关注 读者的需求,尽量忠实于原作内容和精神,给读者再 现原作的感受 。他曾在关于余华作品的访谈中说 “ 我的译作旨在吸引普通读者,以及对中国有所了 解的西方人”[4]。在追求翻译准确性的同时,也不 能拘泥于原作的形式和结构 。从原作者处获取第一 手资料后,首先会认真审读作品的结构和主旨,以确 保在用英语翻译时准确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之后他 用大量的时间对译文进行润色、修改,删减一些无关 紧要的细节,目的是提升译文的可读性 。文学作品 的翻译与学术著作的翻译存在明显差异,为了不中 途打断读者阅读的连续性,白亚仁在翻译时没有选 择译者加序、脚注或增加术语的方法,而是通过各种 翻译技巧向读者传达必要的补充信息。

  ( 三)翻译选材

  在选择翻译作品时,白亚仁倾向翻译当代作家的作品,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作者权威 的解答,并且能与作者直接交流 。在翻译出版的余 华作品中,《十个词汇里的中国》深受西方读者欢 迎,《黄昏里的男孩》和《在细雨中呼喊》更为触及真 心 。余华的中后期作品主要围绕“温情写作”和“直 面现实”,相互交织,真实地展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 生活 。从网上收集的读者评分来看,该小说反映了 许多有特色的事物,西方读者用“别具一格”“ 与众 不同”等字眼描述《第七天》,同时喜欢它的幽默基 调和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相交融的风格(余华研 究中心,余华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传播—白亚仁 教授访谈录)。

DE1F2C1B-3206-4405-AEE6-118BFCD55CAF.png

  三、翻译内的考察:《第七天》英译文本分析

  翻译策略包含异化策略和归化策略两大类,每 一策略下又包含多种实用的翻译方法 。小说《第七 天》中所塑造的角色令人难以忘怀,故事情节跌宕 起伏,同时又充满了幽默感 。翻译内的考察通过对 比原文与译文,分析译者在翻译时如何综合运用翻 译策略再现原文风格。

  ( 一)直译

  直译是以原文作者取向的,在尊重原语与译语 双方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在译文中尽可能保留原文 的内容与表达形式,但是在短语方面可以进行适当 的变化和调整,使译文更加流畅、地道,容易被目标 语读者理解与接受。

  例 1:这边骨灰盒的名字却是另外一种风格:落 叶归根、流芳千古[4]。

  英 译:The names for these urns took simpler forms ,such as Falling Leaves Return to Their Roots , or Fragrance Lingering for Time Everlasting.[5]

  原文中“落叶归根、流芳千古”两个词语对中国 读者并不陌生,可以很容易从表意中推测出其隐含 意 。“落叶归根”意思为飘零的落叶掉在树木根部, 用来比喻事物有所归宿;“流芳千古”释义为美名流 传于后世 。在译文中保留了原文的词汇意义和词 汇—句法结构,对目的语读者来说也能直观地理 解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例 2:然 后 他 感 叹 起 来,真 是 人 靠 衣 装 佛 靠 金装[4]83 。

  英 译:“ Its' true what they say ,” he added. “ Clothes make the man.”[5]78

  “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这句俗语出自《醒世恒 言》,解释为人要注重外在打扮 。“人靠衣装”与“佛 靠金装”这两部分在语义和结构上来说很相似,并 且表达了一致的意思,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化繁为简, 避免了翻译“佛”字,以免给西方读者造成不必要的 困惑,同时保证了语言表达上的简洁达意。

  ( 二)意译

  《第七天》原文中包含大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 的成语、俗语,如“心有灵犀”等,在翻译这部分时, 白亚仁倾向于用归化策略翻译文化专有词和成语, 从词汇意义和句法结构两个方面综合考虑译文效 果 。归化这一翻译策略包含意译、仿译、改译、创译 四种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更向读者靠拢,用目的 语读者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文化替换源语的对应内 容,从而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例 3:他囊中羞涩,木然地站在那里[4]82 。

  英译:Suddenly aware of the limits to his budget , he stood here dumbly.[5]77

  成语“囊中羞涩”是意义浅显易懂的成语,是对 经济困难的委婉隐喻表达 。译者对原文词语进行了 解释性翻译,但是不同于逐字翻译“囊”与“羞涩”, 而是用“limits to his budget”“预算有限”这一地道的 英文表达更为流畅地再现原文的句意。

  ( 三)转换

  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部分,把间接引语译成直 接引语,在表达上对客观叙述的干扰性最小,在语篇 中更加符合英文中的口语表达方式 。西方读者容易 接受这种精炼含蓄的写作风格,体现了译者对目标 读者阅读习惯的深刻了解—满足多数西方读者在 阅读小说这一文学体裁时的预期和需求,同时体现 了向译文读者靠拢的倾向性。

  例 5:两个歹徒光天化日之下走到他面前,问他 附近有警察吗? 他说没有 。歹徒再问他,真的没有?

  他说,肯定没有[4]36 。

  英译:Two strangers approached him in broad day⁃

  light and asked ,“Have you seen any police around?” “ No ,I haven't ,”he said.

  “ Are you sure?”They pressed him.

  “ Absolutely ,”he replied.[5]78

  原文以第三视角进行叙述的方式记录了警匪之 间的一段对话,在翻译时译者将间接引语改为了直 接引语,更加符合真实的交际场景对话,并且能够避 免翻译叙述时的重复累赘 。在语言上使译文富有色 彩,人物富有变化,能够更加直观地使读者体会到说 话者的态度,读者在阅读时也会感到更加亲切。

  四、结论

  文章借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从“ 翻译内”与 “ 翻译外”两个视角,深入地探讨了白亚仁在文学翻 译过程中体现出的译者行为特征 。文章通过翻译外 的考察发现,译者白亚仁的社会性行为有着很强的 服务于社会和读者的务实性 。通过翻译内的考察, 发现白亚仁在《第七天》英译本的翻译中,统合运用 多种翻译策略来真实再现原文的语言艺术 。白亚仁 同时关注了真实性和实用性,翻译了一批具有文学 研究价值的当代小说,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学作品在 西方世界的传播和接受,为当前推动中国文化走向 国际舞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汪宝荣,崔洁.英籍汉学家白亚仁的译者惯习探析—以余华小说《第七天》英译为中心[ J].外国语言研究,2019(5):47-56.

  [2]周领顺.译者行为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过程[ J].中国翻译,2023(2):176-180.

  [3]汪宝荣,白亚仁.余华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传播—白亚仁教授访谈录[ J].东方翻译,2021(1):59-63.77.

  [4]余华.第七天[ 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5]Allen H.Barr.The Seventh Day:A Novel[ M].New York:Pantheon Books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