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基于“ 三全育人”理念的本科生导师制长效机制研究 — 以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论文

基于“ 三全育人”理念的本科生导师制长效机制研究 — 以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论文

0

2024-04-25 14:15:06    来源:SCI论文网    作者:xuling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的师生深度交互式人才培育模式,是落实“三全育人”的关键措施,对于推动本科生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以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开展情况为例,以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工作实效为原则,立足形成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本科生导师制长效机制及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健全完善学生学业帮扶机制,推动学校学分制改革试点,在新形势下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的师生深度交互式人才培育模式,是落实“三全育人”的关键措施,对于推动本科生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以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开展情况为例,以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工作实效为原则,立足形成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本科生导师制长效机制及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健全完善学生学业帮扶机制,推动学校学分制改革试点,在新形势下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三全育人”,本科生导师制,长效机制,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全面构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工作格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关键举措,事关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本科生导师制是围绕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师生深度交互式人才培育模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有效举措,对增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意义

  导师制度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我国导师制的开端试点要追溯到竺可桢时任校长的浙江大学试行的导师制。随着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出台文件要求“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2],进一步夯实高等学校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责任范围。在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中,导师因材施教,开展针对性、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开展专业知识学习,明晰专业发展前景及就业市场人才数量、能力、技能等方面的需求情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并带领学生投身学术研究和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注意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变化,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以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学院开展学分制改革,需要完善学生学业支持体系,强化学生个性化培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交互式指导模式,可以补足高校本科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方面的短板,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地位作用,有效融合“五育并举”为一体,对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进一步树牢“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不断增强教育管理工作水平,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发挥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环节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作为学校学分制改革首批试点教学单位之一,承担着推进高素质复合型和创新型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任。导师制作为经济管理学院学风建设的创新举措和有力抓手,2011年实施以来,在加强学生成才指导、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增进师生交流沟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适应新时代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需求,进一步增强导师制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学院学生培养工作实际,2022年4月学院修订印发了《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导师制实施办法旨在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行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能够促进师生交流沟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fe7536c946d2dc15220c3b8aec78171.png

  二、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存在不足

  1.导师责任划分不清晰、职责定位不准确。经过多年的发展,本科生导师制本身存在较为明显的西方教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机制比较符合西方国家。这种教育指导方式在20世纪传入我国后,受国情、经验、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还未能因地制宜,形成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工作实际的机制,和现有的年级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角色存在冲突,工作职责范围容易混淆,导致高校在人力资源安排中出现混乱、分工协作上不够协调,不利于教书育人,更不利于因材施教,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人力资源投入得不到有效保障。

  2.师生互动积极性不强、精准化指导不到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已经从最初的选拔性、精英化教育转变为现在的普及性、大众化教育,学生教育培养已经从以前倡导因材施教模式变成了现在的群体教育指导。新生最初进入大学,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机制及导师的了解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双选分配,学生不清楚导师的指导特长和擅长领域,导师也不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致使师生之间出现互相不了解、沟通交流不畅、互动交流积极性和参与工作主动性不高的等现象。伴随着学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一位导师所带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导师不具备为学生量身定做针对性生涯发展规划的精力和条件,学生无法获取导师的精准化指导,教师的指导实效也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与肯定。

  3.导师指导形式单一、学生需求分析模糊。目前,部分高校受多校区办学的影响,教师需要频繁多校区往返,固定时间、固定形式、固定地点的例会型指导难以维系,受此因素的影响,指导活动的安排存在不可预期性,留给老师收集问题和学生提前思考问题的时间缺乏。并且大多数导师指导学生是通过开会向学生询问情况、安排任务、反馈意见,这样的方式不仅受形式单一的制约,指导过程也是枯燥无趣,没有捕捉到学生的兴趣点和成长需要。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具有不同的能力结构和兴趣爱好,形式单一的指导模式不能实现全面掌握学生个性特点的目的,对学生成长发展的个体需求分析不全面,达不到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也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这与“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理念存在差异。

  4.工作考评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健全。在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重视工作布置、忽视结果考核的情况,承担育人主体责任的二级学院往往把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按照年度布置下去,到年终却没有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合理的量化考核,这就造成部分导师在学生指导上出现少作为、不作为、慢作为的情况。健全完善的考核奖励机制是推动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由于缺乏考核激励机制,本科生导师制往往仅依靠导师的责任感、情怀来得以落实,在教学科研工作量、绩效奖励以及职称评审中没有予以体现,使得导师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容易造成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流于形式。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做好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长效机制思考

  健全全员参与、全面保障、全程帮扶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模式,是切实把“三全育人”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实践保证,能够推动健全完善基于个性指导和目标激励的学生自我发展、成长成才的培养体制,对于开展精准帮扶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科生导师制中导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等,因材施教,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助学、促学”的关系,指导帮扶学生快速提升、全面发展,将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学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多校区办学及人才培养需求多元化的形势下,探索形成基于“三全育人”工作理念的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学生教育指导,帮助学生成长发展。

b682ba9f73eefaeb671a86d2e7bebaa.png

  1.高度重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队伍建设。要加强对担任本科生导师制导师人选的遴选,本科生导师必须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热爱学生管理工作。本科生导师制导师的工作责任不单单是指导学生的学业生涯发展,更关键的是要紧密围绕思想、学业、心理、生活及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关爱和帮助。学校要从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经验、对规章制度的掌握以及学位职称等方面对导师的任职资格作出明确的要求,完善导师人选的遴选条件。在思想方面,本科生导师要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涵养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遵守道德法纪和职业操守,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在专业方面,要全面熟悉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清晰了解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前沿;在任职方面,担任本科生导师的教职工原则上要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3]。

  2.构建师生供需精准化的双选办法。为进一步提升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指导的实效,双选可以参考研究生选择导师的模式,构建双向选择的机制,将师生按照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等信息进行分类,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报名选择自己心仪的导师,导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选择自己意向指导的对象。导师选择学生时原则上遵循自主自愿原则,统筹考虑学生个体发展和教师工作精力情况,对于主观没有意愿的学生不强制安排导师制,对于客观不具备担任导师能力条件的教职工不强制安排工作任务。导师制双选首先明确导师指导分类项目,公布导师情况信息,然后学生参考导师信息,结合自身情况,以志愿填报的形式进行导师选择。原则上按照专业和学科进行双选导师,即学生选择本专业、本学科老师担任导师,导师指导学生无年级限制,即同一导师可选带不同年级学生,党务和行政干部可根据自身优势选择指导项目,原则上每名导师指导学生不超过15人。

  3.多渠道营造师生积极互动指导帮扶的良好氛围。为了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效果,导师应根据师生双方实际情况,多组织见面交流会议,建立会议的长效机制,每周或者每两周定期与学生集体会面,并且提前设定会议主题,提升指导的针对性,这样不但能够增强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也能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导师要不断增强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根据单位实际和学生特点,制定导师制工作计划,主动联系学生,每学期应与学生线下或线上见面指导不少于5次,并做好工作留痕。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个体差异,本着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原则,根据学生培养全过程各项学业任务和培养质量指标,主要从学业指导、学科竞赛、学术研究、学生活动、就业帮扶等五个方面进行指导。导师要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业进步,指导学生科学规划大学的学习生活,不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健全完善本科生导师制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本科生导师要提高认识、认真负责,尊重差异、有教无类,切实发挥个人优势资源,帮助学生成长进步。为进一步确保工作实效,提升导师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生参与工作的意向性、自愿性,需要建立健全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督促导师注意工作留痕,便于工作考核。为推动“三全育人”视角下本科生导师制长效工作机制的形成,应建立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机制,明确导师工作职责,肯定导师工作业绩,坚持过程监督、结果考核与奖励激励同步。考核评价机制主要参考导师指导学生人次业绩工作量、学生点评评价、领导及同事评价等进行综合考评,要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将担任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业绩作为其未来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的必要条件。同时,要明确规定,除身体健康等特殊原因之外,教师原则上不得拒绝担任本科生导师。

  5.以权利和义务对师生双方进行动员和督促。在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过程中,导师一方面要将专业知识传授、课堂教育教学与教书育人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导师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思考、探究、创新的习惯,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抗压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意识等素养全面协调发展,努力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要将学生对导师工作开展情况的评价纳入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考核和导师的业绩任务考核进行综合评价,也要将导师对学生的评价纳入学生评奖、评优、推免等环节,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以权利和义务对师生双方进行约束和督促,提升双方参与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支持[J].教育发展研究,2023(03):1-8.

  [2]陈成涛,卞思摇.“三全育人”视域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22(06):64-66.

  [3]黄敏,肖仲喆.本科生导师制教育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0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