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职院校特色培训发展路径探索论文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职院校特色培训发展路径探索论文

1

2024-04-25 14:21:49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高职院校在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社会特色培训来体现。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与特色培训起步较晚,服务社会的相关体系未能完全建立起来,限制了高职院校高质量开展特色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能力。因此,文章以厘清高职院校发展特色培训的内涵为起点,梳理现阶段高职院校特色培训遇到的重要问题,最后基于三螺旋理论提出高职院校开展高质量特色培训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摘要]高职院校在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社会特色培训来体现。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与特色培训起步较晚,服务社会的相关体系未能完全建立起来,限制了高职院校高质量开展特色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能力。因此,文章以厘清高职院校发展特色培训的内涵为起点,梳理现阶段高职院校特色培训遇到的重要问题,最后基于三螺旋理论提出高职院校开展高质量特色培训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色培训,三螺旋理论

  引言:特色培训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通过特色培训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为地方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撑,也为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及区域影响力增强提供了助力,更为培训学员提高职业技能、岗位竞争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与特色培训起步较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体系不够完备,导致技能型人才培养还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限制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能力。因此,探究高职院校特色培训发展路径,助力区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很有必要。

  1高职院校开展特色培训的内涵

  高职院校在开展技能培训、人才服务等方面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1],其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发展与时代变迁,从最早的夜大模式到现在的网络教育培训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发展脉络,它们在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消除教育鸿沟、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新时代高职院校和社会大众要真正明白高职院校开展特色培训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高职院校开展特色培训的内涵可以从以下4个角度去理解。

  1.1特色培训是高职院校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无论其隶属关系如何,均存在于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区域,并在这个区域经济环境下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相融合,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2]。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三大职能,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校内全日制人才培养,更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丰富资源,面向市场拓宽自身办学领域,开展特色培训,助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这也是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从培训学员角度来看,很多学员都是企业的在职员工,通过特色培训,让他们走进校园、领略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有更多深层次的交流与互动,让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要求和企业需求,从而能够为全日制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助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打开校门,拥抱社会,不断更新办学思路和理念,切实从自身优势出发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通过开展特色培训项目,更好地诠释“社会服务”职能。

111.png

  1.2特色培训是高职院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与推动。目前,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特别是很多企业职工面临工学矛盾,因此各类短期技能培训应运而生,这是前期服务经济发展的缩影。高职院校通过举办多样化的社会培训活动,满足社会对于相应教育的需求,也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特色培训不断优化,新设备、新内容、新方法层出不穷,为企业职工高效、便捷地学习提供了便利,受到了大量企业的欢迎。

  1.3特色培训的开展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品牌形象

  特色培训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是高职院校对外办学,展示学校办学实力、文化底蕴的重要渠道。在开展特色培训过程中,招生宣传、新闻发布、讲师授课无一不体现了高职院校的整体形象和办学印记。继续教育学院是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本身并没有办学实体,仅是开展培训的一个归口管理部门,高职院校本身才是办学主体,特色培训的举办水平实质上体现了学校整体的办学实力,并且特色培训作为面向社会的“突出点”,也从侧面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同时会对学校的声誉和形象产生多样化的影响。

  2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特色培训面临的问题

  针对社会对于高等教育资源的旺盛需求,高职院校特色培训的开展普及率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相关需求。面对新时期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评价的要求,高职院校推进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要求,以及区域发展和周边企业及职工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开展特色培训的重要性、急切性,把握前瞻性,不畏挑战,持续深化转型,认真思考开展特色培训所面临的3个问题。

  2.1缺乏开展特色培训作为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清晰理念

  当前,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把全日制学历教育当作学校最重要的职能,对全日制学历教育各个方面都比较重视,对于服务社会的职能处于有认知但不重视的状态。高职院校对于开展特色培训工作在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作用上认识不足。质量和效益是反映学校内涵式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能给学校带来直接效益的社会培训,一直处于高职院校边缘位置,无论质量高低,似乎都没有对学校产生影响。在这种环境氛围下,继续教育学院作为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很难统筹学校各项优势资源开展特色培训,偶尔开展一次培训,也因体制机制不畅,在课程设计、师资分配、学员管理等方面面临困境,培训效果不甚理想。

  2.2缺少开展特色培训作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制度保障

  从教育行政角度来看,目前国家针对继续教育、社会培训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上级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评价中的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评价指标也不清晰。从近几年出台的政策来看,仅对继续教育、社会培训提供方向性指引,没有具体的政策性规定和指导意见。顶层设计缺失导致高职院校开展高质量特色培训具有不小的困难。从地方高职院校自身来看,因缺少法律法规的指导意见和评价指导体系,再加上地方高职院校缺乏开展特色培训的前瞻性,学校内相关特色培训制度、规定不健全,体系运行不畅。

  2.3开展的特色培训内容与企业员工实际工作连接性不强

  开展特色培训是为了更好地扩大受训学员的知识面,以及提高将理论转化为岗位技能的能力,以便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助力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但很多高职院校开展特色培训过程中,师资都是校内全日制教学的教师,他们专业理论素养较高,但是针对企业的具体需求,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的经验不足,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一般从节省精力的角度和思维惯性出发,直接复制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导致授课效果甚微,脱离了受训学员的工作实际,导致培训有效性严重不足。

  3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职院校特色培训发展路径

  三螺旋概念源于物学领域,后被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在三螺旋概念基础上提出了官、产、学三螺旋理论,即政府、企业与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内部创新制度环境的三大要素,它们根据市场要求而联结起来,形成了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的三螺旋关系,这就是三螺旋理论[3]。其核心价值在于形成了开放的思维分析方式,将不同价值体系的政府、产业和高校在同一个场域里进行连接,打破彼此之间的界限,寻求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的思想共识,终极目标在于宏观层次上的战略合作,从而形成育人的长效动力机制[4]。

  政府部门、高职院校、区域企业作为三螺旋理论的3个主体,实际上专注点都在于受训者,即参加培训的企业职工、待就业人员等。受训者是三方服务的核心,三方都希望能够有高质量的特色培训来提升受训者的综合素质,这就使得三方成为利益共同体,并在协同育人中发挥各自的优势,承担相应的责任,最终实现各自的目标,互利共赢。为此,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职院校特色培训要从政府部门、高职院校、区域企业3个层面出发,探索创新路径。

  3.1政府部门主导

  一是加强行政立法。通过大量研究发现,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立法不断推动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的发展。被称为“继续教育之乡”的英国出台了《继续教育与培训法案》,法国颁布了《职业继续教育法》,美国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颁布了《职业训练合作法案》,同时在政策激励、投入保障等多方面不断探索,持续推动高校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规范、有序、高效发展。他们的办学经验表明,通过立法能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责任,同时明确利益相关者所要承担的义务和权利,以法律制度的形式推动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的发展。

  二是相关行政部门设立特定项目助推特色培训项目的开展。在法律法规未完善的当下,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设立特定的培训项目,为高职院校和企业牵线搭桥,促成双方的紧密合作,推动校企在培训、科研等方面展开多层次交流。

  3.2高职院校主办

  一是高度重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必须受到职业院校的高度关注,唯有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力度,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5]。鉴于此,高职院校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努力钻研关于开展继续教育与特色培训的宏观政策,紧抓各级政府关于职业培训政策的落实,突出其重要地位,为充分履行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作出努力。

  二是完善校内培训机制。在政策上支持特色培训,特别是在职称晋升、工资级别、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提高教师参与特色培训的积极性。对现有培训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进一步促进特色培训活动的开展。学校在经费、师资、场地、设备等方面给予特色培训更多支持。

  三是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高质量的特色培训必定要满足企业需求,真正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培训服务[6],那么培训前期,高职院校培训部门就要真正了解企业需求,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根据调研情况为企业用工需求进行“人才画像”,强化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确定课程设计和授课教师的聘请等一系列准备流程,真正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

222.jpeg

  3.3区域企业主动

  一是企业要与高职院校联合设立各类研究中心或培训基地。根据笔者的调研结果来看,很多规模企业为了提高岗位员工快速入门的实效性,多采取在企业内部设置培训部门或者“企业大学”的形式对员工进行入岗培训,方式多种多样。但这种培训依然存在供需错位、效果不佳等问题,且没有专业学科理论的支持,培训效果仅能满足岗位的基本需求,对员工乃至企业的后续发展无法提供强劲的动力。因此,企业要与职业技能较高的高职院校合办研究中心或者培训基地,这样可以很好地弥补专业理论的欠缺,借助高职院校优质的资源,并结合企业自身的需求和特点,更好地推动自身快速发展与转型[7]。

  二是行业、企业牵头高职院校推进第三方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建立。高职院校要想持续推进继续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办学,特别是社会特色培训具有更加强烈的市场属性,而市场具有趋利性,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属性,很容易出现培训项目数量盲目增长、虚假宣传等问题,进一步导致培训质量下降,影响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因此,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行业、企业要与高职院校一起建立第三方培训质量评估机制,通过第三方评估单位对高职院校特色培训的课程设计、师资配备、服务水平、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确保高职院校特色培训高质量完成,同时也能促进高职院校不断建立与完善自身的培训评价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海平.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10):297-298.

  [2]冯志新,郭瑨,蔺月松.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工作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11):43-44.

  [3]徐曼,韦小婉.高校“双创”背景下新媒体助农策略研究: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为例[J].湖南包装,2022(4):32-34.

       [4]王福胜.三螺旋模式下高校继续教育协同治理机制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90-96.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3-06-08].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47348.htm?eqid=d232 c5b50000016c00000002646f111e.

  [6]张池.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2(9):117-120.

  [7]楼珺敏.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路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7(14):294,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