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的企业价值观转型与ESG框架融合研究论文

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的企业价值观转型与ESG框架融合研究论文

2

2024-04-25 14:12:21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不断推进和实施,企业价值观的转型已经成为实现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整合的关键。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出发,探讨在推进企业价值观转型过程中如何有效嵌入ESG因素,协助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本文首先探讨了企业价值观的演变路径,其次分析了企业价值观转型的驱动机制,最后提出了促进企业价值观转型与ESG框架融合的策略和建议。

  摘要: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不断推进和实施,企业价值观的转型已经成为实现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整合的关键。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出发,探讨在推进企业价值观转型过程中如何有效嵌入ESG因素,协助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本文首先探讨了企业价值观的演变路径,其次分析了企业价值观转型的驱动机制,最后提出了促进企业价值观转型与ESG框架融合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企业价值观转型,制度经济学,ESG,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过去,企业长期奉行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价值观,忽视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内外部影响,这已成为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CSR(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提出,强调了企业作为社会公民不可忽视的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计划首次明确提出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以下简称“ESG”)。ESG代表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和企业评价工具,它关注企业在环境、社会、治理方面的绩效,包括环境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和谐、企业的利益等相关方面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共同成长以及企业内部不同主体之间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治理结构。推动ESG理念的实践被视为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很多国家已经逐步从道德倡导阶段发展到了制定一系列制度并落实的阶段。促进企业价值观的转型,一方面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入手,推动企业在目标设计中融入多元利益相关方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围绕ESG体系的构建,包括ESG融入中国情境的理论框架及发展方向[1]、ESG评价体系[2]、ESG金融体系[3]、ESG治理与信息披露等。尽管如此,现有研究往往忽视价值观这一核心内在动力,且较少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探讨企业价值观演变的内在机制,因而未能提供一个系统的转型路径。

  本文旨在借助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深入分析和解释影响企业价值观演变的动力机制,揭示企业价值观内在机理,以推动我国企业在市场环境下从传统股东利益最大化价值观向以ESG为核心的深层转型。ESG理念强调环境、社会和经济协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儒家“仁义”等思想高度契合。本文将通过挖掘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中华传统思想根源,探讨其在构建我国企业价值观转型中的独特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企业识别内部驱动因素和制定转型路径,也能为政府和监管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价值观

  新制度经济学下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的内涵不仅仅是正式的法律法规,还包括非正式的传统、习俗和道德规范。这些制度要素通过塑造个人和组织的成本——收益结构,影响其经济行为。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和演变,是在这些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企业价值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反映了社会的期望和要求,与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紧密相关。作为市场经济的关键参与者和社会关系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内外部价值观的引领下,通过各种互动和合作手段来达成经济目标。

  二、企业价值观的演变路径

  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制度及其变迁可对市场和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对塑造企业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深入理解企业价值观的转变,本文通过分析企业所处的内部和外部制度环境,探究这些制度如何影响企业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企业价值观的演化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一)传统阶段

  企业价值观以家族和地缘关系为核心,强调社会联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如家族企业中的血缘纽带,以及传统行业中师徒制度的文化特征。

  (二)转型阶段

  随着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到来,企业价值观开始向产权制度为主导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大规模生产和资本需求,现代企业制度应运而生。公司制产权制度强调对股东利益的保护,并使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和社会普遍认知,这一制度变革不仅激发了公众创建公司和投资的热情,而且促进了社会资本的集中,从而有效推动了公司规模持续扩张的进程。在这一背景下,财务资本成为企业的关键性资源,这种制度虽然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的积极性,但也催生了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由此导致不顾社会利益而片面追求个人或者企业利益,以及过分重视金钱的负面效应。例如,企业奉行的“股东利益至上”,由于其忽视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不仅会造成企业内部股东-管理层-员工的关系失调,甚至对立,也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社会贫富分化和矛盾。这种“股东利益至上”的公司治理理念影响了一大批公司,正是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使过去一些企业过分追求经济价值,却忽略了本身作为社会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投入被认为是一种纯利他的行为,甚至出现基于自身利益做出具有负外部效应的决策,也引发了一些长期性的社会问题。

111.jpeg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与演进受到财产公有制度的主导影响,展现出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路径。国有企业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和运营者,其价值观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效益的追求,而是融入更为广泛的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与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主导的企业价值观相比,国有企业的价值观更加强调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反映出一种深植于公益属性的价值导向。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地位的日益凸显,企业价值观的演化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部分企业开始更加重视股东回报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这一变化标志着我国企业价值观正逐渐融入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治理理念,同时也在不断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企业价值观。

  (三)现代阶段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对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关注日益增强,现代企业价值观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地转型。ESG作为新兴的企业价值观框架,逐渐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这一转型不仅反映了社会对企业角色认知的变化,也是对传统以私有产权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的补充和完善。在ESG框架下,企业不再仅仅关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开始重视其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内部治理上的表现。这一转变意味着企业需要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考虑其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其治理结构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联合国全球契约计划在2004年提出的ESG概念,以及2005年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的发布,标志着ESG从道德倡导向实践转变的开始。这些原则和概念的提出不仅推动了企业在自愿基础上提高透明度和责任感,也促使资本市场开始关注企业的ESG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估企业长期价值的重要因素。

  现代企业价值观的这种转型展现了企业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和共同进化的关系。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其社会影响和环境责任,这种价值观的变革不仅有助于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也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企业价值观转型的驱动机制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企业价值观的演变路径分析,企业价值观的转型是一个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过程,可以将其驱动机制分为外生性强制制度和内生性诱致制度,这两者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政府路径、市场路径和文化路径。

  (一)政府路径的外生性强制制度

  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者,通过立法、政策制定和监管等手段,对企业价值观的转型产生直接影响。例如,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企业在运营中考虑环境影响,促使企业将环境保护纳入其核心价值观。同样,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强调也推动企业重视诚信经营、公平竞争和社会贡献。

  (二)市场路径的内生性诱致制度

  市场本身的竞争机制和利益驱动作为内生性力量,促使企业不断调整和优化其价值观,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创新、效益和客户满意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随着消费者和投资者对企业的ESG表现日益关注,企业被激励在产品和服务开发中更加注重环境和社会因素,将ESG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三)文化路径的内生性诱致制度

  企业价值观的转型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文化的演进,公众对企业的期望也在变化。企业需要适应这些文化变迁,将社会责任、多元化和包容性等文化价值融入其价值观中。这种转型往往是由企业内部人员的价值观变化推动的,他们受到外部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在企业内部推动价值观的更新。

  这三大驱动机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政府政策可以改变市场信号,从而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市场的变化也会影响企业的内部文化和价值观。这些机制通过不同的层面和渠道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企业价值观从单一的经济利益驱动向着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良好治理等多元利益驱动转型。

  四、促进企业价值观转型与ESG框架融合的策略建议

  ESG实践正在逐步发展,但融入企业经营的过程还面临诸多挑战。当前,企业对ESG的关注和理解往往局限于对政策的反应,对ESG的深入理解和自主实践尚需提升。这种认知不足或误解可能会削弱实施ESG的内在动力,导致企业采取被动的“无为”态度或仅为满足监管要求而采取表面的“有为”措施,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实践偏离ESG的本意。同时,市场和文化机制在推动ESG理念的广泛接受和实践方面尚显不足,目前主要是上市公司、国有企业以及受政策驱动的企业在采取相关措施,ESG的实践和理念尚未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得到充分地普及和融合。为了推动企业价值观转型,促进企业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构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共建机制:对话协作推进ESG目标

  企业可以采取综合性的共建机制,鼓励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居民和政府代表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和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定期安排对话,各方就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的相关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并共同实施行动计划。利用数字化工具,利益相关者能够即时获取和监控ESG目标的进展。这种合作机制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响应社会的期待,培养共同的责任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

  (二)建立中国特色的可持续企业发展模式:融合中华智慧与环境社会治理

  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企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智慧与环境、社会及治理(ESG)原则的融合显得尤为关键。此种融合意味着将千年的文化智慧注入现代企业治理之中,旨在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性。这不仅要求企业在战略层面上重新塑造其价值观,而且还要求在具体实践中落实这些价值观念。企业家在这一过程中既是传统价值的传承者,吸收并体现这些价值观,又是变革的推动者,将这些理念转化为战略并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

  政府的角色在于积极引导和激励企业家,将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例如“天人合一”的环境观、“仁义道德”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和而不同”的多元包容性原则融入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之中。这些传统理念与ESG的核心原则相互辅助,为企业提供了一套全面的行为准则。企业家通过制定策略、指导员工行为、推广教育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塑造企业文化、示范实践,来持续推进改革,并引导员工理解和实践这些价值观。

  通过文化的引领和ESG原则的整合,企业形成了一种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动力。这种动力不仅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而且适应了全球化的商业环境和现代社会责任的要求。

322.jpeg

  (三)推动融入ESG的教育培训:塑造青年人社会责任感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为了推动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机构和企业承担着将ESG原则整合进其教学、培训体系的重要责任,这对于塑造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至关重要。作为未来职场的中坚力量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青年人对ESG理念的认同与实践,将对他们的职业选择、消费行为乃至社会参与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将ESG的相关知识和价值观纳入大学课程和企业培训体系,教育不仅能够激发青年人的责任意识,还能够推动他们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青年人形成全面的世界观,理解并参与到解决全球性挑战中来,如气候变化、社会公正和企业道德。

  随着青年人对ESG原则的重视程度加深,他们将成为推动企业向更高ESG标准转型的力量。消费者对ESG表现良好的企业的偏好,将驱使企业更加关注其在环境保护、社会贡献和透明治理方面的实践,以满足市场需求,并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因此,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业培训纳入ESG教育不仅是对教育的提升,也是促进企业和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教育机构和培训部门应当认识到这一战略重要性,并采取具体行动,如修订教学大纲、开设专门课程、举办研讨会和推动实践项目等,以此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深厚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未来领袖。

  

参考文献

  [1]张蒽,蔡纪雯.ESG体系在中国发展情境下的嵌入机制与建设路径[J].东南学术,2023(1):182-194.

  [2]刘璐,吁文涛.企业ESG评价和传统信用评级体系比较研究[J].新金融,2021(4):59-64.

  [3]操群,许骞.金融“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体系构建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9(4):9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