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优化问题设计让教学凸显实效论文

优化问题设计让教学凸显实效论文

3

2024-05-03 12:46:47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优质、高效的数学问题,可以为学生指引思考的方向,直击知识的本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学习数学奠定基础。文章对如何优化问题设计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教师提供参考。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优质、高效的数学问题,可以为学生指引思考的方向,直击知识的本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学习数学奠定基础。文章对如何优化问题设计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设计,课堂教学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问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有效的推动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鉴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数学问题的逻辑性,教师不难发现,小学生的直观思维常成为其学习数学知识的阻碍。由此,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的思维劣势进行转化,使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的思考,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并在探索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对此,教师在展开数学教学时,应注重问题的设计,充分发挥问题的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学生的学习情况等优化自己的问题设计,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所学知识,建构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设置趣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动力。教师应以强有力的手段,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维持。问题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很多时候学生会抵触它,对解决问题很被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将数学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联系在一起,使数学问题变得不再乏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小故事的引入能使数学课堂变得充满趣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觉地思考、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1]。

  例如,在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应认识到,想要让学生轻松掌握乘法知识,不仅要通过有效的练习,还要帮助学生以有趣的形式,接触乘法知识,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更深刻的印象[2]。基于此,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摆脱枯燥的学习方法,教师便设计了一道有趣的数学练习:“古时候有一位伙计,他做的饼非常出名,有一天一位邻居来到他家,买了11块饼,第二天又买了第一天的2倍,你们知道他一共买了多少饼吗?”学生想到第二天邻居买饼的数量是第一天的2倍,可以列出算式“11×2=22”,也就是第二天买了22块饼,也就是一共买了11+22,即33块饼。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后非常开心,而且非常主动地去思考分析。于是,教师继续从小故事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继续出练习题。学生也从中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大胆创新,将一些练习题整合进有趣的故事中,使练习不再枯燥无趣,让学生更乐于思考计算,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11.png

  二、设置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学科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很大联系。它源自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教师应意识到这一点,帮助学生将数学学习平台拓展至生活中,使学生从生活角度,对数学展开学习。由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按照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为学生量身定做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课堂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重要价值,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2]。对此,教师可以联系具体知识,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将问题生活化,使学生的思考更顺畅。

  例如,在讲解“年、月、日”相关知识时,由于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较弱,因此,教师要抓住各个概念的关键点,借助学生对日常生活的了解,在课堂上融入生活元素,使学生对这几个数学概念有更清晰的理解。基于此,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联想生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思考问题。比如,教师向学生提问:“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又有几天?每个月的天数都是固定的吗?”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分析思考,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几本不同年份的日历。学生对这些事物很熟悉,都主动参与其中。很快学生就给出答案:“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一定的,有30天的也有31天的,还有一个二月份是28天的。”这时,又有学生说:“我这个日历上的二月份是29天的。而且这几本日历中,就这一本2012年的二月份是29天,其他年份的日历中二月份都是28天。”于是,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出示了2000年到2020年的日历,让学生观察,从中寻找规律。学生经过观察发现除了二月份,其他月份的天数都是固定的,而二月份在这10年里大部分年份是28天,少数情况是29天的,且每四年有一次29天。学生就这样自主探究,很好地探寻了生活中的规律。随后,还有学生想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四年过一次生日的朋友,并计算出他下一次过生日的年份,非常有成就感。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入手,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并借助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让学生探究,帮助学生整理了思路,探寻了生活中的规律,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三、设计发散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是在不断发展的,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发挥数学教学的价值与作用。基于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生成。而问题是教师常用的手段之一,也是引导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3]。数学问题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还要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由此,想要发挥数学问题的引导作用,实现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就要注重课堂问题的设计,以恰当的提问时机、丰富的问题内容、多样化的提问形式,创造问题价值,凸显问题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一题多解式数学问题,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多方法解题,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相关知识时,学生需要通过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尝试分析,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中习题的解决,而应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思维走向做出提示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活跃与发散。对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便设计了这样的数学问题:“某学校食堂买进了一批面粉和大米共160千克,其中面粉是大米的3倍,那么购进的大米和面粉各多少?”学生也开始了思考,很快便有学生想到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并设大米购进了x千克,面粉购进了3x千克,并列出方程3x+x=160,进而解出x=40,所以大米购进了40千克,面粉购进了40×3=120(千克)。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这一结果给予了肯定,并向学生提问:“如果不用方程的方法,你还有别的解题思路吗?”学生在教师问题的推动下主动思考,很快便有了自己的思路。学生想到面粉是大米的3倍,这样就是把160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大米占了1份,面粉占了3份,于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列出算式:160÷4=40,40×3=120(千克)。学生就这样多方法思考这一问题,无形中锻炼了发散思维。

  在这一数学教学案例中,教师设计了一题多解问题,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便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与提升。

222.jpeg

  四、设计层次性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优质的数学课堂不仅离不开有效的课堂环节设计,更离不开问题的牵引与启发[4]。同时,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为学生营造思考氛围,令学生渐入思考“佳境”。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不断的发展中,但他们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效的问题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能够很好地指引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优质、高效的数学问题,能够使整个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和问题的实效性,在设计问题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些层次性问题,将问题的难度逐层提升,让学生的思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让学生的思维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知识时,为了达到让学生循序渐进接受知识、逐层消化所学知识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几个问题,以帮助学生一步步地探知和挖掘圆柱的内在,从而更好地掌握圆柱体积的知识。首先,教师给出了一个问题:“圆柱的底面半径长为2厘米,高3厘米,这一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分别是多少?”这一问题在于让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之后,教师又设计了一个问题:“有一根圆柱形木料长2米,被平均锯成两小段后,表面积增加了20平方米,原圆柱的体积是多少?”这一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对基本公式的运用,还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随后,教师又设计了一些拓展性问题:“现将一个圆柱体垂直于直径切开,它的表面积增加了40平方米,那么它的侧面积是多少?”这一问题相较于前两个问题难度有所增加,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三个问题的难度逐渐提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不断发展。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为学生设计层次性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样循序渐进的提问,顺应学情,有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五、设计探究问题,促使学生有效探究

  小学数学作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更应重视探究性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5]。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更好地内化新知。问题的设置,能够有效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以调动学生的探究欲,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圆”的知识时,学生对圆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对圆的内在特征较为陌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热情,教师便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画面:草地上有一头牛被拴在一个木桩上。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你看到这一画面想问什么?”有学生说:“这头牛转一圈的路程是多少?”“这头牛最大可以吃多大面积的草呢?”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数学中圆周长与圆面积的问题。学生也都非常主动地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有学生通过观察图像,意识到圆的面积与周长肯定与半径有关系,因为绳子恰好代表着圆的半径,它直接影响圆的大小。随后,学生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

  可见,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从具体学情出发,为学生设计一些探究性数学问题,能让学生更主动地探究思考,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发展。

  六、结束语

  总之,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发挥关键的作用,让课堂教学更有实效。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它为推动学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对问题的积极运用,也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令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思考中,实现对数学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能够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游刃有余”。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升,教师更应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问题的引导作用,注重问题的优化设计,为学生搭建好进一步发展的平台,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赖跃平.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法的探索[J].考试周刊,2022(29):76-79.

  [2]许安娜.问题化教学,让小学数学课堂更高效[J].文理导航,2022,456(8):40-42.

  [3]王芳.“问题化”改造,推促学生数学“深度学习”[J].数学教学通讯,2022(25):36-37.

  [4]姚国华.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析[J].考试周刊,2023(47):72-75.

  [5]程金晶.问题引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3(3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