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以“趣”为引古文不“古”――小学文言文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研讨论文

以“趣”为引古文不“古”――小学文言文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研讨论文

4

2024-05-03 12:20:27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老大难”问题,而以“趣”为引的教学策略在优化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方面有极大优势。文章基于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难点及以“趣”为引教学的优势,以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为例,研讨小学语文文言文文本解读思路与教学策略。文章指出,教师应先从背景与内容两个角度切入,全面解读文言文文本,再借助“温故”“诵读”“想象”等方法,加强趣味教学。

  摘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老大难”问题,而以“趣”为引的教学策略在优化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方面有极大优势。文章基于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难点及以“趣”为引教学的优势,以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为例,研讨小学语文文言文文本解读思路与教学策略。文章指出,教师应先从背景与内容两个角度切入,全面解读文言文文本,再借助“温故”“诵读”“想象”等方法,加强趣味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趣味实践

  文言文既有语言学习价值,又蕴含丰富哲理。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对文言文的文本解读,把握其教学策略,以便在最大限度上发挥文言文的教学价值,使学生爱读、会读文言文,受益终生。

  一、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难点

  (一)学生方面

  文言文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多种文体,具有一定复杂性,这使文言文不易被小学生读懂、理解,甚至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方面的难点集中在阅读兴趣与能力上[1]。就目前的调查结果来说,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另外一部分学生虽然喜欢探究文言文,但因阅读方法、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很难真正理解其内涵。

  (二)教师方面

  教师方面的难点主要在文言文认知难度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上。小学阶段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善于阅读与想象现代白话文,鲜有充足的文言文语言积累。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学生存在读不懂字词、不理解古今异义字、断句不当等现象。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但不能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点,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便是最大的困惑。此外,为使学生学好文言文,部分教师逐字逐句地给学生讲解文本内容,使学生的认知碎片化,不能全面而系统地把握文字承载的情感内涵。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难点。

333.jpeg

  二、以“趣”为引的文言文教学优势

  教师以“趣”为引开展文言文教学,能够使学生由兴趣出发,逐步加强对文本内容的探究,并从中不断感受情趣、乐趣、意趣、妙趣,有效保持学生文言文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2]。

  再者,“趣”也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的“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的教学要求。以“趣”为引,可使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难度有效降低,趣味性大大增强,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展开探究,为教师讲解学法、优化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三、文本解读案例——《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背景解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描写了七岁孩童王戎准确判断道旁之李为苦李的一个故事。王戎,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聪慧过人,自少神采秀美,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于世,同时也追名逐利,几经宦海浮沉。

  (二)内容解读

  了解文本背景后,教师可将文本解读重点转移到内容方面。《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如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全文共四句,行文简练,结构完整,描写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而依据故事发生逻辑,可将全文概括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起因,即文本第一句。作者通过短短十个字将故事背景交代清楚,是对后续“诸小儿竞相折枝摘李”与“王戎不取道旁李”情节的有效铺垫。

  第二部分:经过,即文本第二句、第三句。第二句“诸儿竞走取之”与“唯戎不动”形成鲜明对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一个“唯”字作强调,突出了王戎的冷静过人,衬托了其超群智慧。第三句王戎与诸小儿的对话,也将整个故事推向高潮,一句“此必苦李”,一个“必”字,充分体现王戎对自身判断的自信,也反映了他“自幼聪慧”的特点。

  第三部分:结局,即文本第四句,也是最后一句,可从语法角度切入解读。“取之,信然”。作者省略了称谓“诸小儿”,使行文更加简洁,故事也顺势走向结局——“道旁李果然是苦的”。王戎的推理和猜测得到了验证,更加证明他的聪慧过人。

  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解读文本。

  语言角度:文中第二句写“唯戎不动”,王戎真的丝毫未动吗?

  人物角度:文中王戎年方七岁,便已展现自己过人的智慧,这样的智慧在他之后的成长过程中依然存在吗?他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的?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越多元、细致、深刻,越能在课堂上全面地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深度探究、理解和掌握文本内容,获得有益于终生发展的启示。

  四、以“趣”为引的文言文教学策略——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

  (一)温故:调动学趣

  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温故知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教师可在讲解新课时整合旧的课程,引导学生迁移已有认知理解新的内容。而这对学生来说,也是调动其学趣的关键一环。学生不断发现新课与旧识之间的联系,在看似毫不相干的文本中找到相关性,学习兴趣能够大幅提升。因此,教师应养成“温故”教学习惯,善用先前课程内容。

  《王戎不取道旁李》主要描写了王戎作为一个聪慧小儿不盲目摘取道旁李的故事,而在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中也有一篇关于聪慧小儿的故事——《司马光》,教师可以将它充分利用起来。

  第一步,教师可提问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你们读过描写聪慧小儿的文言文故事吗?谁还记得它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回顾《司马光》一课,复述其主人公为救朋友机智“持石击瓮”的故事。此后,学生自然地在“聪慧的司马光”与新课之间展开联想,猜测新课可能是与“聪慧的王戎”相关,学趣随之增加。

  第二步,教师可引导学生温习文言句式“……之”。“之”“乎”“者”“也”是文言文最常用的语气助词。

  《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不过寥寥百字,“之”便出现了三次,且指代对象有所差异。为使学生准确理解,教师可借用《司马光》中“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一句。此句中,“之”为代词,代指“瓮”。学生就此回顾“之”在文言文中的含义与用途判断方法,对“之乎者也”产生更高兴趣。这有利于学生对《王戎不取道旁李》中“诸儿竞走取之”等句的学习和分析。

  (二)诵读:品味情趣

  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设置诵读环节,鼓励学生将文本读出声音。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读顺文本,确定字词读音。教师首先可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提示学生通过查字典、看注释等方式确定文本个别生字、生词的读音,将文本读通顺[4]。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多音字。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折”为多音字,文中读音为二声。教师可以通过PPT讲解它在不同读音下的含义,帮助学生消除字词认知障碍,并使学生在对比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第二步,训练节奏,找准停顿。文言文有独特的语言节奏,这也要求学生在诵读时要注意语言节奏,找准停顿。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按照自身习惯诵读文言文,观察和记录其停顿问题,再播放文言文诵读示范音频,督促学生一边聆听,一边用铅笔在教材文本上画出停顿标记。学生完成标记后,教师可再次鼓励学生诵读,使学生感受两次诵读语言节奏的不同。若还有学生诵读节奏不当,教师可以通过PPT强化指导。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一句停顿较为复杂,易使学生产生疑惑。教师可通过PPT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对应标记调整诵读:“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学生在教师连续点拨下不断减少诵读问题,更准确地把握文本停顿与节奏,从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情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古人吟咏文章,“摇头晃脑”地诵读。学生随着文本语言节奏慢慢晃动身体,使诵读不再单调,更见情趣。

  (三)想象:增加乐趣

  想象故事发展趋势,想象作者留白内容,不仅是提高学习趣味性的手段,还是使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及其内涵的关键一环。文言文语言简洁,为读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展开想象。

  《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诸儿竞走取之”“取之,信然”等句,在不同程度上留下了想象空间。教师可结合各句特点,对学生想象加以引导,具体如下:

  引导语1:文中所写的“诸儿竞走取之”,是一种怎样的场面?请大胆想象一下,并用自己的语言展开描述。

  引导语2:“诸小儿”把李子摘下来尝一尝,果然如王戎所说,是苦的。这时候,他们会说什么?王戎又会有怎样的反应?请想一想,说一说。

  引导语3:文中还有其他留白之处,你们发现了吗?请结合其他引发联想的语句,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重点围绕“引导语1”以及“引导语2”展开想象,描述脑海中的画面,如:“‘诸小儿’争先恐后地跑到李子树旁边,有的蹦起来摘李子,有的分工合作,一个人把着树枝,一个人摘,一个人用双手捧着李子。”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想象和描述“引导语1”“引导语2”内容基础上增加动作表演,并在“引导语3”提示下,自觉扩大想象空间。于是,文本语言、脑海画面、表演场景相互呼应,课堂乐趣无穷,教学质量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四)思辨:领悟意趣

  通过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实践可知,思考是学生从“读不懂”到“独立读懂”文言文的重要过程,是学生文言文阅读思维从无到有的必然途径。那么,如何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思考?教师可设计思辨性互动过程。在思辨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讨论文本内涵或人物形象多面性[5]。

  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着重体现了王戎良好的思考习惯和聪慧,但王戎形象并不局限于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课外资料(见表1),并引导学生:“阅读课件资料,分析文中所体现的王戎形象,说一说王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111.jpg

  学生分别提出自身观点后,不同意见也便产生了。教师可继续组织“评价王戎”话题讨论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解释自身想法。学生思辨由此深入,体会文字的力量,更全面地认识主人公王戎,也更深层次地领悟文言文意趣。

  (五)延伸:提升妙趣

  思辨之外,教师还可以从延伸层面向学生提供文言文拓展学习资料。在学生学有余力时,教师可以向学生适当提供课外其他文言文学习资料,支持他们自主延伸,使他们在选择性课外自主阅读中,提升文言文学习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推荐《世说新语》一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篇或多篇文言文进行阅读,并建议学生将所读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文中内容,评价主人公。学生阅读选择可能截然不同,进而在分享时,学生各有新的思考和感受。

  五、结束语

  总之,以“趣”为引,是使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顺利开展、提质增效的基本保障。小学语文教师应正视文言文教学难点,完善教学策略,为学生构建趣味、生动、活泼的课堂,让学生持续体会文言文的学趣、情趣、乐趣、意趣与妙趣。

  


参考文献

  [1]朱学勤.以“趣”为经以“读”为纬: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J].七彩语文,2022(48):65-67.

  [2]林雪.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难点以及优化方法[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5):155-157.

  [3]印斐.助力阅读兴趣,品悟文言魅力:统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J].安徽教育科研,2022(19):116-118.

  [4]刘玉萍.谈立足小学语文课堂加强文言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22(15):116-118.

  [5]燕芸.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界,2023(34):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