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音乐可视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论文

“音乐可视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论文

3

2024-05-03 12:04:20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音乐具有有声无形的特点。基于音乐学科特点,教师可以应用“音乐可视化”的方式实施教学,让学生在与旋律线条、肢体律动、图片等“互动”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音乐学习内容,增强音乐学习兴趣。

  摘要:音乐具有有声无形的特点。基于音乐学科特点,教师可以应用“音乐可视化”的方式实施教学,让学生在与旋律线条、肢体律动、图片等“互动”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音乐学习内容,增强音乐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可视化,应用策略

  “音乐可视化”是以音乐知识可视化为基本路径,以音乐为核心,以视觉为载体,运用旋律线条、图形、肢体动作、影像等视觉化、具体化地呈现音乐要素、音乐情绪、音乐场景等,促使学生形象、直观地建构音乐认知,发展艺术核心素养[1]。

  音乐具有有声无形的特点,需要学生发挥抽象思维作用进行聆听、欣赏、演唱……然而,小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他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容易遇到诸多的问题,导致音乐学习效果不佳。“音乐可视化”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可以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形象思维作用,辅助学生感知、理解、掌握音乐内容,同时潜移默化地发展艺术核心素养,切实增强音乐学习效果。

  一、欣赏的“音乐可视化”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音乐课程内容划分为四大领域,欣赏是其中之一。在欣赏领域,学生要欣赏音乐的情绪情感、表现要素、体裁形式、风格流派。这些内容具有抽象性、复杂性,是学生的一大学习难点。在实施音乐欣赏教学时,教师可以应用“音乐可视化”来辅助学生欣赏音乐。在应用“音乐可视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音乐欣赏教学需要,采用边听边画、边听边动、视听结合等形式辅助学生进行感性体验;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体验,产生情感共鸣;或在旋律线、图谱、体态律动等辅助下,助力学生建立良好的音乐感知。

  例如,《春天音乐会》是一首曲调欢乐、活泼的儿童歌曲,采用四二拍、一段体结构,借助拟人手法将春雨、春风、春雷、春水比作会唱歌、会弹琴、会打鼓、会鼓掌的人,将春笋比作指挥家。整首乐曲还巧妙地融入了休止符、象声词,生动、形象地演奏出了一曲“春天交响曲”。为了使学生积极地欣赏这首“春天的交响曲”,教师以乐曲中的春雨、春风、春雷、春水为切入点,制作PPT。在PPT中,教师呈现春雨、春风、春雷、春水等自然界中的事物,同时插入相关的声音。同时,教师还利用线条、排列距离的变化来展现节奏变化。如此制作出的PPT直观地再现出了乐曲中的场景、力度变化和节奏变化,为学生提供了“可视化”机会。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的过程中,教师以欣赏场景、力度、节奏为着眼点,在电子白板上播放相关的PPT。大部分学生会将注意力集中在PPT上,认真观看,视听结合,建构良好认知。受到场景美、旋律美、力度美的熏陶,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发展审美感知素养。

222.jpeg

  二、表现的“音乐可视化”

  表现是音乐课程的四大领域之一,包括声乐表演、演奏、综合性表演。这三项活动本身就具有“音乐可视化”的特点,便于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由此建立深刻的认知,同时潜移默化地发展艺术表现素养和创意实践素养,切实增强音乐学习效果[2]。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体验声乐表演活动、演奏活动、综合性表演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助力学生增强活动体验效果。

  以《彼得与狼》为例,这首乐曲中的每一个角色都由乐队中的不同乐器来扮演,极具特色。为了使学生积极地体验综合性表演,教师在借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彼得与狼》和音符动画版《彼得与狼》制作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图片、声音等制作课件,“可视化”地展现每个主题及其出场顺序、主奏乐器、旋律、节奏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需要播放课件,将学生带入具体的场景中,同时辅助学生直观地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等。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与小组成员化身为不同的角色,并一起依据乐曲场景、旋律、节奏等编创舞蹈动作。编创舞蹈动作的过程正是学生“可视化”地展现乐曲的过程。

  三、创造的“音乐可视化”

  创造是音乐课程内容的四大领域之一,是学生借助打击乐器、即兴表演等形式展现乐曲旋律、节奏、情绪情感等的途径[3]。与音乐表现一样,音乐创造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音乐可视化”形式。同样,在实施音乐创造教学时,教师要依据教学需要,利用“音乐可视化”形式来辅助学生探索声音特点、品味情绪情感等,并以此为基础,鼓励学生打击器乐或即兴表演,“可视化”地表现具体场景、事件等,促使他们强化音乐认知,同时提升创意实践能力。

  例如,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发放三角铁、串铃、木鱼、沙锤,鼓励他们自主演奏,同时对比声音的长短高低、强弱变化。为了使学生增强器乐演奏、聆听效果,教师为他们发放“打击器乐声音对比表”(如表1所示)。在表1的辅助下,大部分学生会在打击、聆听、对比的过程中进行想象,把握不同器乐的声音特点,用不同的声音图示来展现声音特点,实现声音特点“可视化”。

111.jpg

  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教师搭建舞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打击器乐声音对比表”,并引导其他学生对比自己的“打击器乐声音对比表”中的声音图示,发现不同之处,提出个性看法,由此碰撞出思维火花,达成统一认知。基于学生的良好认知,教师组织音乐创作活动,鼓励学生依据不同打击器乐的声音特点来选择、合作打击器乐,演奏出动人的乐章。

  四、联系的“音乐可视化”

  联系是音乐课程的重要领域,是指音乐与相关文化之间的联系,承载着培养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重任[4]。社会生活及其他学科中都有很多辅助学生学习音乐的“工具”,蕴含着诸多可视化资源。因此,教师要在实施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把握音乐学科与社会生活、美术、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选取适合的可视化资源引导学生学习音乐。

  以《让我们荡起双桨》为例,在引导学生学习乐曲中的二声部合唱部分时,教师弹奏钢琴,演绎低声部旋律。与此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认真聆听,感受低声部的旋律走向,并在纸张上画出旋律线。学生迁移已有认知,边聆听边想象,在纸张上画出一条条波浪线。基于学生的绘画作品,教师重点讲解“波浪形进行”旋律线条,助力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观察彼此绘画的作品,根据旋律线条的走向用“lu”来模唱低声部旋律,进一步地强化已有认知。接着,教师继续采用这种“音乐可视化”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高声部旋律。然后,教师弹奏钢琴,弹奏出整首乐曲的旋律,鼓励学生边聆听边绘画,用恰当的旋律线条来展示乐曲的旋律走向。在演奏结束后,教师随机选择几名学生代表,鼓励他们依据自己绘制出的旋律线条,边哼唱边舞动手臂,直观地演绎旋律走向。在此过程中,教师结合视觉和听觉,了解学生代表的乐曲旋律感知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最后,教师鼓励各组成员通力合作,边聆听乐曲,边用“人形波浪”舞蹈来展现乐曲旋律[5]。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应用“音乐可视化”实施音乐教学,不仅可以扭转传统的音乐教学局面,使音乐教学更加契合学生的发展特点,还可以切实地降低音乐学习难度,调动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应在把握音乐学科特点和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将“音乐可视化”作为音乐教学的助力,将“音乐可视化”灵活地应用于音乐课程的四大领域中,促进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华翌.多觉联动,教学可视:小学音乐“可视化”教学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35):173-175.

  [2]罗润菡.“音乐可视化”在小学音乐课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3.

  [3]葛燕.运用可视化教学,构建高质量音乐课堂[J].教育界,2022(31):29-31.

  [4]金文萱.体态律动与“可视化”相结合下的小学音乐课堂策略研究[J].喜剧世界,2021(11):84-85.

  [5]汪华翌.多觉联动,教学可视:小学音乐“可视化”教学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35):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