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探索论文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探索论文

1

2024-04-25 13:37:14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趣味性教学就是通过教学过程中趣味元素的融入或趣味环节的设计来实现教学整体趣味性的提升。“双减”的本质是“减负增质提效”,其根本目标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提升,那么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情感、学习方法就非常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具备了浓厚的数学探究兴趣,自然会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收获较好的学习效果,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趣味性教学模式是落实“双减”理念的重要方式。基于此,文章对“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进行了探索。

  摘要:趣味性教学就是通过教学过程中趣味元素的融入或趣味环节的设计来实现教学整体趣味性的提升。“双减”的本质是“减负增质提效”,其根本目标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提升,那么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情感、学习方法就非常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具备了浓厚的数学探究兴趣,自然会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收获较好的学习效果,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趣味性教学模式是落实“双减”理念的重要方式。基于此,文章对“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双减”;趣味性教学;减负增效;高效课堂

  随着“双减”的落地,各中小学校均致力于减轻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业压力和校外补习压力,且各个学科教师都非常关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与创新性[1]。课堂是学生探讨数学知识及数学思想的重要阵地,学生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探究、推导、运用的整个过程,且要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情感品质与学科素养。因而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方法非常重要。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多措并举,创设趣味十足的数学教学活动[2]。

  一、“双减”背景下趣味性教学方法的意义分析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趣味性教学模式下,学生会由传统教学模式下“要我学”的状态转化为现代教育理念下“我要学”的状态,会自主推导抽象性非常强的数学概念、公式及性质定理,并自主分析、解答数学问题[3]。以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手工操作活动为例,教师会给学生创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借助剪刀、纸张、测量工具及其他工具等展开观察、分析、猜想、验证、推理及判断和总结。当抽象性的数学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形、数据和数量关系,学生就会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内容与数学思想,并深刻感知到数学世界的无穷奥妙。此外,趣味性教学模式下,学生活跃的思维状态以及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会充分表现出来;教师的表扬与肯定又会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形成数学探究的正循环。

  (二)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趣味性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探究的内在潜力会被充分激发出来,进而会逐步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如学生会在课前加强自主探究,包括阅读教材语言内容以及导学案,观看教师所设计和推荐的微视频,而且会在此基础上自主分析数学概念的含义,自主探究数学公式和定理的应用方法,自主推理数量关系。数学探究是思维的体操,当学生在数学自主探究活动中形成了类比迁移、转化、分类讨论、对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掌握了问题倒推法、关键信息推理法等解题方法,那么他们的数学探究能力就会获得有效提升。大多数学生乐于将自己构建的知识内容分享给他人,因而学生会在课堂上与小伙伴以及教师展开有效的互动,分享某一问题的解答方法,分享自己对某一数学公式的理解和认识等,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有助于落实“双减”理念

  “双减”的本质是“减负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4]。趣味性教学模式下,学生会在兴趣的驱使下加强数学探究与练习,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品质,培养数感、运算能力、空间思维观念以及抽象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当学生形成了浓厚的数学兴趣,并具备了较强的数学能力,那么他们就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进而落实“双减”的“减负增效”理念。

360截图20230321163045713.jpg

  二、“双减”背景下趣味性教学方法的应用探究

  (一)趣味性导入,创建趣味性教学活动

  课堂导入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导入会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为其后续学习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与组织。为此,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趣味性的教学语言,创建趣味性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展开新知的探索。

  教师可以运用故事导入法。生动有趣的故事内容往往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含义”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分享如下故事内容:唐僧师徒四人取经途中化缘得到了五张大小一样的饼,那么他们师徒四人要如何平均分这五张饼呢?在这一故事情境的引导下,学生就会展开思考与探究。有的学生会借助五张大小一样的圆形卡片,展开操作探究。将五张圆形卡片平均分成4份,那么师徒四人每人可得一张完整的饼和一张的饼,可以理解为是张饼。这样学生就会结合故事情境接触到大于1的分数,并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含义。

  教师可以运用直观实物操作导入新课。数学内容大多需要学生展开抽象的观察、分析与逻辑推理,因此直观的实物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有趣的。如在“长方体”的教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呈现长方体的实物,具体可以是牙膏盒,也可以是可拆分的长方体学具等,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边长、面积等性质特点,进一步调动学生数学探究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活动导入新课。小学生都喜欢趣味十足的游戏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展开新知的探索。以“确定位置”这一内容为例,学生需要探究如何运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其实,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就是用数对的方式表示的,所以教师可以设计游戏活动,即运用拍手的方式创建节奏,通过行列的方式点名,被点名的学生需要立刻做出符合教师要求的动作。如果学生没有及时做出反应,就要接受小小的惩罚。教师可以随机发出指令“你拍一,我拍一,请3行4列的同学站起来”,那么座位在3行4列的学生就要立即站起来。

  (二)组织操作活动,增强数学探究的趣味性

  操作活动是数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以及数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5]。数学探究活动中的测一测、量一量、称一称、剪一剪、折一折等活动本身对小学生就有很强的吸引力。有的学生会积极学习剪纸,积极观察剪纸作品的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还有的学生会运用纸张来折叠出不同的图形,并会在观察探究中感知图形的性质特点。趣味性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操作探究活动,将抽象的数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在增强数学探究趣味性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解“长方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来学习其性质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可以自主准备一个牙膏盒,将其拆分,然后观察可以拆分出的平面图形。学生也可以结合牙膏盒开展观察、测量以及对比等活动,直观感知长方体的性质特点。

  又如,在讲解“可能性”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知生活中的可能性,具体可以是组织学生开展“摸球”活动,即教师准备好不同颜色但是大小、材质一样的球,准备好一个不透明的箱子。活动一是将两个红球和一个黄球放入箱子内,引导学生摸球,并猜测自己可能摸到的颜色。活动二是将三个红色球放入箱子内,引导学生摸球,并猜测自己摸出的颜色。活动三是将两个红球、两个黄球放入箱子内,引导学生摸球,并猜测自己摸出的颜色。通过“摸球”活动,学生能够加深对“可能性”的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完全可以成为趣味性教学模式的重要辅助工具。而且小学生也非常喜欢观看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与视频。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电子设备组织开展信息化的教学活动,让信息技术成为趣味性教学活动开展以及落实“双减”的助推器。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加强课前预习。以“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用于学生课前预习的微视频,引导学生结合直观的课件图片、视频自主探究分数加减法计算原理。在微视频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列出分数加法计算竖式。紧接着,教师可以在微视频中呈现通分的含义以及某两个分数的分母通分过程,具体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方式和直观图形的方式加以分析说明等。这样学生就会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提高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呈现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再认识(二)”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及其他组合平面图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画出平面图形的对称轴。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某一图形的一半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补全另一半图形内容,那么学生就会在观察、分析图形的过程中加深对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等内容的理解和感知。

  (四)运用趣味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有效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同样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探究的乐趣。因此,教师要注意评价语言的幽默性与趣味性,引导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与活跃的思维状态。

  教师要注意课堂评价语言的趣味性。当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展开了积极的互动,那么教师就要通过手势语及趣味性的语言来肯定学生的良好学习状态:××同学的学习状态非常好,老师给你点赞,希望我可以给更多的同学点赞。教师可以一边说一边伸出大拇指,并向学生投以赞赏的目光,帮助学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师要注意作业书面评价语言的趣味性。学生非常关注作业本上的教师评语,甚至有的学生会将教师的评语内容朗读出来,并将它分享给自己的家人及朋友。因此,教师的书面评语可以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让学生对教师的评语充满期待。如学生的计算作业干净工整且完全正确,那么教师可以在他作业本上写出如下评语:“你脑子里就像是装着一个计算机一样,准确高效,非常厉害!”如学生的作业练习有了较大进步,即便是有一些错误,教师也要指出学生的进步之处:“这次作业更加工整了,老师仿佛看到了你认真做作业的样子,希望你继续努力!”

  (五)趣味性作业设计,提高学生作业练习兴趣

  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科学有效的课内外作业能引导学生加强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的乐趣与成就感。因此,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的认知思维,设计趣味性的作业内容,切实提升作业练习的有效性。

  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调查实践类的趣味性作业。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调查研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记者或数据统计员,然后结合生活中真实情景展开调查研究,并运用自己所学习的统计知识对数据展开分析整理。如在学生学习过“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查班级同学单手投篮球的距离以及双手投篮球的距离,将自己收集的数据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展现出来,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绘画类的趣味性作业。如在学生学习过“轴对称和平移”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特点以及平移的图形变化方式,设计相应的图形,引导学生深刻感知图形的对称美,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思维能力。

  教师要积极检查学生的作业练习情况,并注重作业内容及方式的趣味性,具体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业通过课件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甚至可以打印出来,粘贴到教室的墙壁上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教学法是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及落实“双减”“减负增效”理念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组织开展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展开趣味十足的作业练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樟龙.“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智力,2022(26):44-47.

  [2]吴丽萍.“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新探索[J].新课程导学,2022(26):80-83.

  [3]李金香.“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甘肃教育,2022(19):107-109.

  [4]胡燕.“双减”理念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J].新课程,2022(40):4-6.

  [5]王晓燕.趣味性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施[J].天津教育,2023(4):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