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清江引】曲牌作品艺术形态与士人情怀研究论文

【清江引】曲牌作品艺术形态与士人情怀研究论文

0

2024-04-23 10:30:30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清江引】 俗名【江儿水】, 也称 【岷江绿】, 是一种 元代时兴并流传至今的曲牌名 。 作品 一般为五句 , 字数定格为七 、 五 、 五 、 五 、七 。 也有末尾句为九字或 十一字 的作品 , 如元代马致远的 《清江 引·野兴》 八首 中 的第一 、二 、三首 。

  【摘  要】 【清江 引】 是元代开始流行的 曲牌 。本文通过对 【清江 引】 作品 用词规律 、音 乐本体特征 的分 析 ,从词格和音 乐形态 两方 面 ,对句数、字数、平仄、调 式、板眼等特征进行综合探 究 ;基本 句 式 中 ,每 句 的 中 间字 以平声字为轴(或平仄平), 使作品呈现 出 中轴不严格对称的形态 ,声韵呈先上扬再下 降 的方 向 。 曲调基本为五声调式 , 落音常 见羽角 、羽 宫音交替 ,体现该曲牌 内敛柔美的音 乐风格 。作品 中 的士人 情怀早期表现为远 离腐败朝堂 、安然世外的心境 , 元中后期以后 , 随着士人和市 民 阶层联 系 的加深 ,促使 曲牌创作风格和内容的世俗化。

  【关键词】 清江引,词格,音乐形态,士人情怀

  【清江引】 俗名【江儿水】, 也称 【岷江绿】, 是一种 元代时兴并流传至今的曲牌名 。 作品 一般为五句 , 字数定格为七 、 五 、 五 、 五 、七 。 也有末尾句为九字或 十一字 的作品 , 如元代马致远的 《清江 引·野兴》 八首 中 的第一 、二 、三首 。 【 清江 引】 在南北曲中均有收 录 , 北 曲 中属双调 , 南曲收录仙吕宫与双调 。在民间戏曲中 , 该 曲牌通常出现在章 、回 、段的末尾作总结使用。

  【清江 引】 曲牌名 的 由来 , 目前 尚未有统一 的说法。 从文字表征上看 , “清江 ”有三种解释: 一是指河流名  称 , 这条 “ 清江 ”可能是指湖北的古夷水 , 也可能指 的  是江西赣江中流经新干 、清江等县的那段水域 ; 二是指 地名 , 可能是指五代十国时期南塘的清江县 , 也有可能  是江苏淮安市 , 该地旧时称清江市 ; 三是抽象说辞 , 泛  指清澈的河流 ,是一种文人清流、出淤泥而不染的比喻,

  这种说法立意更加深远 。作为一个 曲牌名 , 【清江 引】的创作者多是当时的文人雅士 、文学家 、杂剧家等文化 阶层 。它是那一时期文人阶层的产物 , 取名缘起实 际地 名 , 成于文学 内涵 , 以一种抽象的指代更加贴合作者本身的身份、志向和超凡脱俗的思想境地。

  【清江引】 曲牌诞生的时间大致在宋末元初 ,这一点  已成为学界共识 。然而 , 【清江 引】 曲牌最早被使用于  哪首作 品 , 尚有 部 分 争议 。 李家瑞认为该曲牌初见于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的结尾 ,但是没有当作独立曲牌  使用 ; 而板俊荣则认为较早使用该曲牌进行创作 的应是  元代散曲家贯云石 。在贯云石的几篇作品中 , 中 间三句 都是五字句 , 已形成较规范的格式 , 这说明元中后期 【清江引】 的写作格式已基本定型。而之前也有与“清江  引 ”相似的创作文体 , 只是还没有正式启用这个名称。 这也印证了贯云石为何能如此熟练地运用该曲牌进行创 作 。这说明在他之前 , 该曲牌的写作范式已经规范 , 并且已经流行了一段时间。

  一、 【清江引】 作品艺术形态分析

  元代【清江 引】 经常出现在关汉卿 、刘伯亨 、刘时 中等元曲大家的套数和小令中 , 内容多抒发文人那种豪 放洒脱 、浩然正气 、豪情逸致之情 ; 明清两代 , 部分散 曲受到民间小曲的影响 , 变得更加乡土化了 , 呈现 出雅俗混融的特点 ,体现出浓郁的下层社会气息。

  ( 一)词格

  在实例分析 中 , 笔者选取了元代 、清代及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的以 【清江 引】 为曲牌的部分作品 , 借鉴 前人的分析思路和研究结论 , 从句数 、字数 、平仄等方 面进行了统计分析 。其表现的一般性特征为: 句数通常 为五句 , 除增加部分轻声字 、儿化音外 , 字数总体定格 在七 、五 、五 、五 、七 ; 每首作品的中间三句总是含一 个特定的声韵轴 , 即平平平或平仄平声轴 。这使得作 品 的音韵呈现出先上扬再下降的方向感 。在后世 的作 品 中 , 这种声韵轴通常贯穿于作 品的始终 , 展现 出该 曲牌作品独特的词格运行规律。

image.png

  1.元朝前期

  早在宋元相交之际 , 整个社会就已经变得十分腐败 黑暗 , 马致远在半世漂泊之后厌倦了世事 , 想要归隐 田 园 。这套曲子是作者归隐山林后所作 ,表达 了其忘情物 外 、避祸隐居的思想 , 抒发了隐居乡村的闲情逸致 。马 致远 的 《清江 引·野兴》 八首在总体格律上遵循前述字数要求 ,且各首作品之间包含共性 ,例如:

  其三: 山禽 晓来(平 ) 窗外啼 7 , 唤起 山(平 ) 翁 睡 5 。恰道不(仄) 如 归 5 , 又 叫行(平 ) 不得 5 。则不如 ,寻个稳便(仄) 处闲坐地 11。

  其五: 楚霸王火烧了秦宫室 9(-2), 盖世 英(平) 雄气 5 。 阴陵迷(平 )路时 5 ,船渡 乌(平 ) 江 际 5 。则不如 ,寻个稳便(仄) 处闲坐地 11。

  前五首的末尾句都相同 , 体现作 品在 内容和表意上的承接 。在第三首 中 , 山禽鸟兽在窗外唤醒 山翁 , 多么  惬意的生活场景 ,此曲中的 “ 不如归 ”“ 行不得 ”是说 杜 鹃 、 鹧鸪的叫声有点像提醒山翁 “ 不 如 归 去 ” 和 “ 不得也 ”, 此处套用的是宋代梅尧臣 《杜鹃》 的诗句: “ 不如归去语 , 亦 自古来传 ”, 和辛弃疾在 《菩萨蛮·书  江西造 口壁》 中 “ 江 晚正愁余 , 山深 闻鹧鸪 ” 的意 象。 第三首的内容承接了第一 、二首 中 “(樵夫 ) 你把柴斧 抛 , ( 渔 夫 ) 我把 鱼船 弃 。 樵 夫 、渔夫丢掉自己吃饭  的家伙 , 在山林间席地而坐 , 怡然享受山林美景 ; 绿 蓑衣紫罗袍 , 即便是一钓鱼翁 , 也难免俗世尘埃 ” 的人物情节。

  第五首以项羽的故事作例 , 建功立业是古人的志气 和追求 。楚霸王项羽火烧秦宫 , 打下秦 国江 山 , 何等 的  英勇豪迈 , 然而最终却在垓下之战 , 困于 阴陵 山 , 自刎  于乌江 。若是这样的结局 , 还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 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这一句 ,展现了作者超然世外、不为俗事而烦的心境。

  其六: 林泉 隐居(平 ) 谁 到此 7? 有客 清(平 )风 至 5 。会作山(平 ) 中相 5 , 不管人(平 ) 间事 5 。争甚么半张名利纸 8?

  其七: 东 篱本是(仄 )风 月主 7 , 晚 节 园(平 ) 林 趣 5 。一枕葫(平 ) 芦架 5 , 几行垂(平 )杨树 5 。是搭儿快活(平) 闲住处 8(-1)。

  第六首是作者实际描写山中隐居 ,会见有志之士的 情景 。在这里 , 不用再去管人间事 , 也不用为 了一点名 利争斗 。作者本也是向往浪漫的风月之事 , 奈何宦海沉 浮几十载 , 到晚年才真正体会到山林隐居的乐趣 。 只 需 要“ 一枕葫芦架 , 几行杨柳树”, 何其简单 ,就构成了一个快活的闲住处。

  后三首作 品可看 出 , 作者在该曲牌的写作中 , 词格 逐渐定型 , 且尾句稳定在八个字 。而尾句衬字的使用也体现了该曲牌向最终七字句发展的趋势 。这八首曲子的第一句多以平声字起头、每句话仄声字结尾(除第三首 第二句外), 偶有儿化音 、轻声字出现 , 作品用字规格 已相对规 范 。第五首作品首句为九个字 , 与其他均 不 同 ,但细分其词语修饰成分 , 其 中 的 “ 霸 ”和 “ 了 ”似 乎也可看作衬字 , 除去之后对句子没有意义上 的影 响,因此也可视为七字句加衬字的形式。

  元代贯云石的作品被视为早期经典。在他的作品中, 中间三句中每句已定格为五字 , 第五句的字数在七至九字之间不等 ,常见仄声字起头和结尾 ,如下面两首作品:

  《双调·清江 引·弃微名去来心快哉》: 弃微名去来心 快哉 8 , 一 笑 白云外 5 。知音三五人 5 , 痛饮何妨碍 5?醉袍袖舞嫌天地窄 8。

  《双调·清江 引·咏梅(其一)》: 南枝夜来先破蕊 7, 泄露春消息 5 。偏宜雪月交 5 , 不 惹蜂蝶戏 5 。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8。

  在第一首 中 , 作者选择抛弃微不足道的名利官爵, 心里反而快活起来 , 一笑能传到白云之外 。 只要有三五 个知心好友 , 喝酒痛饮 , 喝醉了舞袍弄剑 ,还嫌天地不 够宽 敞呢! 第二首 中 , 南边的花朵早早地开放了 , 将春 天即将来临的消息泄露了出来 。偏偏梅花的性子又适合 同高雅的风月交朋友 , 不去招惹蜂蝶嬉闹 , 它 的暗香悄 无声息地便传到人的梦里来了 。这首曲子虽未直接表达 作者眷恋田园自然的想法 ,但以梅花孤傲之姿喻己 , 经 典又不失美感 ,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 、不愿与俗世之流混杂的心境。

  2.元中后期

  钱霖生于元朝中后期 , 在他的两首双调 【清江 引】 作 品 中 , 已经能够清晰地识别出该曲牌的词格样态 , 基  本句式已经完备 。其声韵轴扩展到了整首作品 , 为平平 平平平声或平平仄平平 声韵轴 。 他的作品已经十分规整 ,是 7-5-5-5-7 格式:

  其一: 梦回昼长帘半卷 7 , 门掩荼蘼院 5 。蛛丝挂柳绵 5 , 燕嘴粘花片 5 , 啼莺一声春去远 7。

  仄平仄平平仄仄 , 平仄平仄仄 。 平平仄仄平 , 仄平平平仄 , 平平仄平平仄仄。

  其二: 高歌一壶新酿酒 7 , 睡足蜂衙后 5 。去深鹤梦寒 5 ,石老松花瘦 5 ,不如五株门外柳 7。

  平平仄平平仄仄 , 仄平平平仄 。 仄平仄仄平 , 平仄平平仄 , 仄平仄平平仄仄。

  两首作品在写作手法上较前文几篇更加含蓄 。第一 首 中 , “梦 回 ”一词揭示了主人公 刚睡醒的精神状态, “ 门掩 ”一词暗示了整个休息环境的幽 闭 , 透露 出作者 无意与外界往来的心境 , 只愿在这残春初夏的乡间小 院 闲散生活 。第二首则表明了作者厌倦了官场的勾心斗 角 , 羡慕门外的五株柳树 。这里的五柳是暗示五柳先生陶渊明。

  对于【清江 引】 曲牌 , 包括马致远 、贯云石 的部分  作 品在 内 , 都是中间三句词 , 每句中间的字均是平声字  (或第三句的中间字为仄声), 这使得作品呈现出以中间 平声字(或平平仄平平 ) 为轴的对称形态 , 其他各字 围 绕中间字一一对应 。这一特征已覆盖整首作品 , 成为元 中后期的阶段特征 。如元代张可久的 《清江 引·秋怀》: “ 西风信来(平 )家万里 7 , 问我归(平 ) 期未 5? 雁啼  红(平 ) 叶天 5 , 人醉黄(平 ) 花地 5 。芭蕉雨声(平)秋梦里 7。”

  张可久的这首作品 ,表达 了作者思乡心切 , 但 因琐 事缠身无法起身归家 , 心中焦急万分的情景 。西风从万 里之外给我送来了家书 , 问我归期在何时 。鸿雁在这个 枫叶满山的秋天也在呼唤同伴南迁 , 而主人公却只能 听 着芭蕉 的声音 , 借着清凉的秋夜 ,但愿做个好梦 , 梦见远在故土的亲人。

  3.明清以后

  明清 时期 的 【清江 引】 在继承元代格律的基础上, 更加世俗化和市民化 。这时的作品已经不局限于清流文 字 ,在内容上为迎合世人的喜好 , 语句措辞更加通俗 易 懂 。许多作品除了添加更多衬字外 , 措辞用句上也呈现 出 口语化倾 向 , 如明代顾大典的 《清江 引·且喜皇都将 到矣》、 明代王磐的《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清代厉鄂的 《清江 引·花港观鱼》 等 , 内容上以日常游玩 、风俗节庆 为题材 。此时 , 【清江 引】 题材已不局限于深刻 的文道哲理 ,而是贴近日常生活。如:

  《清江引·且喜皇都将到矣》: 且喜皇都(平) 将到矣 7 。 日暮云(平 ) 阴翳 5 , 沽酒杏(仄 ) 花村 5 。共醉新(平) 丰市 5 ,今宵幸得(平) 论文侣 7。

  眼看着皇城就要走到了 , 内心欣喜万分。傍晚时分, 天空也即将阴沉下来 , 到了一户买酒的店家 , 和 同行之人一起喝醉在这里。今夜何其有幸 ,得一良人共饮。

  (二) 音乐形态分析

  本部分分别选取一首传统作品和现代作品《清江引》 进行分析 , 从调式 、板眼等方面入手 ,探究该 曲牌 的音乐形态特征。先看一首洞箫传统作品:

  有研究者认为 , 作为元末明初出现于戏本子 曲牌 的 【清江 引】, 在经历南北曲融合后 , 至清乾隆十四年已形 成 固有 的 “la-la-la-re-do ” 的腔韵 , 并沿用至今 。在作 品旋律的发展中 , 以 sol-la-高 do 、do-re-mi 两组三音列为主进行发展变化 , 乐句呈现较强的徵类色彩 。另 出现了 la-sol-mi 、re-do-la 两组音列 , 旋律发展 以近音列为  主 , 产生的整体乐句给人以平缓舒适之感 , 少激进大跳  乐段 , 体现了作品风格上的平稳感 。总体 以徵类音列为  主导,辅以羽类音列。从音的组成上也能识别出【清江引】 固有腔韵的成分 , 最后作 品结束于 G 宫系统的徵音上。 作品七个乐句的结束音分别为羽、宫、羽、羽、角、羽、 角、徵 , 亦可反映作品的风格基调大致是以羽角调性 的  交 替进行 , 结束句回到徵调性 , 呈现出大气明亮的特 征 。节奏上 , 作品多在小节的弱拍强位上产生空拍 , 在  第① 、③ 、④ 、⑤ 、⑥乐句均出现了在乐句 中 间空拍 的  形式 , 听觉上给人以拍点错位的感觉 。接下来 , 请看声乐作品《清江引》 谱例分布:

  这首作品由范干忠填词 、韩宇配 曲 , 是一首三句体  单乐段作 品 。第一乐句 以 1/4 拍表现酷暑天气炎热焦躁  的心绪 , 第二句后半句采用第一句前半句材料 , 第三句  材料采用前两句的部分材料综合而成 。全 曲轻快有力, 三句落音依次为 do-la-do , 体现出从宫到羽再回到宫的  调性风格转 向 , 作品的宫调音乐风格较古曲更明亮 。作  品每句话的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都位于强拍上 , 这也  是与唱词句逗结合之处 。本作品依旧能从核心音上看 出  固有腔韵的成分 。旋律发展 中 , 作 品仍是 以 do-re-mi、 do-la-sol 两组为核心发展音列 , 辅 以 mi-sol-la 、re-mi-  sol 两组 ,旋律发展蕴含古曲旋律影子 。该作品声韵轴上与传统作品相反 , 呈现仄平仄的声韵规律 , 体现了当代作家在创作传统作品时的创新。

image.png

  二、 【清江引】 曲牌士人情怀解读

  在当代音乐学研究中 , 音乐文化研究是其中重要一 环 。 民族音乐学研究关注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 注重 从文化的层面解读音乐背后的深层逻辑 , 以文化学 的方 法研究中国文人音乐的文学魅力 , 这是研究古代音乐的 重要视角 。古代文人喜欢将人的情感加入到具体的事物 当中 , 比如竹 , 古人云: “君子比德于竹也。” 竹子谦 虚 、有节 、坚韧 、挺拔的自然属性 , 符合文人 的雅致情 趣 。文人墨客通过竹子的形象 ,表达对官场腐败 、社会 黑暗面的控诉和排斥 , 以及想远离世俗纷争的愿望 。苏 轼《於潜僧绿筠轩》 中写道: “宁可食无 肉 , 不可居无 竹 。无 肉使人瘦 , 无竹使人俗。” 表达了东坡居士以竹 自喻 、脱离俗世纷争的愿望 。在音乐表现上 , 人们也乐 于将自己的思想加入其中 。在魏晋时期 , 音乐是士人手 中 的一把利器 , 他们将自身对政治斗争的厌倦 、对环境 的恶劣通过音乐表现出来。如阮籍的《酒狂》, 演奏者借 酒劲演奏 , 通过轻重颠倒的节拍和忽高忽低的音乐线 条 ,表现了演奏者的心绪不宁和愤懑不平 , 同时这也是作曲者借作品抒发自己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无奈与愤恨。

  【清江 引】 曲牌产生并流行的年代 , 正是汉族文人 备受打压的元朝时期 。归隐意识由来已久 , 可 以说 , 它 与 “ 士人 ”这一阶层共存 。“入仕 ”与 “ 归隐 ”观念的 冲突构成了古代士人心理冲突的基本模式。元代对汉族文 人的打压 ,达到了有史以来之最。虽然在元中期 ,朝堂释 放的求贤信号让一部分士人学子看到了从政的可能 ,但深 植于他们内心的本族自我意识和对异族占领中原的反抗本 能 ,让文人内心的从政和归隐矛盾在复杂的元朝政坛环境 中显得更具戏剧性和批判性。这也使得这一时期的文人归隐意识具有与其他朝代不同的独特性。

  元代的【清江引】 作品 ,在面对登朝堂无望、官场腐败等话题时 ,往往表现得更加直接、激烈 ,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对朝堂的失望 。如上文马致远的 《清江 引·野兴》 八首中 ,有四首以“ 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为主题, 诉说不管是盖世英雄还是官场豪杰 ,到头来还不如一闲散  山翁自在 ;马致远第四首结尾更是直接写出“争什么半张  名利纸”, 来表达对功名利禄的不屑一顾。贯云石《清江  引·弃微名去来心快哉》 中的第一句“弃微名去来心快哉, 一笑白云外”, 向世人展示了作者抛弃虚名之后心境超然  物外、快意得偿的心情 。许多元代散曲家都曾在作品中  直抒胸臆地表达过对官场朝政的不屑 , 他们就像魏晋士  人一样 , 有着独属于这个时代的 “ 叛逆 ”文笔 。 因此, 强烈的归隐意识也成为这个时代文人写作的重要特征之一 ,其中就包括他们创作的【清江引】 等曲牌作品。

  有学者提 出 , 宋元之际文人的诗文 中有一种 “ 出必 孔明 , 处必渊明 ” 的人格理想范式。在内忧外患的宋朝, 由于不复唐朝时的国力强盛 , 宋代诗文中的诸葛亮与 陶 渊明形象也就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发生变化 。而在元代这 个外族统治中原的时期 , 文人墨客心中的政治理想更是 被现实打压到历史的最低点 。孔明与渊明已不仅是文人 的杰 出代表 , 更是一种文人精神的象征 。渊 明 的归 隐意 识在元代汉族文人普遍受挫的社会背景下 , 得到更高 的 遵从 。 【清江 引】 中也有许多作品表达了对此理想范式 的追求 , 如钱霖的第二首双调 【清江 引】 中 “ 不如五株门外柳 ”便是对此的直接表达。

  文人在创作时往往加入许多自然环境 的描写 , 通过  对自然事物的描写表达写作的心境 。 自士阶层产生以 来 , 游历作为一种思想观念 、价值取 向 、行为方式甚至  是生活方式 ,对士人的思想 、行为 、文学创作等都产生  了重大影 响 , 可谓士无不游 。文人通过游历达到致用、 行志 、助学 、助文 的 目 的 。苏辙道: “太史公行天下, 周览四海名山大川 , 与燕、赵间豪俊交游 ,故其文疏荡, 颇有奇气。” 这体现了一种在游历中感悟天地 ,进而服务于诗文创作的超出功利的观念。

  在【清江 引】 作 品 中 , 作者在游历之后的表现 , 更  多 的是通过 自然风光展现自身远离官场腐朽 、不屑与小  人共事 , 塑造了自身洁身自好 、清高洒脱 的文人形 象。 如《清江引·秋居》 的结尾句“星斗满天人睡也”, 描绘出  自然环境甚好 , 而 “ 我 ”不顾世事怡然睡去的自洽感。 比较元代与后世的 【清江 引】 创作 , 可 以发现士人情怀  发生了很明显的转变。元代士人往往直接控诉社会环境, 毫无保留地在作品中展示他们的愤懑 ; 明清两代的士人  在写作自然环境时 , 则表现出更加纯粹的恬淡风格 。这体现了不同的朝堂和社会格局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

  【清江 引】 作品的创作在早期以贯云石 、马致远等 为代表 , 其文人笔触丰富 ,但同时也早早地体现了世俗 化 的倾 向 。张筱南认为: “元代士人从底层文化 中借鉴 吸收的最突出的文化特征当属 ‘ 反秩序 ’的文化心理及 ‘主动和解 ’的生活态度。” 从元代开始 , 士人阶层地位 下 降 , 使他们与市民阶层有了更多接触 。 同时 , 迫于生 计 , 他们的创作内容也加入了更多的市民文化元素 , 内 容的世俗化是当时的必然趋势 。如顾大典 的 《清江 引·  且喜皇都将到矣》 中 “ 共醉新丰市 , 今宵幸得论文侣 ”, 以及厉鄂 的《清江 引·花港观鱼》 中 “ 东风倚阁花似雪, 小汊分鳞鬣 。鱼将花吐吞 , 花逐鱼明灭 。人生不如鱼乐 也 ”等 内容 , 更多地展现了日常生活和世俗之乐 。市 民 文化的融入过程 , 也是士人阶层自我 “ 主动和解 ” 的过 程 。文人进一步了解百姓生活 , 关注底层人 民 的苦乐,也为打破阶级壁垒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 【清江 引】 曲牌作 品得 出: 每首作 品 为五句 , 每句字数基本保持在七 、五 、五 、五 、七字, 偶有句子是九字或十字数(多为轻声字或儿化音)。 除上述一般特征外 , 作品基本是以平声字起始 , 仄声字结束 ,作品中间三句含平声字声韵轴(或平仄平), 使整体 声韵呈现先上扬再下降的趋势 。 曲牌音乐曲调以五声性 为主 , 旋律 以 sol-la-do 、do-re-mi 两组徵类色彩音列为 基础发展 ; 腔韵佐证了前有研究成果显示的 “la-la-la-re-do ” 的腔韵 ,可作为前有研究成果的补充证明。

  【清江引】 作品体现了时代的士人情怀,文人通过创作,表达了自身洁身自好 、远离官场腐败的清高风尚。 不同朝代的【清江引】创作又有其各自的风格 , 随着士人阶层和市民阶层的融合,作品创作也从文人性向世俗性转变 , 使得其总体创作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 。纵观大多数【清江引】作品 , 其内容中超然世外 、洁身自好的创作风格仍是主流,而世俗化的元素也成为其中重要的创作内容。

  参考文献 :

  [1]徐冉.聊斋俚曲失传曲牌音乐构拟—— 以【清江 引】【浪淘沙】为例[J].中国音乐,2016(03):105-112.

  [2]板俊荣. 明清小曲【清江引】的牌名与词谱考释[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03):61-67.

  [3]朱薇霖.试论【清江 引】词格及音乐形态 的历史衍变[J].中 国音乐,2020(05):124-133+142.

  [4]尚儒.元曲三百首[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5.

  [5]范干忠,林宇.【清江引】[J].影剧新作,2018(01):58.

  [6]张兆林,王玮.士人园林中的植物与士人的隐逸情怀:以竹为例[J].学理论,2009(19):90-91.

  [7]顾 菁. 魏晋士人与音乐[J].盐城 师 专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1):42-44.

  [8]孙丽华.论元代士人的归隐意识[J].唐都学刊,1991(02):29-32+46. [9]雍佳丽,裘江. 出必孔 明,处必渊 明:论宋元之际士人理想范式的生成[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28-31+59.

  [10]黄二宁.论元代士人的游历观念[J].殷都学刊,2018(04):94-99. [11]张筱南.元代底层文化心态对元散曲世俗风格 的影 响[J].云南社会科学,2013(01):18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