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哈利 ·波特》中特色词汇汉译研究l论文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哈利 ·波特》中特色词汇汉译研究l论文

0

2024-04-29 12:01:37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随着 时代 的发展 , 中西方交流 日益频 繁,而魔幻小说作为一种想象力极为丰富的 文学形式,深受中西方读者的欢迎。自出版 以来,《哈利 · 波特》系列(下文简称《哈 利 ·波特》)一直受到全球读者的喜爱。《哈 利 ·波特》中存在着大量特色词汇,有其独特 的文化背景和含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 意恰当翻译此类词汇,在保留其原有韵味的同 时,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推动 该文学作品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摘 要] 《哈利 · 波特》系列自出版以来一 直深受全球读者的喜爱。本文以人民文学出 版社 出版 的《 哈利 · 波特 》系列译本为研 究对象,在尤金 ·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 下研究《哈利 · 波特》系列中特色词汇的汉 译,这些特色词汇主要包括拟声词、咒语词 以及名称词三大类。本文发现译者在翻译特 色词汇过程中采用了直译法、意译法、音译 法以及音译法与意译法相结合的方法,实现 了词汇层面的对等,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使 目的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阅读感受的 要求。

  [关键词] 《哈利 · 波特》系列,特色词汇,功能对等理论

  1 研究背景

  随着 时代 的发展 , 中西方交流 日益频 繁,而魔幻小说作为一种想象力极为丰富的 文学形式,深受中西方读者的欢迎。自出版 以来,《哈利 · 波特》系列(下文简称《哈 利 ·波特》)一直受到全球读者的喜爱。《哈 利 ·波特》中存在着大量特色词汇,有其独特 的文化背景和含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 意恰当翻译此类词汇,在保留其原有韵味的同 时,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推动 该文学作品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哈利 · 波特》的作者是英国作家J. K. 罗琳( J . K . Rowling ),她共创作了 7部该 系列小说,主要讲述了哈利 · 波特等一众巫 师在霍格沃茨魔法学院( Hogwarts School of Witchcraft and Wizardry)学习和生活中所发 生的一系列奇趣冒险的魔幻故事。该系列小 说情节跌宕起伏,内容引人入胜,深受读者 喜爱。

image.png

  为了使小说中的魔幻世界显得更加真 实, J . K . 罗琳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创作了许 多特色词汇,这类词汇蕴含着独特的文化背 景和含义,本文选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哈利 · 波特》译本为研究对象,在功能对 等理论指导下对《哈利 · 波特》中的部分特 色词汇进行案例分析与研究。

  2 功能对等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尤金 · 奈达于1969年提出 了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的目标在于实现两 种语言之间功能上的对等,而不只讲求字面上 的一一对应。为了实现译文的有效翻译,译 者应重点把握译文读者和原文内容(苟洁, 2017)。

  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主要体现在四个 层面,分别是词汇层面的对等、句法层面的对 等、篇章层面的对等以及文体层面的对等。在 这四个层面中,奈达认为意义相比较形式来说 更为重要,意义才是让读者理解原文内涵的关 键。因此,在特定情况下,译者可以在保证意 义对等的情况下适当地舍弃形式对等。

  奈达认为不同的语言背后蕴含着不同的 文化内涵,任何文化都可能存在共同点,但不 会完全一致。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承载 力,因此不可能存在与原文文化内涵完全一 致的完美译文,译者只能追求最大限度地再现 源语文化。为了弥补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采用 “重创”来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文化内涵上的一致。“重创”的含义为:译者借助各种翻译方 法将源语的内涵意义用目的语表达出来(郭建 中,2000)。此外,奈达认为译者应注重译文 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与理解差异等,应 尽量保持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一致。

  3 特色词汇翻译案例分析

  一般来说,词素意义、单词意义以及词 组意义均可以称为词汇意义。人们通常所说的 词汇的正确意义是指其在某一语境中最贴切的 意义。一个词汇单位在一个语境中一般来说对 应一个意义,在文本中,丰富的信息、思想、 以及情感通过词汇来表达(高原,2015)。功 能对等理论表明,词汇意义可以分为所指意义 和联想意义,其中,所指意义指词汇在文化 层面的含义,一般是指其客观的、字面上的意 义,而联想意义则是指其在情感层面的意义, 一般是指其主观的、深层次的意义(谭载喜, 1999)。

  译者在进行特色词汇翻译时,既要确保 译文能准确传达特色词汇背后特有的文化内 涵,又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尽可能 地实现译文与原文最高程度的对等,使译文读 者在阅读译文时获得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相 近甚至相同的体验(余亚萍 等,2022)。本 文摘取《哈利 · 波特》源文本中部分特色词 汇,将其分为拟声词、咒语词、名称词,并在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对这些特色词汇进行案例 分析。

  3.1 拟声词

  拟声词指模拟自然界中各种声音的词。 拟声词可以让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趣味 性。译者在译文中运用拟声词,可以让读者沉 浸于小说所营造的氛围中,提高目的语读者的 阅读体验。

  例1 :He was hissing and spitting without drawing breath.

  译文:他不歇气地发出嘶嘶声和呼噜呼噜声。

  例1展示了里德尔家的园丁弗兰克 · 布莱 斯偷听伏地魔谈话时,听到他发出声音的场 景。在《哈利 · 波特》的魔幻世界中,伏地 魔擅长常人不懂的蛇语。伏地魔在说蛇语的时 候,除了哈利 · 波特几乎没有人能听得懂。 hiss有“发嘶嘶声”的意思,此处译者采用直 译法,直接将其翻译为“发出嘶嘶声”; spit 除了有“吐(痰);吐(口水、唾沫等)”的 意思外,还可以表示“(发怒时)发呼噜呼噜 声”,此处译者采用直译法,将其翻译成“发 出呼噜呼噜声”,“嘶嘶”与“呼噜呼噜”的 声音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的蛇发出的声音 非常相似。这样一来,目的语读者在阅读时便 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耳边恍若真的有蛇声。

  例2:“We should have gotten more than ten points,” Ron grumbled.

  译文:“我们应该赢得不止十分。”罗恩 嘟嘟囔囔地抱怨。

  例2描述了哈利 ·波特和罗恩为救赫敏, 私闯盥洗室,勇斗巨怪并将其成功制服后, 麦格教授对三人进行奖惩的场景。 grumble有 “嘟囔”的意思,此处译者采用直译法,直接 将其翻译为“嘟嘟囔囔”,该拟声词可以唤起 读者的共鸣,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 感,使目的语读者能切身体会到罗恩对麦格教 授处理结果的不满,加强了文字的感染力,使 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3.2 咒语词

  在很多国家的文化中,咒语词代表着邪恶 与禁忌等负面含义,其表达形式也多为复杂冗 长的晦涩词语(徐家南,2020)。《哈利 ·波 特》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魔法的世界,因此 该系列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众多咒语词。魔法 咒语是《哈利 · 波特》魔法世界中巫师们的 必修课程之一,也是他们的重要武器,咒语 词是故事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徐家南,2020)。咒语词的翻译非常重要,不仅直接影 响着目的语读者对于小说内容的认知与理解, 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目的语读者对于译文的 接受和喜爱程度。

  例3:Expecto Patronum

      译文:呼神护卫

  expecto patronum为拉丁文,patronum是 patronus 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可以替换成 protector/guardian/patron,有“守护者”的意 思。在古拉丁语中,patronus可直接表示“父 亲”,这刚好和哈利 ·波特继承了他父亲的守 护神相呼应。因此,咒语Expecto Patronum 的 英文意思为I await a patron,中文意思为“我 等待一位守护者”。在《哈利 ·波特》中,这 条咒语的作用是抵挡摄魂怪的进攻。摄魂怪代 表了恐惧,他会吸干一个人的积极情绪,让 人想起最可怕最负面的事情,并且他的兜帽 下面的“嘴”会把人的灵魂吸走,而Expecto Patronum这一咒语只有在运用该咒语的巫师回 想起自己所经历的最快乐的事情时才会起作 用,并且其快乐感越强烈,力量就越大,当力 量足够强大时就可以召唤出守护神。此处,译 者采用意译法将其译为“呼神护卫”,这一翻 译既表达出原文作者想要传达出的意思,也充 分涵盖了咒语中所代表的温暖美好的含义,除 此之外,四字短语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增强了 译文可读性。

  例4 :Stupefy

  译文:昏昏倒地

  stupefy有“使发呆,使昏昏沉沉”的意 思。译者将该咒语意译为“昏昏倒地”,“昏 昏”二字表达出施咒过程中对手的精神状态, 而“倒地”则体现出咒语实施后的效果。巫师 使用这一咒语时,可使对手暂时失去意识或无 法行动,从而顺利将其击败。

  例5:Animagus

  译文:阿尼马格斯

  animagus是一个复合词,由拉丁词magus(巫师)和英语单词animal (动物)组合而 成,是原文作者自己创造出来的词(杨凯旋, 2020)。巫师在使用该咒语时可以变成某一种 动物,并且还可以继续使用其魔法。但值得注 意的是,巫师在使用Animagus咒语时只能根 据其性格、体重等特点变换为特定的某一种动 物。在对该咒语词进行翻译时,译者采用了音 译法,以方便目的语读者记忆与阅读。

  3.3 名称词

  原文作者在《哈利 ·波特》中运用拉丁语 和法语词根再造英文姓名,把人物的性格、命 运融入其中。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大量独特的 关于魔法生物、魔法事物等的名称词。译者在 翻译该类特色词汇时,需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读 者的感受,将原文的内涵充分表达出来。

  例6:Draco Malfoy

  译文:德拉科 · 马尔福

  Draco 源于拉丁语,意思是 dragon (龙)。与中国文化中“龙”寓意着尊贵、至 高无上不同,在西方文化中,龙代表了贪婪与 破坏,是邪恶的象征,这与马尔福邪恶、冷 酷、骄傲的人物性格相契合。 Malfoy中的Mal 代表着“邪恶”,而foy则意味着“信仰”, 因此Malfoy有“不好的信仰”的含义,暗示了 Malfoy家族是伏地魔的忠实拥护者。然而,此 处译者并没有将Draco Malfoy这个姓名的内涵 表达出来,而只是采用了音译法,将其直接翻 译成了“德拉科 ·马尔福”,这在一定程度上 破坏了目的语读者的观感与体验感,使他们无 法像原文读者一样品味该名称词的内涵。

  例7:Albus Dumbledore、Ron Weasley

  译文:阿不思 ·邓布利多、罗恩 · 韦斯莱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姓名对读者起着引导作 用,影响着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初步认知,因 其独特性,译者在翻译该类名称词时也需采取 适宜的翻译方法,力求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内在 韵味(王艺霏,2019)。《哈利 ·波特》中有 一些人名比较普通,没有隐藏的含义,对于这类名称词,译者大多直接采用音译法,比如, 在翻译霍格沃茨魔法学院校长的姓名Albus Dumbledore时,译者直接采用音译法,将其处 理为“阿不思 ·邓布利多”;在翻译哈利 ·波 特的小伙伴Ron Weasley时,也直接将其音译为 “罗恩 ·韦斯莱”,这不仅方便目的语读者记 忆,也可以保留外语原汁原味的语音特色。

  例8:Voldemort

       译文:伏地魔

  Voldemort是《哈利 · 波特》中的终极幕 后反派,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强大、最危险的 黑巫师。Voldemort是英国传说中的邪神,源 自法语Vol de Mort。其中,vol是voler的名词 形式,voler有“飞行、偷”的意思;de相当于 英语中的of;mort 的意思是“死亡”。因此, Voldemort即“飞离死亡”或“窃走死亡”。 译者采用了音译法与意译法相结合的方式, Voldemort最后一个音节mort 同汉语中的“魔” 谐音,而“魔”在中国文化中又恰好是“魔 鬼、邪恶”的象征, 故而译者将mort 翻译成 “魔”,“伏地魔”一词能使目的语读者直接 明白其反派的角色含义(雷萌,2021 )。比起 单纯采用音译法将Voldemort译为“弗尔德莫 特”,“伏地魔”这一译文更容易引起目的语 读者的共鸣,可以帮助目的语读者获取更好的 阅读体验。

  例9:Quidditch

  译文:魁地奇比赛

  Quidditch是原文作者自创的词语,在文中 是指一种球类竞技比赛。在比赛中,巫师们坐 在各自的飞天扫帚上分组进行对抗。该比赛是 魔法世界中最重要的体育运动。如果译者采取 音译法,将其简单译为“魁地奇”,那么对于 缺乏相应文化、知识背景的目的语读者来说, 他们很难理解“魁地奇”的真正内涵(陈丽 思,2021 )。此处,译者在翻译Quidditch时, 根据文中内容对Quidditch进行了补充说明,通 过增加“比赛”一词表明“魁地奇”是一种体育运动,以帮助目的语读者在阅读时迅速理解 该名称词所代表的含义,提高其阅读体验。

  例10:the Mirror of Erised

       译文:厄里斯魔镜

  魔镜的名字Erised是作者创造的新词,仔 细观察就会发现,Erised与英文单词desire互为 彼此的倒影。魔镜会映出任何内心“不纯”之 人的强烈渴望,其所展现的画面会随渴望的不 同而发生改变。译者在翻译the Mirror of Erised 时,直接将Erised音译为“厄里斯”;在翻译 mirror 时,则根据文意选用了汉语中的“魔 镜”,而没有用“镜子”之类的词语,因为 “厄里斯魔镜”是一面施了魔法的镜子,按照 阿不思 ·邓布利多的话来说,在该魔镜面前, 任何欲望将无所遁形。这一翻译不仅传达出原 文内涵,而且非常贴近目的语表达习惯,使译 文更加形象贴切。

  对于拟声词 ,译者采用了直译法来处 理,以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并 让读者获得身临其境般的阅读感受;对于咒语 词,译者采用意译法的同时兼顾了音译法,将 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清晰地传达给了目的语读 者,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译文与原文的对等;而 对于名称词,译者则采用了音译法以及音译法 与意译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帮助目的语读者更 好地理解源语作品的内涵。

image.png

  4 结语

  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本文对 《哈利 ·波特》中特色词汇的翻译进行了案例 分析。研究发现,译者在进行特色词汇的翻译 时使用了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以及音译法 与意译法相结合的方式,并合理诠释了词汇所 指意义与联想意义,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了功能 对等的要求,从而有利于目的语读者像原文读 者一样贴切地理解作品。

       语言是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产物,有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译 者要充分了解相应的背景知识,处理好目的语与 源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认 知环境与理解能力,以期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丽思 . “信,达,雅”译文质量评判标准探 析——以《哈利 ·波特与魔法石》为例[J]. 大众标 准化, 2021(10):50-52.

  [2] 高原. “功能对等”视角下词汇意义的再现—— 《了不起的盖茨比》两个中译本对比分析[J]. 科技 视界,2015(19):142+213.

  [3] 苟洁. 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审视谚语翻 译[J]. 现代交际,2017(21):46-48.

  [4] 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 版社,2000.

  [5] 雷萌.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哈利 · 波特与魔法石》的专有名词汉译研究[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 院学报,2021.41(5):67-68.

  [6] 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 出版公司,1999.

  [7] 王艺霏. 浅析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名翻译:以《哈 利 ·波特》为例[J]. 汉字文化,2019(18):125- 126.

  [8] 徐家南. 跨文化交际对翻译过程造成的困境与突围 方法——以《哈利 ·波特》繁简体书刊、电影版本 中的咒语翻译为例[J]. 海外英语,2020(8):40- 41+52.

  [9] 杨凯旋.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儿童文学翻译——以 《哈利 ·波特与火焰杯》为例[J]. 海外英语,2020(3):136-137.

  [10] 余亚萍,张淳. 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字幕的汉译研 究——以美剧Emily in Paris为例[J]. 英语广场,2022(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