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如何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评价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论文

如何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评价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论文

0

2024-05-17 13:57:17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文章用六个部分论述了如何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评价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包括: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在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重要作用;评价教学质量的必要性;评价的意义;具体的评价指标;具体的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教学目的的明确性、科学性、创新性及有效性等等,旨在改进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摘要:文章用六个部分论述了如何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评价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包括: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在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重要作用;评价教学质量的必要性;评价的意义;具体的评价指标;具体的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教学目的的明确性、科学性、创新性及有效性等等,旨在改进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高职音乐教育,课程思政质量评价

  一、评价高职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必要性

  (一)高质量发展对高职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要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1]整个社会对高职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课程思政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突破口。

  1.高质量发展要求高职音乐教育拥有先进和科学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音乐教育需要秉持课程思政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学方法需要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充分利用先进教育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

  2.高质量发展要求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师资队伍高质量。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音乐教育课程思政高质量教学的基础,高职音乐教育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师,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以激发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教学热情和创造力。

  3.高质量发展要求高职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需求紧密对接。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需要与行业密切合作,了解和把握行业的最新需求和动态。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结合实际工作环境和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理论之中并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

  4.高质量发展要求高职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管和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和规范。建立健全科学的质量监管和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重视对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过程、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过程以及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定量评价等。为高职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111.jpeg

  (二)评价高职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意义

  1.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监督和改进。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评价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意义十分重要。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保障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评价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不仅仅是对学生和教师个体的关注,更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监督和改进,对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可以通过评价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进。评价结果的反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和学习体验。

  3.可以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提高。教师是执行教学的主体,他们的专业及教学水平和直接决定了所授课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教学质量不仅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更能够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并从中汲取教训和经验,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水平。

  4.可以推动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全面发展。评价的结果可以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教育政策的制定。通过评价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我们可以了解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现状,找到尚未解决的问题,掌握课程思政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推动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二、评价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的指标

  在评价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指标: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1.明确教学课程内容的思政性。高质量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应当在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和选取,使学生能够了解音乐与思想、文化、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指的是目标的准切、明晰和具体,以便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学习的目的和预期成果。

  2.可以提供指导和参考,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其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还可以帮助教师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而深入的知识。

  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当学生明确知道他们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他们会更加有意愿去学习,更加投入于学习过程。更加积极地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习效果。

  4.可以使评价和反馈更加客观和准确。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比对和评价,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同时,学生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不足之处,从而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

  (二)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1.评价的前提。我们需要关注课程的知识体系是否建立在权威的理论基础之上。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应基于音乐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应该经过科学的理论构建和实践验证。只有这样,教学内容才能具备准确性和科学性,能够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精神。

  2.评价时还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音乐教育专业的需求也应不断更新变化。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关注当下音乐教育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教学内容才能贴合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评价时需要关注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综合性。音乐教育专业涵盖了音乐理论、音乐技术、音乐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教学内容应全面贯彻思政教育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同时也要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教学内容才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课程思政应该用科学的政治理论作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能够恰当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运用哲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启发学生们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正确思考,激发他们的独立思维和专业创造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创新性

  1.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是指要求教学方法符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培养目标。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师教学反馈来评估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不断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学习动力,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2.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以及引入前沿的教育科技和音乐教育理念。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他们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创新教学方法也有助于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其中。学生在提升了综合素养基础之上,具备面对复杂社会事物时具有正确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并将这些新的思想方法应用于工作实践当中,为社会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四)教学资源的充分性和更新性

  1.教学资源的充分性指的是学校所提供的教材、乐器设备以及教学场所等资源是否足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需要通过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乐器演奏训练以及音乐创作等课程来全面发展自己的音乐才能。教学资源的充分性就意味着教育机构需要提供丰富的教材资料、专业级别的乐器设备和先进的教学场所,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应当充分利用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基地等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教学环境和实践机会,以提升他们的思政教育效果。

  2.更新性的教学资源能够帮助学生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音乐人才。音乐教育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在不断发展,因此,教学资源的更新性就需要教育机构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队伍也需要保持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从而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以确保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发展。

  (五)学生评价和反馈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对学生评价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客观性和反馈的有效性要有正确理解,我们需要考虑学生的反馈是否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是否能够真实反映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1.要评价学生的反馈是否客观,需要分析学生的角色和立场。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因此,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和体验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调查问卷或深入访谈等方式来获取学生的反馈,以了解他们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正确认知。

  2.要评价学生反馈的有效性,需要考虑反馈的信息量和信息的准确度。学生的反馈应该具有全面性,覆盖各个方面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并且能够提供具体的例子和论据支持。此外,学生的反馈应该不受到他人或社会环境的影响。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反馈是否能够引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重视和改进。学生的反馈应该能够提供有益的建议,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参考。

  (六)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1.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是评价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专业素质包括教师在音乐学理论知识方面的扎实程度,对音乐领域的研究深度,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能力。在评价时,可以考察教师是否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如是否发表过音乐学方面的论文或著作,是否参与了相关的学术研究项目等。此外,教师在音乐实践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他们是否具备丰富的演唱、演奏经验和音乐创作能力,能否将自己的音乐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中,都是评价专业素质的重要方面。

  2.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评价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学能力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讲解、教学技巧的运用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能力等。在评价时,可以考察教师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将音乐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并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有效的答疑解惑。

222.jpeg

  三、评价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具体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最为准确,实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之一。可应用于学生对高职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的调查,此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通过比较准确的数据显示学生对整体声乐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结果。调查问卷法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及实用性等特征。

  (二)教学场所设施和教学过程的观察(实地观察)

  1.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教学场所应该配备有专门的音乐教室,适当的乐器和音响设备等。这些设施能够提供良好的音乐教学和学习的条件,为学生创造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

  2.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培养的评价。音乐教学不仅要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音乐艺术的欣赏和表演,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教师应该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师应重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评价。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合唱团、乐团等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和公益演出,让学生了解音乐艺术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并把这种培养过程和结果纳入评价体系。

  4.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在专业中运用正确的思政方法进行渗透和融入,润物无声的贯穿始终,这是高职院校音乐课程思政评价中重要的部分。通过音乐作品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反思社会现象,引发他们的思考和思想碰撞。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通过音乐教育课程让学生接触多元的思想和文化。

  (三)学生创作作品的展示和评价

  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将学生演唱、演奏及创作的声乐、器乐作品定期进行展示。一是反映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及成果。二是通过对学生创作作品的评价,能从学生的角度观察到通过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生在专业理论、实践能力、道德品质以及思想修养等多方面是否达到或基本达到了既定的育人目标。

  (四)对教师进行考核和评价

  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中,如何科学、全面地对音乐教师进行考核和评价,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音乐教师的音乐专业能力是评价的核心。通过考察音乐教师的乐理知识、演唱/演奏技巧和音乐创作能力等方面,可以清晰地了解他们的音乐专业水平。此外,评价也应该关注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艺术表现,例如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等,这些都是评价音乐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

  2.思政素质是评价音乐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评价音乐教师的思政素质可以通过考察他们对于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的遵守情况,以及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等方面。

  3.对音乐教师的考核和评价也应兼顾教师其他实践能力。音乐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学管理能力,能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够与学生家长有效沟通。评价还可以通过考察音乐教师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反思的编写,教学活动的策划和执行等方面来进行。

  四、结论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评价是确保我国高职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价和持续的改进,才能确保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